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朱士行西行求法
  • 智顗与天台宗
  • 成吉思汗
  • 卫青、霍去病幸运儿的悲哀
  • 论汉武帝
  • 西楚霸王——项羽
  • 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
  • 保健医生眼中的周恩来
  • 传奇大英雄---汉高祖刘邦
  • 孔 子
  • 最新热门    
     
    支道林谈玄

    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玄而又玄的东西;佛学家不甘示弱,把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佛”描述为能隐身,能变形,不怕火烧,不怕刀伤,想飞就飞,光芒四射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非凡形象。在认识论方面,玄学家把“得意”作为最高的认识境界,强调“得意忘形”(“得意在忘象”),佛学家则把“一切归心”,“万物为识”的“真如”作为佛性的最高境界,都强调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在修心方面,玄学家主张“清静无为”,佛学家主张“安般守意”,照名僧康僧会的解释:“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名为”,“安般守意”就是“清静无为”。凡此种种,都说明佛学与玄学原本是可以相容的。

        事实正是如此。当时许多以玄学为务的朝野名士,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与佛教徒过从甚密,甚至结为莫逆之交。至如道安、慧远等人,更是由玄学转向佛教,饭依佛门,成为一代名僧,而此时佛门的一些高僧、名僧,为了通过颇具号召力的朝野名土来弘扬佛教,也不得不放弃苦行僧的生活方式,而模仿玄谈名士们的语言和情趣,以此接近他们,同他们打成一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喜欢谈玄,而且谈得很有深度的佛门弟子,支道林是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

        支道林(314—366年),本姓关,出家后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支道林是河南陈留(今河南陈留县)人,也有人说他是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反正是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他家世代信佛,,这对儿时的他,多少有些影响,再加上他从小就聪明机灵,悟性特好,所以,少年时代就能领会深奥的佛教义理,受到当时的名士王濛等人的赏识。支道林还曾隐居山林,潜心研究《道行般若经》等佛经,深谙其中义理。及至25岁出家后,每遇到讲经论辩时,他都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为其他僧众所不及,只是不大注意文句,发言时常常丢三拉四,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重视佛教文句的僧众的批评。但却引起一代名士谢安的高度重视,当时许多玄学名流也相继与他交往,如王洽、郗超、许询、孙绰等等,这时候的支道林,在同这些名士的交往中,常常接触“三玄”,对《庄子》尤其感兴趣,正是在与名士们交流各自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支道林开始了他的谈玄活动。

        有一次,在洛阳白马寺,支道林与一名士刘系之在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篇》里一句话时,支道林连连摇头。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各适性以为迫遥。”意思是说,人们只须随心所欲,而不受外物的羁糜和牵累,就能自由自在地作“追遥游”——达到庄子和玄学家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支道林认为,“适性”这一提法有问题,因为,如果说随心所欲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么,夏桀(夏朝昏君)和柳下跖(古代奴隶起义的首领)随心所欲,滥杀无辜,也算“逍遥”了,这岂不玷污了“逍遥”的美名吗?

        事后,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前面在“郭象与《庄子注》”那个故事里,我们知道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趋之若鹜,认为支氏“新解”远远超过郭氏旧注。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当然,支道林作为一名僧人,除了喜爱老庄之外,还要研究佛教经典,比如《般若经》,他就爱不释手。只是在宣讲佛经时,为使深奥难懂的佛学义理变得简洁明了,他常常借助玄学的表达方式,用“齐物”、“本无”、“重玄”、“至无”、“空豁”等等这些玄言妙语加以解释,效果果然很不错,这又让那些佛门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说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支道林不仅在理论上精于玄理,运用自如,而且在实践上模仿玄学家的言谈举止,情趣爱好,竟也是维妙维肖。据说,支道林养了几匹马,有人说:“和尚养马不合适。”换了别人,遭此非议,或许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可支道林却能妙语自救。你猜他是怎么回击的?“我养马不图什么别的,只是喜欢欣赏它们那种气宇轩昂的神韵。”言外之意,他养马的目的,与凡夫俗子们迥然不同,不是为养马获利而养马,重在情趣,岂有不合适之理?这可以算是他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一个有力佐证吧。支道林不仅养马养鹤,还常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一起,出则轻舟荡漾,岸边垂钓,入则咏诗作文,相互切磋,享受着一个玄谈家所能得到的所有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尽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东晋名士戴逵,有一次路过支道林墓地时,由衷地感叹道:“道林师父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可他坟前的树木已是枝繁叶茂。只希望他所畅谈的玄理万古流长,不要同他的躯体一起绝灭于世。”当时玄学界的士人,对他的敬慕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

        “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和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

        (吴付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