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新社会史学派浅说
  • 炎帝神农氏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
  • 唐朝官吏考核标准探析
  • 炎帝文化与现代文明
  •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 郑成功与隐元禅师关系略论
  • 简牍研究与简牍学刍议
  • 如何对待古人的爱国思想
  • 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
  • 深化中国近代外债史的研究
  • 最新热门    
     
    近年来美国明清史研究的若干动向

    赵世瑜


        尽管有费正清等老一辈知名人物的努力,美国明清史研究的总体水平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无法与日本或中国相比,但70年代中后期之后,第二代明清史学者已经成长起来,他们从材料到观点到解释模式都有新的突破,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就是对这一重大变化的总结。从这以后,美国的明清史研究开始与中国、日本鼎足而立。这种变化固然有美国内部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方法的影响。 

        从那时直到90年代末明清史学者的基本思路都是考虑此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几乎都在抨击“停滞论”,努力给予此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以符合中国内部情况的解释,成果涉及中国*、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胜枚举。中国也有多种译著出版或在刊物上介绍和评论,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孔飞力的《叫魂》等等都有中文本。 

        这一时期的明清史研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来越少有著述是把明朝或者清朝的建立作为起点的(当然如魏斐德的《洪业》这样的传统*事件史除外),甚至也少有从鸦片战争开始来展开一个专题的。这说明王朝周期已经无法解释许多历史现象,而仅从外部因素考虑变化之始也显然是片面的。因此,从70年代末普遍采用帝国晚期(lateimperial)的说法,比较著名的如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约翰逊等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大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