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逸才谢无量
  • 张思训革新“浑天仪”
  • 四川高僧
  • 杨锐 光绪军机四卿之首
  • 纪念革命先驱李硕勋诞辰
  • 250年前曾子家谱现身
  • 旗人奇人羊角先生
  • 种桃第一人--晋希天
  • 安岳石刻之父
  • 郭沫若故居
  • 最新热门    
     
    巴金在成都期间的那段生活

    的会议,不得已推至10月初。

    巴金在成都

    1960年10月9日上午10点50分,时年56岁的巴金出现在成都火车站,与前往接站的李宗林、沙汀、安旗、戈壁舟等亲切相会。

    李宗林和安旗陪巴金到永兴巷招待所住下。李说“暂时在这里休息两天再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

    那天吃过午饭,陈书舫、戴雪如、小舫、小艇等川剧演员相继前来看望巴金。由于在永兴巷只是暂住,巴金在信中嘱咐妻子萧珊,“来信还是暂交布后街2号四川省文联沙汀转”。

    当天巴金获悉,《四川文学》11月号也要暂停检查,要次年1月(后又说要2月)才复刊。晚上,他看了此次入川的第一场川剧《卧心尝胆》。

    大约17日左右,巴金又被安排搬到三槐树31号市招待所,那里条件较好,住人不多,适合写文章。此前,李宗林还带巴金到城外五福村看过,环境虽好,但喝水、吃饭不方便。11月9日,李又安排巴金搬到更为清静的学道街76号住下,直至离蓉。

    刚在三槐树住下的巴金,10月17日便收到萧珊的来信,信上转达了上海文艺界领导的意见。“那天陈同生还谈起你创作的事,他非常希望你这次写中篇后,能把写《群》(一部拟写的长篇———编者注)的事彻底考虑一下。……他强调这次文代会的精神,我们中国解放后11年还没有几部大作品出来,而且老作家没有写过大东西。他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他认为四川的春天和秋天都好。罗荪也跟我讲到这件事,他说你如果认为四川太远,可到无锡、苏杭一带,看材料方便一点。他们要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你。”

    来自组织的压力与自己多年的心愿不谋而合,很快,巴金的创作步入了正轨。他根据入朝采访的大量素材,陆续写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四个短篇小说《回家》、《军长的心》、《无畏战士李大海》、《再见》和一个中篇小说《三同志》。同时,他还为他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寒夜》作了精心的修改。

    巴金在成都生活安定,工作顺利。但是当他走出自己所住的小楼,却发觉成都经过“大跃进”,也跟其它地方一样,“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物资缺乏。他看到街上有的地方挂着“本日供应蔬菜”的牌子,有的地方则写着“供应凉粉”的字样。此时上海也一样面临物资短缺,所以当萧珊从信中获悉有人代巴金买了挂面时,即来信嘱咐“挂面是不是可以留一点,孩子们一生病就没有东西吃。现在通心粉买不到了,挂面要有医生证明才可以买。”在另一封信上萧珊写到,“你在成都吃得真好,我简直不敢对孩子们说你所吃的菜名,因为跟我们相差太远。我们这里每天每人只有二分钱菜,自然这是暂时现象,一定能很快克服。”

    巴金此次在成都住了四个多月,在那里度过了1961年的新年,度过了自己57岁生日,还经历了丧母之痛(巴金继母10月27日去世)。他本来还想再住一个时期,争取把早已装在心里的另外两个题材也写成小说,但没有想到北京来了个通知,要他作好思想准备,在三月中旬去日本东京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常务委员会东京紧急会议。而且内定他担任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

    1961年2月8日晚9点40分,巴金带着巴蜀父老乡亲的深切祝福,登上了返沪的列车。

    成都上海两地书

    在成都,巴金除了紧张创作,接待客人每天写日记之外,还抽空与远在上海的妻子萧珊通信。四个多月时间他们夫妇往返的信件竟达58件(根据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家书》)。通览这些信件,如果按时下流行的“点击关键词”的作法,可以作如此排列:创作———人事———粮票。

    创作几乎是每封信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萧珊打认识巴金起,就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所以巴金每天写了多少字,都要告诉她。然而,巴金在成都为《-文艺》写的一个短篇,因为催稿太急,直接寄走了,萧珊没能读到,她在来信中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我不能做你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很失望。多少年来你写小说都是我先读的,我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萧珊在信中常转达上海作协领导对巴金创作的关注,也曾托巴金代她催沙汀、戈壁舟答应给她的稿子。

    人事也是两人信中谈得较多的话题。巴金成都的亲朋好友近况,以及看了什么戏,到了什么地方等,萧珊则谈上海谁又下去了,谁又回来了,开了什么会等等,孩子们的情况自然也是每次通报的内容。巴金要萧珊嘱咐孩子给他写信,他认为“写信也是作文,笔要常动”。他们夫妇的信都写得既细腻、丰富,又干练,可见是把写信当成了写作的重要练笔手段。

    另外,58封往来信件中,有13封提到了粮票。看来,那时候没有粮票就没有饭吃,作家也概莫能外。

    ……四十多年过去,重温巴老当年回川情景,令人百感交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