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西湖与南宋
  • 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
  • 靖康内讧解析
  • 九世纪后回鹘在西州的演变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 古代和田玉向内地输出综略
  •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 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及实践
  • 历代状元知多少
  •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
  • 最新热门    
     
    略论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

    179年)夏,天下大旱,宋孝宗诏令“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朱熹随上疏提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2] ;推行荒政,“蠲阁、赈恤本是一事,首尾相须”。如果“蠲放后时失实,使饥民已被输纳追呼之扰,然后复加赈恤,则与割肉啖口无异” [3] 。在朱熹看来,蠲免受灾地区的赋税与赈济是一体的。蠲免赋税为救灾之首,赈恤是救灾

        的重要环节,二者紧密相连。如果蠲免赋税不落实,受灾地区的饥民先受追输赋税骚扰,然后政府再去赈恤救济,就如割自身的肉给嘴吃一样,达不到安抚灾区老百姓的目的。朱熹还特别提出,“救荒之政,蠲除赈贷固当汲汲于其始,而抚存休养尤在谨之于其终”。也就是说,政府实施荒政,要

        善始善终,蠲除、赈贷只是荒政的前期工作,要使灾区百姓恢复生业,还必须让其有喘息之机,不能“责以累年之逋负,与夫去岁倚阁之官物” [4] ,急于向灾民追收所欠钱物。朱熹的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其安民的思想。

        (二)、主张减免苛捐杂税,备灾备荒

        朱熹以陆贽 “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 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荒政思想。他主张减免苛捐杂税,以备灾荒。他在请求减免星子县税钱的奏疏中指出:该地区的“人户尽力供输,有所不给,则复转徙流亡,无复顾恋乡井之意;其幸存者,亦皆苟且偷安,不为子孙长久之虑,一旦小有水旱,则复顾而之他;观其气象,如腐草浮苴,无有根蒂” [5] 。朱熹在这篇奏疏中明确的提出,繁重的苛捐杂税使这些地区的农民,已无法生活,流亡大半,幸存者也是苟且偷安,一旦发生灾荒,将“复顾而之他”,四处逃亡,走上反抗的道路。朱熹还特别提出,朝廷要“勤恤民隐”,“莫若宽其赋税,弛其逋负,然后可以慰悦其心而感召和气” [6] 。朱熹认为,宋政府要消除灾区人民反抗的隐患,最好的办法是勤政体恤,减免苛捐杂税,宽其赋役,弛缓追输积欠租税,慰其民心,感召和气,以减少灾荒。朱熹的这一荒政主张,虽有天人感应的成分,但更突出了恤民的思想特征。

        (三)、主张皇帝“直降睿旨”,减少救灾运作环节

        宋代减免赋税的运作程序,要先由“户部行下漕司(转运司),漕司委官核实”,“方得回申户部”,然后才能下令蠲减。宋政府在减免赋税运作的过程中,不仅程序繁杂,耽误时间,而且常常“多方沮难,未容便得蠲减”。朱熹请求皇帝“直降睿旨”蠲免赋税,减少运作程序,使灾区百姓“复得乐生安土” [7] 。宋孝宗对朱熹的请求,淡然视之。朱熹再次上疏强调说:如能“直赐蠲放”星子县的税钱,“于大农之经费不足以当九牛之一毛,而可以少宽百里之民,使得安其生业” [8] 。朱熹这些奏文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为民”的荒政思想。

        (四)、主张从优推赏献助之人,以筹集救灾粮款

        宋代赈济灾区的粮款,大部分由政府调集,同时也推行对捐纳助灾粮款者补授官职的制度,如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湖南、江南等地遇到了旱灾,为了劝诱富室上户赈济饥民,朝廷立格目推赏献助之人:“无官人,一千五百石补进义校尉,二千石进武校尉,四千石补承信郎,五千石承节郎;文官一千石减二年磨勘,二千石减三年磨勘仍与占射差遣一次,三千石转一官仍占射差遣一次;五千石以上,武臣一千石减二年磨勘升一年名次,二千石减三年磨勘占射差遣一次,三千石补转一官占射差遣一次” [9] 。朱熹为调动献助者的积极性,主张在南康军及浙东等灾区,实行“献助米斛人户并与减半推赏” [10] 的优惠政策。朱熹的这一主张,有利于调动献助者的积极性,以筹集更多救灾钱物,惠及灾区饥民。

        (五)、主张恩威并行,维护灾区治安

        针对灾区出现“强借劫夺之患”的社会治安问题,朱熹主张推行恩威并行政策。他指出,政府除制定制度禁约之外,“亦须先示存恤之意,然后禁其为非,庶几人心怀德畏威,易以弹戢。若漫不加省,待其生事然后诛鉏,则所伤已多,所费又广,况其不胜,何患不生?”朱熹请求朝廷早拨钱款,使赈灾官员“奉承布宣,遍行晓谕,即德意所孚,”“以销压祸乱之萌”。显然,这里朱熹所说的“恩”,是指及时赈济,使灾民不去为非,不走上反抗道路,把灾区的“祸乱”,消灭在萌芽之中。“威”即逮捕镇压,“致之典宪,庶几奸民知畏,不至生事” [11] 。朱熹的这一荒政主张,虽有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有利于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的安定,以便更快地恢复灾区的社会经济。

        (六)、救荒之要,贵在及时

        朱熹认为,政府推行荒政,要在及时,如果失去时机,救灾缓慢,就会费用高,且成效小。他在《奏救荒畫一事件状》中写道:“臣所奏请固皆今日所当施行,而此项(救荒)最为急切。窃恐大臣进呈之际,谩将一二项不甚紧要事节量行应副,却将此项沉匿,不为施行,俟臣再请,则又费月日,致失机会。且如明州籴米一事,臣本是四月二十三以后节次申奏,是时明州米船辐凑,正好收籴,乃不施行,及至六月十一日,方得指挥,则所有船米已为上户收籴殆尽矣。今朝廷施行事体缓慢,奸弊百端,不称陛下救焚拯溺之意,大率类此”。朱熹还指出:“臣曾摹得苏轼与林希书,说熙宁中荒政之弊,费多而无益,以救之迟故也。其言深切,可为后来之龟鉴” [12] 。朱熹的这两段话,不仅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南宋政府荒政体制运行缓慢的弊病,而且借苏轼、林希之语,表达了救荒宜及时不宜迟缓的思想和主张。

        

        二、            朱熹的荒政实践 

        

        朱熹实施荒政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福建、江西及浙东等地区,为灾区饥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尤其是他首创的社仓制度,在中国荒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首创社仓制度,惠及乡村饥民

        社仓之名,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但真正作为一项救荒制度,是朱熹等人首创的。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建宁府崇安县遇到了水灾,庄稼几乎绝收。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乡民艰食” [13] ,居住在崇安县开耀乡的朱熹和土居人朝奉郎刘如愚,受知县诸葛廷瑞的委托,“劝豪民发藏粟,下其直以振之”,“里人方幸以不饥”。不久,距开耀乡二十里远的浦城发生了饥民暴乱。开耀乡“人情大震,藏粟亦且竭”。朱熹和刘如愚向建宁府申请借粟六百斛,灾民得此粟“遂无饥乱以死”者。同年冬天,开耀乡如数归还借建宁府之粟。自乾道五年(1169年)起,每借贷一次,收息二分。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和刘如愚请求建宁府“捐一岁之息”,以建社仓。建宁府同意了朱熹的请求,“且命以钱六万助其役” [14] 。朱熹得黄氏废地一块,正式修建社仓。

        朱熹等人所创建的社仓,于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动工,八月竣工,“为仓三,亭一,门墙守舍,无一不具” [15] 。社仓法推行十四年后,不仅将“元米六百石纳还”官府,而且其息米已达三千一百石,每年赈贷时,不再收息米,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开耀 “一乡四五十里之间,虽遇凶年,人不阙食” [16] ,增加了乡村抵御灾荒的能力。

        淳熙八年(1181年)十月,浙东地区遇到了灾荒,朱熹出任两浙路常平茶盐公事。同年十一月,朱熹奏事延和殿,向宋孝宗陈述了社仓创建的经过、法规及其作用,并请求在其他地方推广社仓制。宋孝宗同意了朱熹的意见。淳熙八年(1181年)十二月,宋孝宗“诏行社仓法于诸郡” [17] 。自此,社仓法成为南宋荒政的一项重要制度。

        宋代以前的赈灾粮仓基本上都设在州县城邑,灾荒之年惠及的只是城镇居民,而社仓设在农村,藏粮于民,使百姓自救,惠及乡村饥民,这在中国古代荒政史上无疑是一大创举,朱熹作为社仓制度的创始人,在中国荒政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不言而喻。

        (二)、知南康军时的荒政实践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赴任知南康军。翌年夏天,南康军所管辖的星子、都昌、建昌等县遇到了旱灾。淳熙七年(1180年)秋天,南康军“苗失收七分以上”。朱熹“大修荒政” [18] 。

        首先,他及时上疏朝廷,报告灾情,请求“依分数放免税租外,更令转运、常平两司多拨钱米,应副军粮,准备赈济” [19] 。

        其次,朱熹“竭力措置”,积极救荒。他告谕百姓,要“安分著业,以待赈恤,毋得轻有流移”,并且命令“主户各存恤其客户,有余米平价出粜,以济乡闾”,“如有违令闭粜者,当根究施治。其贫民妄行需索,鼓众作闹,定当重作行遣” [20] 。朱熹的这项救荒措施,主要是防范饥民流移及聚众反抗。

        其三,朱熹为了筹集救灾粮钱,劝谕张世亨、张邦献、刘师輿、黄澄等富户认输赈济米共“一万九千石,赈济饥民” [21] 。

        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七月,朱熹再次向朝廷上“奏南康军旱灾”。同年九月,在南康军“旱伤至重,细民阙食” [22] 的情况下。朱熹连续两次给朝廷上疏,据引绍兴年间的命令,请求拨钱米,修筑沿长江石堤。他在奏文中说:

        “今缘本军旱伤至重,细民阙食,检准绍兴重修常平免役令,诸灾伤监司随所分州县有兴工役而可以募人者,虽非农田水利,各预行检计工料钱榖之数,具利害奏闻。本军已委星子知县王文林、司户毛迪功躬亲诣地头,逐一从实检计到开修石寨去处,合用工料等钱五千三百七贯一百二文,米四百五十六石四斗五升。本军已行具申转运使衙,取拨窠名钱米,雇募人工修葺。……本军今不敢全乞取拨,望止乞更行增拨钱米,付本军支散。自余少缺之数,本军自行计置,贴助使司拨到钱米,趁此天气和暖,雇募人工开修。不唯官私舟船得免风涛之患,且使饥民就役,不致缺食。” [23]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朱熹为了争取救灾修石堤钱谷,做了很大的努力。他一方面委派知县深入田间地头,搞经费预算,同时把争取政府拨款与地方筹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举措,既解决了灾民的缺食问题,又修筑了江堤,“实为公私久远利济之惠” [24] 。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正月,朱熹在南康军“开场济粜”。“人户赴场就粜,其鳏寡孤独则用常平米依令赈济”。同时,朱熹又考虑到,“农事将起,民间乏钱,则凡合籴者皆济半月:大人一斗五升,小儿七升五合,皆一顿与之。都昌无米则自郡运而往,千里之内,莫不周浃”。“凡活饥民大人一十二万七千六百七口,小儿九万二百七十六口”。在此之前,朱熹就已经做了救荒准备。他“预戒三县,每邑市、乡村四十里,则置一场,以待赈粜,合为三十五场。乃选见任、寄居、指使、添差、监押酒税、监庙等大小使臣三十五员,各监一场,以辖赈粜,而分委县官巡察之,以戢减尅乞觅之弊” [25] 。朱熹积极备荒及救荒措施,使千里之民“免于饥饿流离殍死之忧” [26] ,为宋政府的荒政做出了突出贡献。淳熙八年(1181年)七月,宋孝宗为奖赏朱熹任南康军时,“修举荒政,民无流殍”,的功劳,授其为直秘阁之职。而朱熹却“凡三辞,皆以前所奏纳粟人未推赏,难以先被恩命” [27] 为言,不接受朝廷的奖赏。

        (三)、任两浙常平茶盐公事时的荒政实践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三月,朱熹除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同年八月,浙东地区遇到灾荒,朱熹由宰相王淮荐举,改除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朱熹又“以南康纳粟人未推赏,”请求上朝奏事。十月,“堂帖报南康军纳粟赏行”,朱熹听到朝廷已推赏南康军纳粟救灾者的消息后,才接受了朝廷授予的直秘阁之职。十一月,朱熹“奏事延和殿”。他抓住这一时机,竭力向皇帝陈述“灾异之由与夫修德任人之说”,宋孝宗为之“动容竦听”。朱熹又向皇帝“条陈救荒之策并南康军两事”,并在第三札中提出了救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请求朝廷解决。他说:“救荒利害,如州县旱伤,早行检放,从实蠲减,劝谕人户赈粜,务得其平,纳粟之人早行推赏,所纳米数,乃减其半”等。同时,朱熹请求“拨丰储仓米三千余万石以备济粜,州县新旧官物,并且住催,绍兴丁身等钱,预行蠲放,及免米商力胜税钱,量立赏格,官吏违慢者奏劾,昏病者别与差遣,仍差选得替、待阙、宫庙、持服官员,时暂管干。同年十二月,朱熹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28] 。

        由于朱熹救荒的准备工作做得好,他到浙东以后,“客舟之米已辐辏”。朱熹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推行荒政,经常忙“至废寝食” [29] 。朱熹这种深入了解民情及竭力的救灾的精神,在当时的官员中,是少见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朱熹边推行荒政,边改革弊政,并为地方-作一些长远的规划,因而也曾遭到某些人的攻击。他知南康军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在“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疏于为政”,而宋孝宗却称赞道:“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30] 。

        朱熹在积极救灾的同时,还奏劾救灾不力及不法官员。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十二月,朱熹奏劾绍兴府兵马都监贾祐之“并无抄札,委是不职,乞重赐黜责,以为官吏奉行赈济不虔之戒” [31] 。淳熙九年(1182年)正月,朱熹巡按绍兴府所属诸县、婺州、衢州等地,“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 [32] ,奏劾绍兴府密克勤偷盗赈济官米,“上户朱熙绩不伏赈粜”,知衢州李峄掩蔽灾情,“不以实闻”;又奏劾监酒库张大声、龙遊县丞孙孜,受命前去检视覆实灾情,却“观望本州守臣意指,辄敢欺罔灭裂,将七八分以上灾伤,作一厘一毫八丝六忽检放,以致被灾人户流移四出,而贫下之民,死亡甚众”,且请求朝廷,“将张大声、孙孜并行重赐黜责,以为日后附下罔上、慢法害民之戒” [33] 。朱熹对密克勤、李峄、张大声、孙孜等不法官员的奏劾,保证了宋政府荒政在浙东地区的顺利推行。

        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六月,浙东地区出现了旱灾,朱熹上疏宋孝宗,请求“修德政以弭天变”。七月,绍兴府会稽县遇到了蝗虫灾害,朱熹先“遣人走探”,而后“亲往看视”,并同绍兴府“发钱收买焚埋”蝗虫。同月,朱熹巡历绍兴府属县,进入台州,巡历江山县,奏劾江山知县王执中“弛慢不职”,置本县饥民事于不顾,请求朝廷罢黜其职。接着,朱熹到宁海县巡视灾情,“奏劾知宁海县王辟纲不职”。朱熹在《奏状》中说:“臣昨亲见宁海县人口流移,自到本州,即行询究,见本县流移人户已千有余口,其知县王辟纲恬然不恤,亦无申报” [34] 。朱熹请求罢黜王辟纲的知县差遣。

        当时浙东“诸州连岁灾伤”,荒政事务主要靠州县官办理,而州县官中“或有老病庸懦,不能任事之人”。对这些老病庸懦的州县官,“欲加按劾,则无显过;欲置不问,则为民害”,直接影响了救灾工作。朱熹上奏朝廷,请求将他们改任岳庙差遣,并“严责已差下人疾速赴上,其未到间,乞委自本司差人权摄,庶几数月之间,逐县得人,不至误事” [35] 。显然,这里的“不至误事”,指的主要是不耽误朝廷推行荒政。

        朱熹根据救荒政务的需要,积极请求留用救荒措置得力而任期将满的地方官员。他到婺州巡视灾情,看到婺州通判赵善坚“措置济籴,委有劳校”,而任期将满,立即上奏朝廷道:“本州今岁又遭旱伤,全要知得措置首尾官员,差委干办”,并请求皇帝“特降睿旨,许令善坚在任,同本州守钱佃协力措置赈济” [36] 。

        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朱熹巡历所属州县,准备到温州,“涉台州境”,老百姓纷纷告发前知台州、新除江西提点刑狱唐仲友,“促限催税,违法扰民,贪污-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伪造官会等事”。朱熹连上数疏,奏劾唐仲友。“台州久旱”,宋孝宗罢去唐仲友的新任差遣后,“雨随大霔” [37] 。同月二十二日,朱熹又入处州缙云县界巡视灾情。宋孝宗为奖赏朱熹救荒“赈济之劳”,除其徽猷阁待制之职。

        此外,朱熹知南康军时,利用常平免役令的规定,请求用赈灾钱粮,兴修水利。他在给皇帝的《奏救荒畫一事件状》中说:“臣契勘本路水利极有废坏去处,亦有全未兴创去处,欲俟将来给到钱物,即令逐州计度合兴修处,顾募作役,既济饥民,又成永久之利,实为两便” [38] 。

        

        结     语 

        

        综上所述,安民、恤民、为民,是朱熹荒政思想的核心。蠲免、赈恤一体,减免苛捐杂税 ,“直降睿旨”,优赏献助救灾钱物之人,救荒贵在及时等主张,均为朱熹荒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朱熹首创的社仓制度,及灾荒饥年利用赈灾钱粮兴修水利,不辞劳苦的救灾活民,敢于弹劾不法救灾官员,为荒政献计献策等实践活动,不仅在中国古代荒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1] 脱脱 .宋史.卷178[M].中华书局.1977.

        [2] 脱脱 .宋史.卷429[M].中华书局.1977.

        [3] 朱熹集.卷17[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熹集.卷16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 [M].

        [5] 朱熹集. 卷16.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M].

        [6] 朱熹集. 卷16.奏推广御笔指挥二事状[M.].

        [7] 朱熹集.卷16.奏推广御笔指挥二事状[M].

        [8] 朱熹集.卷16.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M].

        [9]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鬻爵[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0] 朱熹集.卷17.奏救荒事宜画一状[M].

        [11] 朱熹集.卷17.奏救荒畫一事件状[M].

        [12] 朱熹集.卷17.奏救荒畫一事件状[M].

        [13] 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M].

        [14] 朱熹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M].

        [15] 朱熹集.卷77.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M].

        [16] 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M].

        [17] 王懋竑.朱熹年谱.卷2[M].中华书局.1998.

        [18] 王懋竑.朱熹年谱.卷2[M].

        [19] 朱熹集.卷16.乞放免租税及拨钱米充军粮赈济状[M].

        [20] 王懋竑.朱熹年谱.卷2[M].

        [21] 朱熹集.卷16.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M].

        [22] 朱熹集.卷20.乞支钱米修筑石堤札子[M].

        [23] 朱熹集.卷20.乞支钱米修筑石堤札子[M].

        [24] 朱熹集.卷20.乞催修石堤札[M].

        [25] 朱熹年谱.卷2[M].

        [26] 朱熹集.卷16.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M].

        [27] 朱熹年谱.卷2[M].

        [28] 朱熹年谱.卷2[M].

        [29] 朱熹年谱.卷2[M].

        [30] 宋史.卷429.朱熹传[M].

        [31] 朱熹年谱.卷2[M].

        [32] 宋史.卷429朱熹传[M].

        [33] 朱熹年谱.卷3[M].

        [34] 朱熹年谱.卷3[M].

        [35] 朱熹年谱.卷3[M].

        [36] 朱熹年谱.卷3[M].

        [37] 朱熹年谱.卷3[M].

        [38] 朱熹集.卷17.奏救荒畫一事件状[M].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