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第三章 正直原因造化功(一)
  • 第二章 丹疑神化玄妙身(二)
  • 第二章 丹疑神化玄妙身(一)
  • 第一章 天降小子五洲游(二)
  • 第一章 天降小子五洲游(一)
  • 韩 非
  • 荀 卿
  • 邹 衍
  • 墨 子
  • 第五章 医学俭方济众生(二)
  • 最新热门    
     
    第四章 老子平生好劝救(二)

    规戒律与伦理道德教育大家,希望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一辈子要做好事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因为《道德经》中早就指明:"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也就是说,天道是最公平的,它大公无私,不讲情面,是不分血缘和亲疏关系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不开后门的,它只赐福给那些积德行善的人。

        李真果说:"伦常作够,天下太平。勇敢善务,球时公宁。""嘴口规矩,手足不错,神气长绵,仙寿和合,来去世外,渡救朽角。""天地运行,勿分毫错。人物慎重,永享安乐。""公正永得,伦常清白。返乱污朽,就皆自殁。顺国卫民,主恩德谷。""修齐治平,静清公轮。对劝中印,勿量慎衡。体直公正,就得太平。""仁逆之则绝,顺之则生,忠孝节义,静气人物。""行善不昌,主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主有余德,德尽降灭。""人物和宁,公慎卫民。道气长存,纪律注意,生死死生,想透危险。""动植矿思行清,才得作息治静,人平等自准绳,定然和活止宁,"宇宙炸电,清静息战,清静免免,和光平算。"

        那么,什么是"善"呢?道家所说的""善",是指一切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即《道德经》中所言:"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说,所谓的"恶",就是指各种违逆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行为。

        李真果开口就说:"要多做好事,不要整人害人,乱吃人。心不要太黑太凶,不要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多做功德,多做善事。多劝救人。光劝不救不行,光教不劝也不行,要劝救并行。少做伤天害命的事,做多了家里尽出败类恶人,自遭现世报应。"他希望大家摆正自已在社会上的位置,正确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言论很多,归结起来有十个方面。

        一是要"忠"。即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为一个道教徒,还要忠于自己的信仰,爱国爱教,绝不做有损国格、人格和道教形象的事情。在李真果的诗文中,经常都有"顺国卫民"、"国土清平"、"克治国富"、"球和国福"、"忠君卫国"之辞。总是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乐。

        第二是"孝"。即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论他们贫富贵贱,都要始终如一的问寒问暖。父母和师长年迈体弱,应该关心备至,服侍照料,不得怠慢不恭。李真果说:"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吃色舍立,伦常灭亡。忠孝生活,万类和平,"善不杂恶,尽善不恶,劝救大善,永得和善。"当一些人向他求教神仙之术时,李真果教计分谕说,"啥子神仙,哪样是神仙?老子告诉你们,尽忠行孝就是神仙,规规矩矩、老老实实,遵纪守法,安分做人,就是神仙,连人都不会做,还想做啥子神仙?"

        第三是"仁"。是各种善良优秀品德的概括,它的核心在慈爱待人接物、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亲人或者陌生人,都要满腔热情,心怀一片慈爱之情。要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种仁爱之心,还应推广运用及物,凡动物植物,矿物山川,大自然美好的东西,都应爱护,精心保护,不能肆意杀害、破坏。李真果说,"动植矿止,忠孝香安,精神仁义,世球和绵。""干净洁白,动静合常。仁爱必道,长生正教。"
    "修已安仁,百姓得宁"。都是动人慈爱为仁之意。

        第四"义"。即做事为人要讲原则,要以义为行动的准绳,重义轻利。这里所说的"义",是以是否符合"人民之大利"、"百家百姓之利"为根据。李真果常说:"做人要像人,做事要讲原则,要守规矩。不要为了几个钱,连人皮都丢了,在一些人只想吃好耍好,坏事都做尽,打、抢、偷、拐、喝、嫖、-,样样都来,奸巧虚滑,从不学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他写道,"男十六,女十四,心机不定。好坏事,-杀贱,况况下流。学圣神,精气保,死整不怕。饿劳争,形灭,治兴光安。"总之;一心规劝人们要以"义"为本,保持精神上的纯洁和气节。

        第五是"礼"。待人接物,要讲礼貌。办事交际,要懂分寸,李真果说:"礼就是规矩,就是生活中的准绳,礼多人不怪,大家都要讲礼貌,懂礼节。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说实话哪个神仙要收你的礼物;但那是人家一点心意。有的人送礼一大包,好话也说了一大筐,但心黑如煤炭,来求老子看病。老子一不收礼,二不看病,把他的东西全丢了,一顿打骂,让他反省,也许会有效。心病不除,身上的病就不好医。"。

        第六是"恕"。李真果爱用《中庸》所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来教育大家。"他常说:"要为别人的喜事而高兴。为别人的不幸而悲伤,要帮助别人的急难,救济别人的穷困,谅解别人的过失。办任何事情,不能损人利己,不能嫁祸于人,强人所为。"他自己总是慈悲怀,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即使是曾经伤害过他的那些人,只要有悔改之心,他也为其治病祛疾。
        第七是"俭"。即生活俭朴,克勤奉公,不追求奢侈豪华的享受。李真果生前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反对奢侈浪费。他常教育大家,一草一木,一茶一饭,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以勤俭节约为美德,长年所食饮食,都是以菜叶、树叶、菜根、红苕、豌豆、玉米、粗粮等混杂煮熟而用。他滴水皆惜,滴油必用,绝不浪费一点东西,一口煮饭的铁锅用了几十年,一把铲菜盛饭的铜匙早已被磨出了几个洞,一顶皮帽带了半辈子连毛也脱得精光,他仍然在用,并不换新。他常年所用的柴,是用铁钎子在山坡树林中,一张一张串起来的树叶,稍好一点的干柴他都不要,为别人留下、其躺卧的床,是两把长凳上架一硬木板。如此节俭清苦的生活,确为奉行俭朴的模范。

        第八是"诚"。即诚实坦白,无欺无讹,诚恳待人,不忌妒,不中伤,不欺骗,不口是心非。见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见人之失如司自己所失。李真果所写诗文说:"思行坦白,万类息争。世人物宁,彻底太平。""万国遵兴坦白,中外自沉乱争。彻底光明噫噫,纪律照照自宁。"

        第九是"朴"。即朴实谦虚,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专横拔扈,盛气凌人,不奉承权贵,不吹牛拍马。

        第十是"信"。即说话办事要讲信用,承诺的一定要做到,借人的必定要偿还,损坏他人的东西理应赔偿,不要贪小便宜。李真果常常讲,要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行动指南,守信不乱规矩。

        以上十个方面,是李真果劝救思想的基本内容。他希望通过这些劝化,使更多的人懂得伦理道德,知道自己做人的责任。这样就能减少社会的许多弊病,求得个人的身体与精神上的和谐,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求得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最后求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他说:"真正纯善极点,人物太平不难。""普世好活,大家情作,能得慎敬,人天佑博。""男女女男,不可-,人物诚慎,球世和平。""哪个迫害,得好下场?做啥受啥,公勿虚宁。""天天日曰,处处作作,死不乱干,福
    自丹元。"

        他平时爱说:"老子一天到晚,把把细细,思想没有乱想一下,眼睛没有乱眨一下,脚没有错走一步。不然怎么修道,怎么为人治病。没有一点规矩,不要说办理国家大事,就连饭都煮不好"。他对许多居士、病人说,"吃斋念经,行善积德,都是在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的就不得。天下的许多东西用钱都可买到,但有几样再多的钱也买不到,那就是道,就是心。修行就是修道,就是修心。心好心善,不用吃斋,也会成佛成仙、烧香拜佛,烧纸求仙,都是给自己烧的,哪个菩萨、神仙要你的钱?有的人又是烧香,又是磕头,表面上虔诚得很。但一爬起来就不认人,照样整人害人,满肚子坏水。这样的人他就是天天烧香,时时拜佛,也是没有功德的,不要说得道成仙,不生怪病,不出大祸,就算他命大了。"

        有的人做了好事善事,来告诉李其果。"他鼓励大家说:"各人做好,得好,到好。你种瓜得瓜,他种豆得豆,谁要想得好,就得自己去做好。自己做好了就得好,得了好更要做好。不但自己要做好,还要多劝别人做好。大家都来学好做好,世界也就好了。"

        每当有人来求医时,李真果总是告诫病人说:"平时要多做好事,多关心人,帮助人,自私自利,会得怪病。你的好事做得多,心情就舒坦,就没有心病。心情好了,病情就会好转,再吃点药,病就治好了。""要多吃和气,常用善事药。"他从心理治疗入手,运用验方单方,因人施治,为病人解除痛苦,引上正途。

        李真果致力于劝救活动,他希望世界和平,天下大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生活在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他说:"口慎行规,就得少祸。战争消灭,古今和平。""伦常作够,天下太平。勇敢善务,全球安宁。""文明古今极善,止杀中外五福。""天地公平,善有余息。清静收乱,世球宁战。""勇敢善务,救劝自由。人物得恩,中外和睦,冤解战息,共享九福。""极地参天,古今中外,光明大道,同顺普天。""古今中外,学好得宝;纪律注意,动植矿止。不用刀针,太平吉兆。救劝事业,和气礼道。"这些劝善救世的言论,许多东西在现实社会虽然难以实现,但其中闪耀着的思想火花及理想的色彩,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11月5日,李真果曾写过一首诗:"苦心慈心劝睡人,执迷不省厄将临。识得尊言有妙理,走遍全球贤不识",高度概括了他劝善救世的抱负和理想。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