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 陈独秀 五四运动总司令
  •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汉化的历史作用
  • 功到雄奇即罪名
  • 慧能大师
  • 无著大师
  • 安清大师
  • 摄摩腾大师
  • 鸠摩罗什大师
  • 语言学音乐学大师赵元任
  • 最新热门    
     
    玄奘法师(八)

    sp;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朕以往没有读过佛经,加上没有才智,突然制作序文,反而会污染经文。看了法师的全部来信,枉被褒扬赞饰,受到虚美,心中非常惭愧。"

        自此以后,朝中宰臣英俊博达之士,都写文章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赞叹击赏,佛教的弘扬,气势很盛。

        皇太子撰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说:"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 汇合;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雪山半倡。往还寻访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经典,以利益人类作为自己的志愿,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敌令于弘福寺翻译圣教。引来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涤尘污烦劳而永不枯竭;传授智慧灯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如果不是长久培植善良的因缘,如何能够显扬佛教的宗旨呢?所谓法相常住不坏,与日胡、星辰的光明齐等;我皇的福报,与天地一样坚固。我见到皇上写的众经论的序言,超越古今,义理上包含着金石的声音,文采上具有风云的润泽。李治只能用轻微尘埃附着于高高的山岳,坠落一滴露珠添入奔腾的河流。略举大纲,写成这篇序记。”

        自此以后,玄奘经常到内官参拜,皇帝向他寻问佛经中的奥义。翻译工作相续不断,不耽误一点时间。敕令赐给玄奘一件云水僧衣,精妙绝伦。又敕令天下,每个僧寺剃度5人,来维持圣种,这都是玄奘的功劳。

        这年冬天十月,玄奘随皇帝来到京城。于北阴建造弘法院,玄奘长时间住在那里。起初,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造慈恩寺,下令玄奘住在那里,剃度300人为僧。下令在慈恩寺西北建造翻经院;新剃度15人作为玄奘的弟子。在原来的弘福院,仍然供给10人为弟子。现在的皇帝(高宗李治)继位,他平时对玄奘就非常珍视敬重。召玄奘入宫加以优待慰问,礼遇上超过恒常的规定。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玄奘向皇帝上奏,请求建造梵本藏经合,得到敕令赐给物品,不久就建成了。高宗又将玄奘召入宫内,在修文段翻译(发智论)等论典。高宗降下用飞自书法写的手诏,表示对玄奘慰问。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置大斋会,朝廷官员都来到这里,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翻译经典是佛法中的大事,不知有哪位德高望重的人参与译经来光大显扬此事?"玄奘说:"明公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平常心中所想的。翻译佛经,虽然是僧徒的责任,但是要使译经受人重视,最终还要凭借朝廷贵官。象姚秦时期鸠摩罗什的译经,则有安成侯姚嵩担任笔受工作,元魏时期菩提流支的译经,则有待中崔光担任录文工作,贞观初年波颇译经,则有仆射萧王禹、太府萧王景、庶子杜正伦等人监护校阅详细审定。今天的译经,却没有朝贵参加,是不足以光大久远的。另外,大慈恩寺是皇上表达对父母的深切哀悼、追念,建造得非常壮丽,表达实际的美德的,没有能超过碑颂的作用。若能承蒙二公为此向皇上进言,则不朽的业绩,自然会在古今历史上留下美名。"他们便答应下来。第二天早晨,皇帝派遣给事宣读敕令说:"所须官员帮助翻译的事,己经安排好了。慈恩寺碑文,朕亲自撰写。"不久,又下敕书说:"慈恩寺的翻译,文词义理必须精美,因此令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许敬宗、黄门侍郎薛远超、中书郎李义府等人,对经典在文义上有不妥当的地方,要随时进行润色。如果需要学士助译,可以任意追加三两人。"及慈恩寺碑制成后,玄奘请求皇帝亲自书写,得到特别许可,定期送到慈恩寺。京城佛寺都制造幢盖,又效令王公以下太常九卿以商县的伎乐,车马一千余辆停在弘福寺,皇上停在安福门,俯视送行的队伍。京城的士女,排列在道路两侧,从北到南二十余里,人群挤满了街道。历来佛法之兴,是无法与此相比的。又赐给玄奘山水僧衣,比以前所赐的更加精妙,另有时服宝玩一百余件。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皇帝驾幸洛阳,玄奘作为随从,安置在东都积翠宫。皇帝将玄奘召入宫中雨日殿,翻译《观所缘论》等论著,又在明德宫翻译《大毗婆沙论》等论著。

        玄奘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头发白的时候才回来。访问自己的亲人故旧,己经零落殆尽了。只有一个姐姐,迎来与玄奘相见。向她访问父母的坟墓,殡殓后还没有迁入葬埋。玄奘便卜算胜地,修坟改葬。少室山西北缑氏县东北的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就是玄奘出生的地方。

        不远处有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所建立的,是翻译《十地经论》的地方。玄奘希望将少林寺作为自己栖托之地,为国家翻译佛典。皇帝降下手敕说:"看不上表后,知道你想晦迹岩泉之内,追慕支道林、慧远而超越古人;把心虚寄托在禅定寂灭之所,继承佛图澄、罗什的事业以标榜于今世。这种风度情操,确实是值得敬仰钦尚的。朕学业空泛,不能探究其中的高深。然而以我自己的浅识薄闻,没有看出此事有什么好处。法师是三界的桥梁,吸引众生到达彼岸。你的智慧将佛法的心灯点亮,你的禅定使意识的河流凝固。"不是情尘所能堵塞,意识的波浪岂能惊动你的意志。然而,只要是道德可居,何必非要泰山、华山的叠岭?只要有空寂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居住之所,岂能独有少室山的重峦可居呢?希望你收回来言,不要再有请求。如此,作为在闹市和期堂上的著名隐居者,不但比昔日的贤者更可贵,拓广增益人们的见闻,更可在当代受人珍视。"因此,玄奘使不再上言此事。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为皇太子建造的西明寺落成,下放令给玄奘上等住房,派遣僧徒10人充当侍者。

        有部《大般若经》,有二十万个偈颂,中国的八部般若都包括在其中。不久,下敕书令玄奘住在五华寺,翻译所需的供给全部依据京城佛寺的标准。玄奘便得以静下心来,不耽误翻译时间。从显庆五年(公元654年)正月初一,开始翻译大本《般若经》,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底翻译结束,共有四处十六会,总计600卷。般若空字的经典,全部包括其中了。在翻译《大般若经》期间,又翻译了《成唯识论》和《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奘足论》等论典。至十一月,上表呈上《大般若经》,请皇帝撰写经序。在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读敕书,答应玄奘的请求。

        玄奘生平以来,希望往生弥勒佛处。及游历西域,又听说无著兄弟都往生那里的天界。玄奘又多次祈请,都有明显的验证。他胸怀专诚,更加勉励自己。后来到五华寺,只要有余暇,没有不发愿往生睹史多天去参见弥勒佛的。自《般若经》翻译结束,自己更加勤勉,修行礼拜仟悔。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告诉翻经僧和门人说:"凡是生成的事物,必然要归于磨灭,其形质如同泡沫幻影,如何能够长久停住不变。我己经65岁了,必然要死在五华寺。对于经论有疑问的地方,你们要赶快询问。"听到此话的人都吃惊地说:"法师还未到耆耄之年,为何说出这种话呢?"玄奘回答说:"这件事我自己知道。"玄奘遂去向佛像辞别,先到俱胝十亿像的地方,礼拜仟悔辞别。有弟子要外出的,玄奘都对他们说:"好好去吧,今天就与你告别,不必再来了,即使回来也不能相见了。用正月九日,玄奘告诉五华寺僧人说:"玄奘肯定就要死了。佛经上说,此身可恶,如同死狗。玄奘死后,不要埋在离官殿、佛寺很近的地方,要埋在山中僻静之处。"遂即玄奘就生病卧床不起,他不论开眼闭眼,都能看见鲜白的大莲花来到眼前,又看见很高大的佛像,知道自己要往生佛的世界。玄奘命令僧人宣读自己所翻译的经论名目,共有73部1330卷,自己心中感到欣慰快乐。召集全部门人,与玄奘有关系的人都来了。玄奘说:"无常就要到了,赶快来相见。"在嘉寿殿,用香木建树菩提像骨。玄奘对着寺僧及弟子辞别,并留下遗表。便开始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称颂说:"南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之类速奉您的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住的众眷属,愿死后必往生其中。"至二月四日。玄奘右胁着床,双足叠累,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放在大腿上,整个身子链然不动。有人间:"这是什么相状?"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至五日半夜,弟子间道:"和尚肯定能往生弥勒佛前吗?"玄奘回答说:"决定得以往生。"说完,玄奘就断气了。

        玄奘去世到现在己经两个月了,其颜色就像往常一样不变。又有一些宾应故事,都删略不再述说。皇帝下敕书,埋葬那天,允许京城的僧尼用幢盖前往送葬。于是素盖素幢飘浮在空中与白云相合,悲哀的筋声、梵呗声,使人神的气都断遏了。老百姓因玄奘之死而感到悲哀凄凉,僧众对玄奘的逝去而感到可惜。便将他埋葬在白鹿原,沿途4Q里到处都是送葬的老百姓和僧徒。他的坟茔与其兄长捷的坟墓相近,高高的白塔,离京城很近。不久,降下特别玫书,令在樊川改葬,通告所属州县,供给改葬所需的官吏人力。又将玄奘的遗体从坟茔中取出,众人都感到惊叹诧异,玄奘的遗体经过长时间埋葬,其颜色仍象初下葬时没有改变。如果不是他生前愿力的维持,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呢?

        我(道宣)以暗昧之资,很不够资格地参加了译场。与他对面叙谈,多次寒喧。听他的言谈,观看他的行动,名与实相符如一。

        他从早到晚精历勤奋,计算着时间分配自己的工作,勤勉不懈,精力都集中在佛法事务上。他的言谈从不涉及名利,行为断绝虚饰浮华。同时,他又善于识别抓住机缘、通达人的性情。对人不骄傲、不馅媚,行动或藏守都能适时而动。他讲的义理非常幽深,善于辩明诠释疑议,确实是当代的英贤,是佛教法理方面的将帅。而且他进入法门学习佛法,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听受、阅读佛教经论,作为自己恒常的任务。他周游中华各地,在诸多论师那里汲取知识,分剖精髓,学尽了其中的精奥义理。每到一处,莫不倾尽各方学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因而他能不远数万里,去咨访寻求正确的佛法,发誓即便舍弃自己的身体性命,必须以获得真正的佛法为目的。他从张掖出发,途经流沙,途中所经历的艰险,身体性命差一点断灭。到达高昌后,比出发时倍增荣耀。每个国家都传乘护送,因而他观看了全部圣灵遗迹。路出铁门、石门,亲自跋涉沙岭、雪岭。历尽天险而壮志愈加慷慨,遭遇凶恶贼徒而他的神情更加勇猛。加以他归依禀受佛教正法,师承戒贤法师,法理随着他的言谈得到弘扬,义理方面不需要听受第二遍。广泛学习各种论典,将这些理论都藏在自己的心中。致使印度僧侣对他倾心膜拜,对他在法理上毫无保留。玄奘又因《大乘起信论》是马鸣大师所作,印度的僧人想得到该论的焚本,玄奘便将《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在五印度传通流布。这是佛法教化的机缘,东西方互相影响的例证。另外,印度的其他论典,特别重视声明学,玄奘便虚心请教,随着老师的讲授他使通晓了。印度经典在声调上有七种变化,在文章体势上每次都不同。他曾三次学习《瑜伽师地论》,使他的胸怀更加恢弘。因而那烂陀寺的3000名学僧,都称玄奘为智囊是维护佛法的城堑。他们看到玄奘的言谈,听闻他讲的词义,都弹指赞叹说:怎么会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呢?在他所游历的130个国家中,不论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听到玄奘名字的人,没有不敬仰他的道德、归依于他的,从而使佛教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信仰。增加了国家的荣耀,边远地区得以安定,每年都有远国的献奉,这都是玄奘的功劳。如果不是天资英灵,生下来就有智慧,加以圣贤的传授,如何能振兴这样伟大的事业、引导人们到达佛遗留下来的道路?历代僧传中记载的往印度求法的人,开始于法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在求法的征途中相继不断,有17人返回故乡。在精通汉语、梵语的文字,精妙理解中印文化,弘扬宣导国家的威德,使邪正悟解佛法诸方面,没有人能超过玄奘的。遗憾的是在经论方面没有翻译出来的经典还有一多半,玄奘的年龄还没有到衰者之期,可以说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翻译,没想到突然离开人世,太可惜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