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司马光写《通鉴》
  •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启示
  • 司马迁和班固
  • 一代女文豪班昭
  • 严 复
  • 吴道子
  • 王夫之
  • 萧统与《昭明文选》
  •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
  • 曹操求贤若渴
  • 最新热门    
     
    王 充

    见解与班彪合不到一起,所以他离开了班彪,自己独立进行研究。他游学洛阳,生活很贫困,无钱买书,只能到市上书肆去博览群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王充在洛阳游学  长达十六七年之久。洛阳当时是全国的-、经济、文化  的中心,也是各种学说和思想争论和斗争的中心。因此,  洛阳游学对王充思想的形成,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游学十几年后,王充返回故乡,担任上虞县椽功曹,不久又升任会稽郡都尉府椽功曹。职任升迁后,王充怀着满腔热情,想舒展他的-抱负。那时适逢会稽郡连年旱灾,物价飞涨,农民流亡,但贵族豪家却奢纵无度。因此,王充写了一本奏记,向会稽郡太守提出禁奢侈,以备困乏。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又向郡太守奏本,建议禁酒,以节约粮食,但又没有被采纳。王充终因主张与官僚们不合,被“贬黜抑屈”,离开了五官功曹的职位。王充升位时,那些趋炎附势的亲朋故旧都来攀龙附凤,奔走门下。王充废退穷居后,这些人就立即纷纷离去,对他另眼相看了。王充深深觉得这些人的可鄙又可恨,便写了一部《讥俗节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情冷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但这部著作已失传了。

        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春开始,“时雨不降,谷麦伤旱,秋种未下”,旱情很重。建初元年(76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口流亡。”建初4年(79年),又“雨泽不适”,连遭水涝之灾。建初5年(80年),又是旱灾,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流离失所。大规模的流民,往往是农民起义的前奏。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王充,是十分重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那时,“贵族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僧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王充愁精苦思,写了一部-著作《政务》,批评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徒欲治人,不得其道”。这部著作也已失传。

        完成《讥俗节义》、《政务》后,王充集中精力开始写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论衡》,对当时已成为封建法典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的妄说,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同时对其他学说,诸如道老、墨学等也进行了评述,并涉及到农、医、天文、算学等诸多的自然科学方面。因此,王充的《论衡》一书,其主要是批判那些虚妄之言,“考论实虚”外,还是古代的一部“小百科全书”。王充在写作《论衡》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受着饥寒的威胁,生活上处于非常困厄的境地了。在这样的困境中,王亢经过十几年的疾笔奋斗,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基本上完成了这部杰出的著作。那时,王充也大约有60岁了。

        王充在完成《论衡》一书的写作后,便应扬州刺史董勤的征辟前赴扬州郡的丹阳(今安徽宣城)、庐江(今安徽庐江),不久又到了九江(今安徽寿春,一说东汉时,九江府治在阴陵县,今安徽建远县西北)。到了九江后,王充担任刺史府的治中从事。王充在《论衡·自纪》篇里说:“职在刺割”,指的即是佐辅刺史割断政事的职务。从元和三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6年一88年),因为生活动荡和公务繁忙,王充没有从事著述。

        汉章帝章和二年,即王充大约62岁那年,东汉王朝撤销了扬州郡建制,王充也随着离开九江,返回故乡上虞。王充的挚友、矩鹿郡太守谢夷吾得到这个消息,特地上书汉章帝,荐举王充。汉章帝看了荐表后,特诏公车署派员到会稽征辟,但王充却以者病为辞,没有奉诏应征远行。

        王充从九江返回故乡上虞后,在贫困的生活中度过他的晚年。从《论衡·自纪》篇里自述“贫无供养”看来,王充晚年生活上没有可以依靠的子女,而且此时,王充不但生活困难,还疾病缠身。为了与疾病作斗争,他采取“闭目塞聪,养精自保”的办法。这时,他除了对《论衡》一书作最后修改定稿,编定目次,写作序言《对作》之外,还写了《养性》一书(也已失传)。这本书是养生保健之作,基本上属于黄老思想的著作。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他垂暮之年,又坚持写了《自纪》篇,收入在《论衡》一书里。大约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王充便与世长辞了,终年约71岁。死后,门人把他葬在上虞县城西南7.5公里的乌石山。

        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他死后,都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受到冷遇、攻击和禁锢。他的著作《论衡》,“在中土,不得传”,后来因一知名学者蔡邕到了吴地(即今江浙一带),始得此书,带回西安,才没有使王充的思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王充的思想直刺汉儒神学,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