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魏源视野中的“佛兰西国”
  •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 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
  • 元代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
  • 落日的辉煌
  • 态度与真实20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
  • 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
  • 历史学—对人之本质的理性反思与精神体验
  •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非西方历史研究展望
  • 最新热门    
     
    史学要聚焦平民

    颠倒过来”,成效卓著。这对研究者来说无异是视线的大转移,然而这是阶级斗争激化、社会剧烈动荡时期,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而非常态。很难设想,缺乏对农民日常生存、生活状况了解的人能准确把握战争时期农民的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述,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国史学的辉煌业绩。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又变-与人的斗争史。打开历史读物,只见风云变幻、制度消长、政权更迭,人民大众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和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交际往来怎么发展变化?作为主流社会的精英意识与民众的文化心理又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制约?种种贴近平民的课题沦为无足轻重或视而不见,因此当我们追溯祖先的生活状态时,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语焉不详。毫无疑问的是,这已成为新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建国后社会史的研究又一度受到社会学被取消的株连,所以史学研究高度的意识形态化,导致社会史研究的冷落,这也使得20世纪初新史学的设想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改革开放刷新了现实,也刷新了历史研究的课题。八十年代文化史和社会史在中国的复兴,打开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著作以贴近民众的生动活泼的内容,赢得广大的读者群。从文化史和社会史交叉边缘而萌生的社会文化史应运而起,以生活方式、大众文化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把社会生活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阐明社会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历程,这是从物质到精神对民众生活历程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这不仅填补了数十年来历史论著中的空缺,丰富了历史表述的题材,也促使史学平民化,这是百年来中国史学的第二次大变革。

      这一变革很可能是史学在新世纪走向繁荣的契机。

      人们都说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人的世纪,此谓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这样的人是因为有生活而存在。马克思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成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活必将因人而跃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表现出这一走向。哲学研究者提出,让哲学融入生活,使哲学与生活保持同步发展,一批散文哲学家受到民众的欢迎;经济研究突破-经济学的传统,向消费、流通领域深入,以满足社会需求来阐明经济问题,愈来愈重视对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经济学家茶座在读者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历史学也失去代圣人立言的神圣光环,从治国理政的需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话题。各类社会生活丛书的出版,将芸芸众生的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休闲娱乐,推上大雅之堂,这对专事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王朝兴亡盛衰那种大事变、大业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都有追溯历史的特性,正如赤子来到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一样。叱咤风云的英雄,饱读经书的文士,日出而作的耕夫,当户机织的纺娘,都是我们的祖先,先人们是怎样在中华大地上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史学著作将再现他们生活与创造的轨迹,给今人以启迪,这是滋育民族智慧的温床,对民众是最富有吸引力的课题,新世纪对史学的挑战又给史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新世纪的史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遗产,继续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更要有视角下移的胆识,充分反映各种人群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历程,史学研究需要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纵横编织,才能谱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全息史。

      史学走向平民,必将给史学开辟一片灿烂的园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