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
  • 1900躁动的南方
  • 南宋议和杂谈
  • 理学实践的失败和清学的兴起
  •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析论
  • 漫话李克用父子
  • 古史研究期待理论突破
  •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 历史,给你一个制高点
  • 仅有爱国是不够的
  • 最新热门    
     
    论晚清史研究

    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的清代历史则属于另一个二级学科中国近代史。从总体来看,这样的分类是合理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因为社会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既具有过渡性特点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它本身有着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作为当代中国的昨天,把这一段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曾经有人发表文章,对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否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质疑,但多半只是在文字和提法上做文章,并没有提出认真的、充分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其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确定,不但是思想界、学术界、-界长期探索 

      和研究的结果,而且也已为根据这种判断进行社会改造的成功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个客观存在,有清一代发生过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同样是客观历史存在。讨论加强清代前中期历史研究同晚清史研究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贯通,不是要、也不应该是怀疑或否定以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这样的讨论就会走入歧途。 

      问题是,作为完整的清史研究,不必要也不应该由于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社会性质的变化,就把清代前中期历史同晚清史割裂开来。不可否认,这种割裂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例如,有一些清代通史性的著作,只写到道光二十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的清代历史就不写了,成了鲁迅先生形容过的“断尾巴蜻蜓”。有些清史论文索引,所收文章大抵也以研究道光二十年以前的历史为限,鸦片战争以后的文章,因为属于近代史,就不收了。清史学界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定期召开全国性的清史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开了九次。但是,研讨会的学术内容,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晚清史方面的,这并不是某种疏忽,而是从观念上觉得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不属于清史了。从队伍状况看也是这样,清史专家们很少把自己的研究目光关注到道光后期以及咸、同、光、宣各朝,而研究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学者们,也很少把自己看作是清史研究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说得夸张一点,二者颇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 

      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说,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研究得比较充分,成果也十分丰富;但从清史研究的角度说,则这一段历史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有大大加强的必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因为近代史同作为断代史的清史,其研究的视角和内容是有区别的。因此,从断代史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晚清史的研究,是清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性质的变化与清代历史的承续性


      前面说过,有清一代的历史,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发生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转变,是清史研究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党》一文中,曾经对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过深刻的科学概括。对于封建社会,他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二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三是以地租、贡税、无偿劳役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剥削关系;四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接着,他又指出:“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同志从十个方面讲了帝国主义列强采用军事的、-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对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六个方面的概括。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概括,我们对照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晚清社会同尚处于封建时代的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社会,可以发现,在社会特征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特征依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再一方面,中国仍然处于皇帝和贵族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之下。 

      第二种情况是出现了若干以往所没有的新的特征。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二是“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和军事的力量”。三是“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新的社会条件的出现,以往的问题变本加厉,在程度上愈益严重起来。这主要是指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大大加剧。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权利的生活”。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历史并没有被一刀切成两段,并没有出现历史的断裂,历史依然像不舍昼夜的东逝江水,绵延不绝。原有的许多重大的社会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也往往不可避免地同旧的历史环境发生各式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要指出的是,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个逐步进行的历史过程,决不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社会立即具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切特征。旧的阶级力量和-力量,旧的社会观念,总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取自己的存在权利,不愿意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国外的侵略势力的进入,同本国的封建统治者既矛盾又勾结,大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异常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新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生长缓慢,举步维艰。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社会,就这样一方面背着历史的因袭的重担,另一方面面对着世界列强纷至沓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局,又展现着一幕幕历史的活剧。 

      既然鸦片战争前后的客观历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的历史研究也就只能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揭示这种联系,探讨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存在了268年的清王朝,有过它的辉煌,也经历了衰落乃至最后的覆亡。清代的前中期,当然有许多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有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去批判地继承,而清朝的典章制度、统治政策、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变化最为急剧深刻的,恰恰发生在晚清时期。如果清史研究忽略了晚清部分,当然就大大地削弱了清史研究的完整性。 

      研究清史,忽略了晚清史固然不行,研究晚清史而不了解清代前中期历史,也同样会对很多问题弄不清来龙去脉。举例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始的。那末,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偶然事件吗?当然不是。英国殖民主义选择这个时候发动这一场侵略战争,并且自感有着必胜的把握,显然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然而,仅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即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中国还是一个-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国家,为什么一转眼间,就成了被别人任意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弱国了呢?毫无疑问,如果不研究清楚从康雍乾盛世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由强转弱的历史轨迹,就很难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出十分深刻十分透彻的说明,甚至有可能把这个历史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失误和过错(当然这方面也是应该顾及的)。 

      
    研究视角的转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史学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当时,通过讨论分期问题,实际上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主要内容以及近代史研究的主要任务的看法。意见是各式各样的,真正贯彻了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进行了新一轮讨论,有的同志对五十年代的某些提法提出了质疑,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不过,大体说来,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指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或者说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其主体部分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 

      作为断代史的清史,其内容当然与此不同,它应该是清王朝从建立至灭亡的全部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史。正如有了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党史,并不能取消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样,从近代史的角度去研究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历史,也不能替代从清史的角度去研究道光二十年以后的晚清史。 

      从清史研究的角度看,晚清社会历史的有些方面,是亟待加强的。例如,对于清王朝的典章制度、统治政策,既要同清代前中期历史相衔接,又要理清晚清时期发展变化的脉络,就是一个很重的任务。 

      过去我们常说,晚清史方面,-史的研究是最充分的。其实,所谓-史,主要只是集中在-斗争方面,至于-体制的变化、-机制的具体运作、-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等,许多方面都还有大大深入的必要和余地。 

      社会生活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反映特定时期社会的历史自然也应是丰富多采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晚清史的研究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宽,但总的来讲,这些领域的研究毕竟时日尚短,还须要作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以便取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 

      晚清社会是文化和观念领域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矛盾最复杂、斗争最激烈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情况,分析和继承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有着最为直接的借鉴意义。不论是哲学、历史、思想、语言、文学、科学、宗教、艺术和法律,都需要我们去作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清王朝在边疆开发上,曾经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也有过那个时代、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晚清以后,中国的边疆问题,又同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研究晚清的边疆问题,既对今天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直接的作用,又对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提供历史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里列举了晚清史研究的一些问题,自然是挂一漏万,但足以说明加强晚清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