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玄奘法师
  • 李 白
  • 道教大师杜光庭
  • 功到雄奇即罪名
  • 玄奘法师(八)
  • 玄奘法师(七)
  • 玄奘大师(六)
  • 玄奘大师(五)
  • 玄奘大师(四)
  • 玄奘大师(三)
  • 最新热门    
     
    庄子思想及著作

    趋势的。

      哲学思想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

      先秦哲学中有“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天道观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的泛神论色彩。庄子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他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稗”,“在瓦甓”,“在屎溺”,并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这与老子用“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来形容道颇为不同。

      庄子认为天道犹如“大块噫气”的交响乐,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论述运动变化的绝对性时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持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人道观 在天人之辩中有关人的这一方面,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逍遥游》说,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庄子以自然为自由的观点有两重性:一方面要人完全顺从自然命运的安排,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书所谓悬解也”,这是一种乐天安命的宿命论;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合理因素。

      认识论 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都有独断论倾向,如墨子持经验论的独断论,孟子持唯理论的独断论。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他说,人爱吃牛羊肉,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爱吃老鼠,可见“味” 的“正” 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定的。但感觉经验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关于“正”“邪”并无客观标准。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齐物论》说:我和你意见分歧,谁是谁非不仅不能由我们两人自己来判明,而且也不能由第三者来判明。因为第三者或是与你观点相同,或是与我观点相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不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相同。所以,你我他都不能判明是非。这是用相对主义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庄子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走向了一个极端,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他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诸子百家受到空间(虚)、时间(时)条件的限制和所受教育的束缚,成为认识上有主观片面性的“曲士”,因此,他们都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他还认为,真正打破一切限制和束缚,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是片面强调了“万物一齐”的思想,但包含要求克服主观片面性的合理因素。

      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他说:“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认为道是无形的,无形即不能用数量分解、表达;道是无限的,无限即没有数量可以穷尽。因此,道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概念把握。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的责难揭露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促使人们去思考,有积极意义。但他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庄子的哲学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但它打破了独断论对人们的束缚,从而构成了中国哲学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就实践的领域来说,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有其可取之处,认为是非、善恶、荣辱都没有差别;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为任何罪恶的行为作辩护。(冯契)

      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和庄子关于“道”的思想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然无为,并不有意识地追求什么目的,却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切目的。人类生活也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道”是一切美的根源,这种思想带有虚无消极的性质,但又深刻地意识到美具有超越有限的、狭隘的功利目的的特征。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它所讲的不是一般的认识论,而是审美观照问题。此外《庄子》书中关于“道”与“技”之间关系的许多寓言,表明庄子及其后学已经看到艺术创造活动具有合规律与合目的高度统一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忘怀一切的自由活动。

      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它还揭示人们对世俗美的追求产生了“丧生”、“害生”的后果,使人成了物的奴隶,人为物而牺牲了自己。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庄子美学思想所承认的真正的美,是同这种现象不能相容的。

      庄子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征有较深的认识,对阶级社会中包含审美与艺术在内的种种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的现象有一定的揭露批判。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并为后世突破儒家美学的狭隘性、保守性和整个儒家思想的束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的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艺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庄子美学思想缺乏儒家美学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超脱现实的虚幻的倾向。(刘纲纪)

      影响和评价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如支遁作《逍遥游论》,慧远早年“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玄学、佛教、道教以及宋明理学等唯心主义较多地吸取了庄子思想的消极因素,同时对其积极因素在某些方面也有发展。站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立场上批判改造庄子哲学的杰出代表,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著有《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复杂的。反动统治者取其消极颓唐的一面作为毒害人民的-剂;一些-的知识分子往往用它不满现实、鄙弃功名利禄这一面,以表示自己与当权者不合作,甚至进行揶揄、抨击的态度,而更多的是学他悲观厌世、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代表自由农民的意识,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