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 陈独秀 五四运动总司令
  •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汉化的历史作用
  • 功到雄奇即罪名
  • 玄奘法师(八)
  • 无著大师
  • 安清大师
  • 摄摩腾大师
  • 鸠摩罗什大师
  • 语言学音乐学大师赵元任
  • 最新热门    
     
    玄奘法师(七)

    便那时有这样大的规模,他们翻译的经典,还恐怕后代不知道当时的翻译状况,对他们的翻译心存怀疑,不能信奉。如果不挑选全国有学问的高僧共同遵奉佛典翻译的规则,怎么能以我一个人的能力来完成朝廷的委托呢?"玄奘多次向皇帝坚决请求,皇帝才同意了。皇帝说:"自从法师走后,朝廷建造了弘福寺,那里地方虽小,但是其中的禅院却非常清静,可以作为翻译场所。所需要的人员、物品和杂役,都要与房玄龄商量,务必优厚供给。"

        玄奘既已得到诏令,便返回京师。随即召请沙门慧明、灵润等人担任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人担任编辑;沙门智证、辩机等人担任录文;沙门玄模来核证梵语;沙门玄应来确定字体的伪正。这一年的五月开始翻译《大菩萨藏经》20卷,我(即道宣)担任执笔,并且对词理进行增删。这部经广泛解释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道品各种菩萨修行的方法,共有十二品,将近四百张纸。另外,同时又翻译《显扬圣数论》20卷。智证等人轮替担任记录文字,沙门行友详细整理文句,奘公对该论又重新加以修改。接着又翻《大乘对法论》15卷,沙门玄赜担任笔录。在翻译期间,稍微有些空隙,玄奘又写出《西域传》(即《大唐西域记》)12卷,沙门辩机亲自听玄奘讲述在西域游学的事情,辩机按时间先后对史料进行了编排。同时又翻译出《佛地经》、《六门神咒》等经,总计有八十卷左右。

        自从佛教传入以来,所翻译的佛教经典,都是先根据译师诵出的梵语,记录为梵文经典,再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为汉语,然后担任笔受的再对汉语文字进行整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增加有时删削,这样就无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今天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根据玄奘的主旨,经文的意思由玄奘一人决断,玄奘出语成章,记录文词的人随着玄奘的译语记录下来,其他人就可以阅读玩赏,因此玄奘所译的经典就超过了孙吴汉魏所译经典的水平。但是,西方梵文的特点是重视文句,勾锁连类,有很多重复的文字。翻译成汉文就非常繁重复杂,因此让编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目的是便经文的词义通达一致。译文的定本编成后,秘书再进行缮写。

        此时,皇帝的车驾返回京师,玄奘便将译文呈上,并请皇帝作序。不久,皇帝降下手诏说:"法师历来就以高尚的行操标明世人,很早就超出尘世的烦累,来宝船而登上佛教彼岸,搜寻佛教妙典而开辟佛教法门,弘扬阐释佛的大智,荡涤各种尘累。因此,当佛的慈云将要收卷时,将它舒展开荫复上下左右四空,慧日将要昏暗时,又使它明亮起来照耀八方极远之地。便慈云舒展、慧日再朗的人,难道不是只有法师才能作到吗?朕学问浅薄、心识愚拙,对于一般事物还迷惑不解,何况是佛教幽奥微妙的义理,怎敢去妄测其深浅。请我为佛经题写序言,这不是我能胜任的。送来的新撰写的《西域传》,我将亲自阅读。"

        到西域使者要返回时,朝廷又派出二十余人随他们前往印度。以前他们送来的国书,在中书省进行讨论。皇帝下敕书,认为由于异国语言不同,唐国的书信,务必要与其语言相一致。如果没有精通异国语育的人,将会有损国家的声名。所以送往印度的各种国书,都要依靠玄奘将汉语翻译成梵文,谨慎处理文词的"轻重,让那里的人读后,要对中国加以尊崇。又下诏书,令玄奘将五千言的《老子》翻译成梵文,赠送给西域各国。玄奘便将道士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讲述(老子)的玄奥理论,等真正领会了其中的文词义旨,再进行翻译。道士蔡晃、成英等人,都等着引用《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的玄义,用来会通道教的经典。玄奘说:"佛教、道教这两个教派,其宗旨有天壤之别,怎么能用佛教的言论,来解释道教的义理呢?详细核实其文词,这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蔡晃说:"从过去相传的道教义理,就是归依于佛教的理论。至于《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晃所遵从的。《三论》的义理与道教经义有暗通之处,不是没有相互会通的地方,所以才引用佛教义理来解释《老子》。如僧肇所著的论文(即《肇论》),大量引用《老子》、《庄子》的语言,他自己还申明此点,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佛教语言与道教有相似之处,用这种方法翻译,并没有什么地方违背诏令。"玄奘说:"佛教传人中国的初期,对于佛教经典的深刻义理,人们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八老子》讲的玄妙理论,有些地方与佛的言论略有相通。《肇论》引用老庄言论,是作为一种奘比。怎么能将比喻的言词当成佛教的最高义旨呢?今天,翻译过来的佛教经论非常繁富,每部经论各有宗旨。《老子》只有五千字的论文,而没有解释《老子》的文章,其余一千多卷的道教经典,大多都是医方。至如中国的贤明之士如何曼、王弼、周禺面、萧绎、顾欢等人,就有数十家注解《老子》,为何不引用他们的解释,反而去旁通佛教,这难道不是象计算岁数而却找不到脚印那样吗?"就这样依据玄奘的主张将《老子》翻译为楚文,将要装订成册时,道土成英说:“《老子》一书义理幽玄深远,如果没有序言引导,怎么能够通达其中的义旨》?”请玄奘将序言也翻译为梵文。玄奘说:"通观《老子》一书,讲的是治身;治国的道理,在文词上己经非常详备了。那种关于即齿咽液的序言,其言词下劣阻陋。恐怕西方异国看到这样的序言,会看不起我们的乡邦文化,我会感到对不起我们的国家。"成英等人将此事奏知各位宰相辅臣。玄奘又陈述自己的心情。中书令马周说:“西域有没有象老庄那样道派?”玄奘回答说:"九十六种道术,都是希望超脱生死。由于师承上有滞碍,致使他们的理论沦落为关于物质的论述。如顺世外道,关于四大《即地、水、火、风》的道术,胜论师关于六种真理的宗派,都是中国文化所没有谈到的。如果将《老子》一书的序言翻译为梵文,恐怕被那里的道派当作笑林。"因此,使不再翻译序言。

        玄奘认为对佛教的弘扬赞助,即使达到极限,也不会超过帝王的影响。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及流传过程中,自古都以帝王的弘扬为重。因此,玄奘又一次上表,说:"奉读墨敕,皇上对我滥加奖励。我一定遵照皇上的旨令,刻苦精守佛教的戒律。玄奘在学业上空疏浅薄,在僧侣中滥竽充数而已。幸属九州得到治理,天下安定,凭借皇上的威灵才得以远征,凭侍国家的威力而去访求佛法。穷尽悬远之地,冒着生命危险,虽然属于自己的愚诚所致,但是纂集异文、感化荒蛮,确是依靠天朝的文化。所获的经论,奉旨翻译,现在已勒成卷轴,没有序言诠释其玄理。我想陛下的智慧和才思象天上的云彩那样敷畅,陛下的文笔象天上的仙花那样灿烂。义理上包含玄奥的系辞和象爻,才调上超过所有的英明之士。名声跨越千古,求实掩盖百五。我听说神力是没有方所的,不是神思是无法诠释其义理的;圣教玄妙深远,没有圣人"的文藻,怎么能阐明其源渊呢?所以,我才冒犯皇上的威严,希望皇上作序。皇上没有应允,致使我抚胸叹息,不知道该怎么办。玄奘听说,日月照耀长天,又把光辉分给那些门窗;江河综理大地,也把一部分润泽流向那些山岩洼地。琴瑟所奏出的宠大音乐,并不在聋昧者面前把声音秘藏起来;金壁奇珍,难道对于愚瞽者就把它的光彩隐藏起来吗?我才敢根据这个道理,再次向皇上祈请。伏地乞求雷雨降临,天文俯照,匹配天地两仪而同样长久,与日月一样悬空照耀。然而,驾岭所留下的微言,依靠皇上的神笔的弘赞而传扬久远,鸡园留下的奥义,依托皇上的英词而宣扬通达,岂只是那些僧徒独自蒙获恩德荣耀,同样也便那些蠢蠢众生能依靠佛法而超脱尘世的烦累祟了。"就在玄装上表奏请的那一天,皇上下敕同意写序言。皇帝对附马高履行说:"你以前请朕给你父亲撰写碑文,现在,我的气力已不如过去了。我希望作些功德,为玄奘法师撰写序文,不能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此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皇帝来到五华宫,下令将玄奘召来。皇帝问:"最近翻译什么经论?"玄奘回答说:"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皇上又问:此论是哪位圣人所作?讲的是什么义理?" 玄奘对皇帝的提问全都回答后,皇上令将论取来,自己要亲自阅读。接着便下诏书,新翻译的经论要抄写9个本子,颁发给雍州、洛州、相州、兖州、荆州、扬州等9个大州。玄奘又请皇帝为经论题序,皇上于是写出序文,名叫《大唐三藏圣教序》,在明月殿,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着群臣宣读。

        《大唐三藏圣教序》说:"我听说,天和地有形象,显现为复盖、载乘两种形式,包含万物的生长;春夏秋冬四时没有形体,却在暗中以寒暑交替的方式便万物发生变化。因此,仰观天象、俯测地理,一般人都能识别出其中的变化;而要明察阴、洞悉阳,就是贤哲之士也不能穷尽其中的理数。然而,天地包含着阴阳之所以能被认识,是因为天地有形象;阴阳处在天地之间而又难以穷尽其理,是因为阴阳没有形体。因此,可以知道形象显著可以征核,即使是愚人也不会迷惑;形体潜隐无法看见,即使智者也会迷昧。何况佛法崇尚虚无,依靠幽玄之理、控制寂静之体,广泛救济芸芸众生,掌管统御十方世界呢?其成灵至高无上;其神力无不在其下。放大则弥漫于整个宇宙,缩小则可以置于毫厘之中。无死无生,历经千劫而不老;若隐若显,运转百种福德而常新。深妙的道理凝练玄奥,尊崇它,却不知它的边际;佛法的河流清浪寂静,汲取它,却无法测探它的源头;所以知道那些蠢蠢凡愚之辈,渺小的、平庸的鄙俗之人,窥测佛教的宗旨义趣,怎么能不产生疑惑呢!然而,伟大的佛教的兴起,它的基础在西方印度,在汉朝宫庭中腾飞而有清晰的梦境,照耀东方而宣流慈悲。往昔,在佛分身分迹化导众生之时,佛的言教不用驰传而众生就己归化;众生的佛性本有、后有之世,人民敬仰佛的智德而知道遵而行之。及至佛涅磐后,形体隐晦,归真空寂,仪容迁变,历越一世。他的金容无色,不再光照三千世界;他的美丽的画像被画出来,空有三十二种殊异胜相。于是,佛的微言大义广泛传播,将有识之生物从三种灾难中拯救出来;佛的遗训流传到很远的地方,引导众生到达菩萨修行的十个阶层。然而,佛的真正精神是难以认识的,佛教的宗旨无法统一起来;偏执的学说人们容易尊行,于是正确的学说和错误的理论便纷然杂陈。因此,对于空论和有论,人们按照自己的习学不同而有了是非之分;大乘和小乘,也因为时代不同而有兴盛与衰落的不同。玄奘法师,是佛门的领袖人物,幼年就胸怀贞洁聪敏,早就悟解三空(即空、无相、无愿)的精髓;长大以后与佛的精神相契合,首先包含了四种忍行。即由松风、水月,也不足以与他的清新、明洁相比;即便仙露和明珠,也无法与他的明朗、润泽相较。所以,因他的智慧通达无有烦累的境界,他的神识能够探测没有形象的玄理,超越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挺拔于世,千古一人而无双。集中心思于内心世界,因正确的佛法衰落而悲伤;将自己的思虑停留于玄妙的法门,因深刻的佛典文字讹谬而慨叹。他想对佛教经论分条析理,以超过前代的传闻;除去伪滥的东西,继承真正的佛法,便后学者能够悟解。因此,他渴望西方净土,前往游历西域,冒着危险.向远方迈进,拄着手杖孤身一人去长征。早晨积雪纷飞,中途迷失了道路;晚上惊沙扬起,空旷的天空迷失了方向。万里山川,拔开烟雾云霞而只身前进;百重寒暑,踏着霜雨而前行。由于他非常虞诚而使劳累减轻,求法之志远大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周游西方17年,历尽了有佛法的国家,咨询探求正确的佛教。"他在即度双林(佛涅磐地)及大条河流的地区学习佛法,在鹿苑和鹫山瞻仰奇异圣迹;在先圣那里继承至极名言,在上贤那里接受真正的教理。探索微妙的法门,精细地穷尽了玄奥的学业。一乘五律的教法,在自己的胸中奔驰,八藏三荚的经文,像波涛一样从口中滚滚流出。从他所游历的国家中,搜集了三藏中重要的经文共657部,将要翻译出来,流布于中华大地,宣扬佛教的胜业。从遥远的西方引来慈祥的云彩,将佛法的甘雨倾注在东方边地。神圣的佛教经典残缺不全,由此而重新完整;芸芸众生的罪过,因此而得到福德的回报。将火宅中的干柴烈焰浇湿,与众生共同从迷途中拔离出来;将爱阿中的昏暗波涛照亮,与众生一同到达世界的彼岸。因此我们知道作恶因业力而坠入地狱,行善因善缘而升入天堂。升天堂或坠地狱的原因,全凭每个人的行为而定。譬如桂树生长在高岭之上,云露才能滴落在它的花上;莲花从绿波中长出来,飞尘才无法将它的叶子污染。并不是莲花的性情自洁而桂树的本质就贞洁,而是因为它依附的地方高,则微小的物质就不能烦累,所凭借的东西清净则污浊的东西就不能沾染。那些花卉草木没有知觉,还能借助善的东西而使自己成为善,何况人伦有认识,怎能不去凭借幸福而求导幸福呢?因此希望这些佛经流传施与,将与日月一样而长存无穷;这种福德流布到遥远的地方,与乾坤一样永远广大无边。"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