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汉末英雄记
  • 拯救谁的历史
  • 康熙帝没想做的三件事
  • 不垂帘的孝庄皇太后
  • 选拔接班人是康熙帝的最痛
  • 初步奠定中国版图的康熙皇帝
  • 战国君主论探析
  • 历史决定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中国十大样板皇帝
  • 我关于史与论的见解
  • 最新热门    
     
    慈禧的第一次垂帘

    的遗命紧密相关。
        这要从31岁的咸丰帝病危谈起。他出逃热河一年间,诸病缠身,每况愈下,迫使他不得不考虑皇权的交接问题。他思忖着,皇后慈安方26岁,懿贵妃仅27岁,皇子才6岁。如他一旦离去,留下的便是势孤力单的孤儿寡母。他必须设想一个万全之策,以使皇权不致旁落。
        结合历史经验,经苦思冥想,他首先设计了一个较大的顾问班子。他想到了幼年即位的先祖,只有6岁的顺治帝福临和8岁的康熙帝。他想,顾问班子2人不行,太少。52岁的皇太极无疾而终后,其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位,辅政大臣为同姓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后来,多尔衮排挤了济尔哈朗,攫取了皇权。这就是说,2人不行,太少,如其中1人图谋不轨,排挤另1人,极易造成皇权由该人独揽。那么,4人行不行呢?也不行。24岁的顺治帝福临患天花死,8岁的玄烨登基。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玄烨一起主政。孝庄太皇太后鉴于前车之鉴,第一不敢用同姓,第二不敢用叔王。而特意任命了异姓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参与辅政。但经三下五除二,大权还是被狂妄专恣的鳌拜独揽。只是后来富于心计的康熙帝玄烨,在韬光养晦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智擒了专横跋扈的鳌拜,才使皇权归一。可见,4人也是不行的。鉴于此,咸丰帝考虑索性设立一个8人的庞大的顾问班子,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免得大权旁落。顾命大臣如此之多,这也是咸丰帝的一个创举。然只此,他感到仍不可靠,必须给予皇后和皇贵妃特别的权力,也使她们能够在关键时刻自保,并保护皇子。于是,他在临死前口授遗嘱,任命了8位顾命大臣“赞襄政务”。同时,赐给皇后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此印由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掌管。并申明,凡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引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只有盖了这两方印,谕旨才生效。这两方印非同小可,它是皇权的象征。
        咸丰帝设计的权力分配格局,不是仓促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两位皇太后和幼帝为一方,8位王大臣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任何一方又不可。这既不是垂帘,又不是辅政,而是“垂帘辅政,兼而有之”。咸丰帝自以为谋算得天衣无缝,不会出什么问题,他可以放心地走了。但还是出了问题,而且出了大问题。
        问题出在8位王大臣欲想皇权独揽上。而他们的企图是从谕旨事件暴露出来的。咸丰帝设想得再周全,还是有漏洞。谕旨的事情,他就没有交代明白。关于谕旨的拟定、呈览、修改、颁发等,他就没有说一句话。这就为顾命王大臣借此篡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们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是向两宫皇太后叫板。他们狂妄地提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这就是说,一是臣下的奏章一律不进呈皇太后阅看;二是皇帝的谕旨由王大臣拟定;三是皇太后只管钤印,没有权力更改谕旨的内容。如若照此办理,两宫皇太后只不过是个木偶式的盖章工具而已。这样明目张胆地袒露自己的心迹,说明他们根本没把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他们以为,年轻的寡妇和幼稚的小儿会有什么能耐,只能任其摆布,伏首就擒。其实,他们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完全低估了绝顶聪明的慈禧,虽然她只有27岁。慈禧哪肯善罢甘休。她当然要予以反击。
        谕旨是皇权的重要象征。谁控握了谕旨的颁发权,谁就拥有了最高的皇权。这一点,双方心里都是十分清楚的。两宫皇太后坚决驳回了他们的奏章。并明确提出,关于谕旨,她们有授意权、审阅权、修改权、钤印权和否决权,即她们拥有皇帝的一切权力。这是一个不可退让的原则问题。双方僵持不下,“议四日”。最后,王大臣终于让步,两宫皇太后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一争论,给她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由此,她们也看透了顾命王大臣觊觎皇权的野心。这就促使她们初步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锄掉他们。
        后来,御史董元醇上书皇太后,建议:第一,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并不得干预”,即是说,皇太后亲掌皇权,任何人皆不得干预;第二,主张另简亲王辅政。这是说,在8位王大臣中“掺沙子”,另派一、二位亲王加入其中。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一奏章,是有来头的。后来得知,此奏章确实是得到了恭亲王奕忻[言字旁]一党的奥援。两宫得此奏章,喜出望外,完全说到了她们的心里。顾命王大臣得知有这末个奏章,于是便向两宫索要。后来两宫给了他们。他们阅后,极为愤慨,便拟旨痛驳,然后将折旨一同交了上去。两宫看到他们草拟的痛驳董元醇的谕旨,十分气愤,便把谕旨压了下来,以期待回京再做处理。但王大臣不依不饶,甚至采用“搁车”即罢工的不顾后果的决绝手段,来要挟皇太后。皇太后看看无法,只得暂时容忍,同意了他们拟定的谕旨,照原样发下折旨。王大臣心满意足,“笑声彻远近”。甚至弹冠相庆,以为彻底击垮了年轻寡妇们的软弱的意志,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这一回合的斗争,显然是顾命王大臣占了上风。但他们不知道,这是两宫皇太后的韬晦之计。她们暂时收缩起来。此时的蛰伏,是为了明日的再起。这一回合的斗争,表面上是顾命王大臣胜利了,其实是为他们的倒台埋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如果说,只有前一回合的斗争,还使她们下不了搬倒对手的决心的话,那么,有了此一回合的斗争,就使她们毫不犹豫地下了铲除顾命王大臣的最后的决心。因为,这一事件,使她们真切地看清了王大臣的庐山真面目。这场斗争,也就变得你死我活了。于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忻联合起来,在回京的当天便发动了政变,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因为是辛酉年。
        政变之后采取何种体制,慈禧心中有数。她选择的是“垂帘听政”。慈安26岁,慈禧27岁,小皇帝才6岁。历史的经验提醒了她们。现实的教训又告诫了她们。皇权如不亲自掌握,自己就有可能奔赴黄泉。由皇权变黄泉,也只是一念之差,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慈禧选中了垂帘听政。
        在恭亲王奕忻的策划下,统带重兵的胜保和资深重臣贾桢等各上一奏折,吁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一外一内,一文一武,内外结合,文武兼备,造成中外臣工共同吁请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声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用不着遮遮演演,乘上书之利势,借皇帝之名义,两宫皇太后发布谕旨,明令实行垂帘听政,让大臣们拟定垂帘听政章程,上呈。
        但是,这里有一个祖制问题。清朝皇帝办事不敢轻易违背祖制。清朝列祖列宗从来没有垂帘听政的。如何垂帘,无祖制可循。大臣们的观念守旧,不敢突破祖制。大臣们虽绞尽脑汁,亦不得要领,根本拟定不出来垂帘听政章程。慈禧看他们迂直得可以,只得自己亲自出马,发布谕旨,点出垂帘听政章程要点。以此,大臣们方豁然开朗,事情才得以顺利进行。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日,举行了垂帘听政仪式。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皇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子。她敢于逾越祖制,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你孝庄不敢做,不等于我慈禧不敢做。在清朝的垂帘听政上,慈禧太后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慈禧太后的第一次垂帘听政是被逼出来的,是形势使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说,形势和机遇造就了一个有别于常人的慈禧太后。选择垂帘听政,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历史事实证明,在以后的48年中,确实没有再现皇权危机。
        垂帘听政只是一种执政形式,无好坏之分。政权的好坏,要看它的内容,看它的实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想,慈禧太后选择垂帘听政,是不应该受到责备的。
    作者版权声明:
      我保证此稿件发于《故乡》,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同意《故乡》编辑部作为此稿件版权的独家代理人。并且保证不再将此稿件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稿件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故乡》编辑部全权负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