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新社会史学派浅说
  • 近年来美国明清史研究的若干动向
  • 十九世纪中期我国科技观的变化
  • 吕振羽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创建
  • 关于民族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史胆与史责
  • 简牍研究与简牍学刍议
  • 如何对待古人的爱国思想
  • 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
  • 深化中国近代外债史的研究
  • 最新热门    
     
    海权衰落 背向世界的明朝

    ,且已推进到了长城以南。南宋很像是个海洋型国家,比如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很大,航海很发达,如果保持这种势头──拒蒙古军于淮河以北,后来的南宋很有可能是重航海、重贸易,城市繁荣、手工业发达的社会。明朝一半承袭了元的大陆性战略,另一半又颇受宋的南向战略影响。

        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中华文明表现出的-结构,也就是东亚封贡体系,是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一体系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一般来说,这种纳贡也有贸易的成份在其中。在明朝,通常以封号加于各国首长,更以《大统历》赐给各国,使其奉中国正朔。这样的联络,既可以招徕各国通商,更可以提高帝国的威信。

        明朝派郑和下西洋一事,可谓中华文明临界荒芜地带时一次耀人的绿意。在这具有转折意义的时刻,明朝却错过了顺世界进步潮流而进的良机。后来的史学家多爱夸耀郑和船队的船体庞大,人数众多。实际上,郑和船队的大船虽然较哥伦布的船要大三倍,但就效益而言却不能与哥伦布船队相比 这种船速度快,战斗力强,成本低,因此每一次航行都能得到60倍以上的巨额利润。

        任何一个帝国如果其政府投入大于产出,边境的收缩是必然的。导致明帝国效益递减进而收缩的,说到底在于其经济结构。明朝的海上战略缺少必要的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明朝的手工业、商品交换较之南宋要大为逊色。然而明朝与宋一样,面临极为严峻的边防压力,集权的中央政府自然是将国家经济当成军事的基础,重农轻商,并将所有的物资征集起来,囤积仓库,剩余产品很少能作为商品流通。此外,明朝人口增长很快,农业中的富余,也被人口的增长部分消化了,根本不可能形成繁荣的市场经济。明朝的商人阶层始终未出现,商人富裕后,通常不是投资于作坊或商业,而是购地。这一点,与同时期的西班牙帝国衰落的原因很相似,西班牙虽有无与伦比的殖民体系,但母国的手工业极为落后,不能充分提供给殖民地所需要的产品,无法形成良好的经济关系。最终殖民地的财富非但没有刺激其经济,反促其衰落。郑和20余年里前后七次远征,这项投资对明朝来说,是不可能长期支付的,1433年,明宣宗批准郑和最后一次航海已是很勉强了。

        郑和南下西洋的功绩可比之汉之班超的西域远征。明成祖的南向战略也绝不低于汉武帝的北向战略半分。但南向战略不能执行下去,反使明帝国财政濒于破产。汉朝与明朝在文化时段上是对称的,一个是上升初期,一个是下沉伊始(宋可以看成对称轴)。从明开国,一向以数量代替质量,粗放乃是其制度的基本特点。明成祖前后五次北征蒙古,但从来没有打过大仗,──未摧毁蒙古力量残余却使帝国经济枯竭。

        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而无创造力的官僚-体系,已妨碍了明朝刚刚开始的进步。

        中华帝国-体系以- 文化取向为主,它不同于军事 经济取向的西方社会。它的意识形态认为:正当的文化与道德行为,能够自动地解决一切社会实际问题。这种- 文化取向,导致了对军事 经济性目标 如领土扩张、军事强盛和经济增长较少重视。儒生阶层是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布者。这一阶层充当了教育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他们对皇权的有限制约。由于他们倡言“王道”,就必然地限制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明朝统治者与儒生的矛盾焦点乃在于此,且以统治者的妥协告终 明朝最终放弃了海权。

        明朝官僚-体系还把社会的其他阶层吸收到既存的社会-结构中。因此,城市商人和手工业群体未发展起来,形成具有充分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社会势力。西方文明则是建立于现代资本主义之上的世界-经济结构。经济革命和国际市场的兴起,意味着更多地依靠经济增长来产生必要的经济盈余,以领先国际贸易来保证硬通货。

        横向来看,能使中华文明受益以发生转折的文化始终未发生作用。郑和下西洋,穿越南海、印度洋,抵达波斯湾、非洲海岸,所接触的国家或是已衰落的文明或为未开化的“蛮夷”,环顾四海,原来世界不过如此。虽然伊斯兰世界的商人一直很活跃,但它的影响是微弱的。西方世界进入中国海──即葡萄牙商船开进中国广州已是1514年的事了,随后,基督教耶稣会的教士如利玛窦等若干人才来到中国定居传教。但这时的中华文化一方面由于孤独产生的自大,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的压力,已收缩成了核桃状的硬物,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已很有限。

        最后一次海上远征后,明朝颁布了禁海令,彻底地放弃了海上权益。过去的战船悄悄地腐烂,猎猎旌旗化作海风。约有千余艘战舰的明帝国就这样放弃了海权,告别了大海。几乎在同一时期,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称雄于世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