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东汉七太后临朝
  • 杰出的女政治家吕雉
  • 赵 盾
  • 周勃
  • 岳飞
  • 文天祥
  • 李光弼(708-764)
  • 风格各异的唐朝女主
  • 刚强善嫉的隋朝独孤后
  • 勇于改革的北魏冯太后
  • 最新热门    
     
    韩世忠

    张俊等相约,又往秀州(今浙江嘉兴)修理战具,斩叛将使者,进军临平(今浙江余杭东北),舍身力战,击退叛军两千,又沿浙江衢州、信州进兵擒获叛将,斩杀共谋主。被封为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 1129年,金军乘江防未固,两路渡江,连破建康(今江苏南京)、杭州、越州、明州(今浙江鄞县),高宗乘楼船逃往海上,金军海路追击300里未能追上,恐归路被断,遂于1130年春沿运河北撤。韩世忠迅即连夜率部八平直起镇江焦山寺(镇江东北9里)等险要之地,断定敌军一定要登金山(镇江西北7里)龙王庙查看军情,遂派几百名士兵埋伏于岸边和庙内,约定去鼓为号,由岸边伏兵先-,庙内伏兵随后杀出,夹击捉敌。不料金军五骑闯入庙内时,庙内伏兵喜出望外竞不待鼓声光冲杀出来,敌返身而逃,其中一坠马又仓惶跨马逃离的穿红抱、系玉带者正是金军统帅兀术。兀术急欲渡江,与韩世忠军江中会战,兀术在南岸,韩世忠部沿北岸,边打边行,一日接战数次,每次韩世忠皆站在高大海船之上亲自指挥,夫人梁红玉也身披铝甲亲擂战鼓助威,全军士气高涨,正是:"十万敌兵来假道,八千骁骑截中流"。兀术又以送还财物、奉献名马为条件请求借路渡江,遭严词拒绝,于是退往长江下游的黄天荡(今江苏江宁东北80里),此处水面宽阔,前无出路,退路遭韩世忠封锁,一时无计可施。后采纳他人献策,连夜沿黄天荡东北10里处已淤塞的老鹳河掘30里大渠通秦淮河,再循路向建康逃走。逃至牛头山又遭岳飞伏击,岳飞乘胜收复了建康。兀术退至长江渡口后,欲从东西两面渡江夹击韩世忠部在江面激战,韩世忠令工匠连夜打制一端装系大铁钩的铁索,发给士兵。次日,微明时分敌船前来,韩世忠令两队渡船环绕敌后,精壮士兵以铁索钩住敌船奋力将敌船钩翻。兀术无奈又悬赏求得一策:乘海风停息,宋军海船风帆无力不便行驶,以轻便战船射火箭袭击来军海船所是草编之物。第二天,海风骤停,敌箭如雨,烟焰满江,宋军辞不及防,败退70里,兀术乃得在被困48天后乘机渡江。 1134年秋,金与伪齐联兵70多万进犯淮南,南来派魏良臣出使金朝求和,韩世忠率军从镇江赶往江北大仪(今扬州西北)迎敌,命令士兵伐木筑栅,自断退路,激励土气。待魏良臣行至扬州,急令军士拔灶停炊,谎称:奉命退回镇江,见魏快马驰离,又迅即指挥土兵布设五个营阵、20余处理伏,约定闻鼓声出击。金军得魏良臣密报,立即派铁骑兵奔袭扬州,行至距大仪5里的长江口,鼓声砰然大作,伏兵杀声四起,"背嵬军"(卫队)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腿,金军纷纷落马陷入泥塘,韩世忠亲率精骑八方袭来,金军别将挞勃也等200余人被活捉,与此同时,在高邮、鸭口等地的部将也频传捷报。韩世忠又追杀金军抵淮河岸,金军溃散,夺路而逃,争挤落水淹死无数。从此,韩世忠得"武功第一"称号。 1136年,高宗授韩世忠武宁和安化军节度使、京东和准东路宽抚处置使,司府设楚州(今江苏淮安),韩世忠常身披草衣与军土一起劳动,梁夫人也编苇盖屋,编练军队3万,扼守淮河,又联络山东义军,力图恢复两河地区。次年,金废伪齐,韩世忠请求全军北伐,恢复中原,秦桧令韩退驻镇江。韩世忠上奏10余次,反对议和,要求护卫江淮,愿率先迎敌,以死报国。朝廷奖而不准其行。1139年,秦桧代高宗跪拜金使,称臣议和。次年,金朝内乱,毁约南侵,韩世忠领兵围攻淮阳,大败金援军于口镇,被封英国公。转年,又奉命救援濠州(今安徽钟离),在闻贤驿指挥骑兵暗夜败金军,赶到境州城已被攻破,遂与金军于淮河边大战,后因归路被全军放树堵塞,回师。金军渡河北去,不敢再犯。 同年,秦桧收韩世忠、张俊、岳飞兵权,召韩世忠赴临安任枢密使,韩世忠仍坚决反对议和。秦桧又阴谋挑动三大将之间矛盾,然后逐个剪除,使张俊、岳飞以检阅为名,拆散韩家军,又使人诬陷韩世忠图谋重掌兵权,岳飞将此事秉公急报韩世忠。韩世忠也是满朝文武中唯一敢对岳飞冤狱面责秦桧的人。更遭秦桧忌恨,再唆使亲信弹劾,韩世忠愤而辞职,闭门谢客,1151年病逝,葬于江苏吴县灵岩山西南麓。 韩世忠性格耿直。轻财重义,平生战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双手仅余4指,还不能活动。治军严整,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特别对兵器设计独具匠心,克敌弓、连锁甲、狻猊鍪及骑马跳涧、洞靶射箭的方法都是韩世忠首创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