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关于包公的人类学思考
  • 谈李贽之死
  • 晚明风俗变异与民间消费观念的更新
  • 认识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 创业与守成·论西汉“文景之治”
  • 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
  •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考察
  • 我看王莽
  • 唐末食人考
  • 最新热门    
     
    清朝汉学对当今史学的一点启示

    怀疑理学,终于导致了对理学的治学方法乃至于一些基本概念的批判。 

        当今史学的困境当今大陆的史学与明朝中、晚叶的心学有些类似之处。二陆、王阳明因不满于以往对经典过于执著的解释,开始强调“良知”,强调使用自己的智慧。最后变成只要“良知”,不要“六经”;只要“遵德性”,不要“道问学”。杨慎曾敏锐地指出:这“是无椟而欲市珠,无荃而欲得鱼。”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也是从疑古开始,终于走上了全盘否定历史古籍的歧途。对史书中的一切记载都抱着保留的态度,以至于讨论问题时的依据互相不能对应重复,难以得到确当的结论。更严重的是,年轻的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史书素未谋面,只是读了一两本《通鉴纲要》、《中国通史》一类严重简化的综述,就要论古谈今,评价圣贤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要想弄明白中国历史的演变,从中获得对现世和未来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重新踏实地阅读历史典籍,不要急功近利,动辄就要下“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这是当年明末、清初学者们的新契机,是真正的“乾嘉精神”的肇始。 

        佛性与人性陆王心学强调“良知”,崇尚“心传密法”和“觉悟”,与禅宗有很多瓜葛。《金刚经》说:“法尚应舍,而况非法。”禅宗迷信不必读经苦行,只要打柴的路上听到一句、半句智慧的话,去庙里厨房做做苦力,就可以继承衣钵,弘扬佛法了(见《六祖坛经》)。陆王心学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以人的“良知”作为判断一切的根本标准,以对“良知”的颖悟作为成圣的窍门儿。 

        无独有偶,当代中国史学采用史料,解释史实,也是一味强调“人性”。与禅宗和心学不同,他们把对物质的追求作为人类终极目标,把物质占有的多少作为人思想、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他们要全面重新解释历史。与禅宗和心学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以一种幻想出来的、一成不变的“人性”、“心性”为理论基础,而否认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成绩。 

        西学的因素唐、宋以下有佛教的干扰,二十世纪更有西学的霸权。陆、王心学因为背离了儒家的传统,所以从思想方法到专用词汇都要到禅宗那里去借。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更是离开了经由日本转译进汉语的西学术语,就根本不能讨论问题了。说得极端一点儿,今天的中国学者离开西学,就什么学问也做不成了,就得下岗了!他们喜欢讲“借鉴”,常常厉声责难:为什么不拿来?所谓“借鉴”,是借别人的镜子来照一照自己的脸。但是,这些“拿来主义”的信徒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镜子,只是天天拿着借来的镜子照来照去,洋洋得意(自洋其洋,得意其中)。 

        欧洲和今天的美国在史学和思想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治中国的历史和思想,要在看到人类历史的共性时,充分意识到各民族、各文化发展变迁的特点,要有一套相应的方法,一套相应的范畴,一套相应的术语。我的朋友是研究日耳曼文学的专家,他常常批评说:中国人动不动就说这个作家是浪漫主义,那个作家是后现代,他们都不知道这些词是欧洲、西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流派的代称,搬去套用,作出的研究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我说:我们的同胞天天梦想着要跟你们接轨,你好歹客气一点儿才是。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