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商会史研究
  • 长江三峡人地关系的历史思考
  • 论历史上的宗教及其文化的相适应
  • 东林悲歌千古绝唱
  • “贞元醉汉”和“贞元朝士之感”补说
  •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
  •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汉化的历史作用
  •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恶化
  • 《楚简老子辨析》“五论”的创见
  • 最新热门    
     
    对东北沦陷时期妇女史研究的思考

    人,并且涌现出赵一曼、“八女投江”那样的民族女英雄。妇女从戎,直接参加反抗殖民侵略的民族战争,无疑是近代东北地区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篇章。同时,在中国-党影响下的左翼进步力量在东北各地,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救国运动,例如女作家萧红、白朗主办的《新女性周刊》、《国际协报》副刊就是当时反抗日伪统治的一个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沦陷区妇女以反抗日伪统治为核心的斗争与关内的妇女运动相互呼应,构成中国妇女抗日运动史的一个重要篇章。但是,这段历史史实,至今未能得到比较系统的挖掘整理。 

        其次是伪满政权统治下的东北妇女问题。由于日伪当局对中国东北统治时间长,中国东北殖民化程度深,因此,与其它地区相比,东北沦陷时期的妇女问题必然会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如在对妇女运动的控制与领导问题上,“满洲帝国协和会”、“满洲国防妇人会”、“满洲帝国道德总会”发挥的作用就值得研究。当时,日伪当局对妇女运动的目标规定为“重礼教而乐天命,谋民族协和与国际敦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协和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妇女工作做为重点,专门设置了宣传部妇女班。“满洲国防妇人会”则在东北沦陷区各市县都设立了支部,对妇女运动加以领导和监督。“满洲帝国道德总会”则以国民教化为己任,举办各种妇女学习班,教育妇女认同日伪统治。又如日伪政权用封建伦理思想和殖民统治理论来束缚妇女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以及关于日伪时期新女性的塑造问题也值得研究。当时无论是日伪控制的报刊舆论宣传还是其控制的学校教育都在提倡塑造“新女性”,但其内涵则与“五四”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新女性有质的区别,而至今许多关于东北沦陷时期妇女的命运和形象的问题也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再次是“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立场问题。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以“全满妇人团体联合会”为核心,以兴办邻保事业和创办士兵之家为名,从精神到物质方面“后援”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曾得到关东军首脑和日本殖民统治机构的高度重视和赞扬。但这个问题在国内鲜有研究。目前,只有旅日中国学者日本高知女子大学教授沈洁的《满洲国初期的社会格局与妇女运动》和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广濑玲子的《15年战争——女性意味着什么?》对此作过初步的探讨。 

        以上仅是笔者对东北沦陷时期诸多有待探讨的妇女问题中选择的三个侧面,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难以详述。笔者以为,加强东北沦陷时期妇女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历史的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研究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一是可以丰富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日伪时期的文献资料,弄清沦陷时期妇女问题的基本情况,探索在日伪当局统治政策的影响下,妇女内心主观意志和情感的变易,既是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同时也具有使这一领域的空白得到填补的意义。二是可以深化东北沦陷史的研究。这是一个互动的问题,对东北沦陷史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成果丰硕。因此,对东北沦陷时期妇女史的研究,有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样,东北沦陷时期妇女史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可说明东北沦陷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当然,要想深化东北沦陷时期妇女史的研究,不仅要加强理论探讨,还要深挖史料,钻研史料,形成多元视角,重点切入。同时还有赖于学术界同仁达成共识,建立一支研究队伍,由少数人单独作战到跨学科合作,使研究工作更具活力。这样才能使一些有分量的著述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 

        编后 性别史研究在国内刚热起来,正可谓方兴未艾。“历史·史学·性别”专栏自开办之日起,即得到史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垂青,我们在此对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心参与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本专栏自开办以来,一共刊出14篇文章,现在是它该说再见的时候了。由于来稿较多,版面有限,致使有些读者的来稿未能刊出,我们在此深表歉意。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