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唐僧头盖骨成都首次露真容/图
  • 雷锋1959年发表的文章我决心应召
  • 蒋介石 从出拳到被拳击
  • 汪精卫 历史漩涡中的鲸须
  • 洪雅 400座岩墓现身
  • 考古大发现新石器晚期人就分等级/图
  • 包头发现千年汉墓群/多图
  • 重庆巫山县出土西汉裸女俑
  • 重庆公布年度三峡十项重要考古发现
  • 大唐秦王陵神秘石函近日将开启/图
  • 最新热门    
     
    溥仪,寒冷中惨淡的皇帝梦

    见,除了政局混乱、背叛、贿赂、战争,除了人民承受更多的苦难之外,别无其他。这都是由太多腐败将军所致。他们到处都有,进攻、撤退、再进攻――不是为中国,只是为他们自己之私利。”

      “今天,当一个皇帝并不是闲差事。一个好皇帝要为臣民着想,是臣民之慈父。我的能力和智慧尚不能胜任中国人民之父的重任。我确信将会有人出现,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时代》,1927年7月4日)

      所谓谦恭,实则为一种姿态。嘴上说“当一个皇帝并不是闲差事”,但溥仪一直沉迷于恢复清王室的梦想。1924年后虽隐居于天津日租界,溥仪却不甘永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他梦寐以求的仍是“复国”,他不愿意被世人淡忘,他要以各种方式向世人证明他的不容忽视的存在。

      “九一八”事变对于中国人是个灾难,但对于溥仪却是期盼已久的新纪元的开始。在他看来,满洲是他祖先的宝地,他们正是从那里起步,开始进军关内,完成统一中华的伟业的。现在,他也要从那里重新开始。1931年11月2日,溥仪与日本关东军情报首脑土肥原贤二密谈,决定出关。同时,他拒绝了蒋介石以恢复优待清室为前提的挽留。8天之后,11月10日,他从天津偷渡白河,几天后秘密出关,抵达营口,同月下旬移居旅顺,住进了日本人的大和旅馆,开始与日方密谈、酝酿满洲国的成立。如今,在几岁时就早早失去祖业的他,终于在20年后又有了重温旧梦的契机,哪怕是当一个傀儡!

      “满洲国皇帝”是玩偶

      溥仪内心非常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但渴望称帝的欲望早已压倒了一切。日本方面最初只想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成立一个“满洲国”,委任溥仪担任“执政”,而非如溥仪所设想的帝制,即加冕为皇帝。但溥仪称,如要他出山,就一定要称帝。日方不肯让步,在日军司令板垣征四郎发出最后通牒后,溥仪只能同意先出任“执政”。双方讨价还价后,日方也答应了溥仪提出的“一年为期实行帝制”的条件。

      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就任“满洲国”的“执政”,年号“大同”。一年多过去,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称帝。

      溥仪与日本的这种依存关系,其实早就在世人的意料之中。1931年《时代》在报道“九一八”事变时便这样说到溥仪:“日本为随从众多的溥仪先生提供津贴,在天津的日租界为他安排了一处豪宅,让他享受现代化生活,将他牢牢控制,一旦中国某一部分分离出来,就可能使他成为傀儡皇帝而不再是公民。”

      傀儡――整个世界直言不讳的共识,溥仪坦然地接受了,为了恢复祖业的千秋一梦。

      虽将之称为傀儡,但《时代》在封面上对溥仪形象的处理,明显要比对在他之前出现的吴佩孚、蒋介石等人要重视得多。以往都是黑白照片或素描,而这一次,则是由肖像画家精心绘制的彩色肖像。溥仪身着-龙袍,手持如意,头顶宝石皇冠,身后是七彩光芒。虽登基于乱世,画面却呈现一个华丽的景象。在西方人印象中,溥仪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深度近视,于是,肖像上醒目地画上了他那厚镜片的眼镜。画中的溥仪显然比他本人更为英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溥仪对登基仪式的筹备,在紧张地进行着:

      到上周,木匠们按照北平巨大的天坛的样式,搭起一个台子,有大典时的台阶;还准备了皇冠,上面雕刻了龙和兰花。裁缝们在龙袍上绣朱雀,嵌宝石。有占卜师言,届时气温可能会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登基庆典故应从日出进行至中午。溥仪穿龙袍要好几个小时,朝祖先画像跪拜,然后,还要接受满洲人的朝拜。传统乐队头戴蘑菇状的帽子,帽子上飘着红流苏;外套五颜六色。他们在演奏中用了48面鼓、48张锣,用玉锤敲打八根长长的硬木板,24支唢呐高亢入云。(《时代》,1934年3月5日)

      溥仪又一次成了皇帝。

      读《时代》,明显感觉到行文中对溥仪命运的感叹。“溥仪一生软弱无助,总是成为这个或那个代理人手中的一个工具。”这句话,可看作整篇报道的基调。

      文章这样叙述溥仪前两次成为皇帝的经历:

      只有28岁的溥仪,对皇冠毫不陌生。此前,他已两度被宣布为中国的皇帝。第一次时他只有两岁。当时,自1861年以来一直统治中国的诡计多端的慈禧太后,在1908年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她的侄子、37岁的光绪皇帝被她关在紫禁城的一个湖岛上,其罪名是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摆脱满洲老朽们的欺压。1908年11月14日,据说慈禧太后的两个侍卫潜进光绪的房间,将他杀死。随后,太后挑选了她的侄子淳亲王的小儿子溥仪继任。

      小溥仪被裹以黄龙袍,头戴皇冠,是为宣统皇帝。第二天,慈禧太后突然去世。淳亲王成为摄政王,宣统皇帝被送回去抚养。6岁时,他刚露面,广州伟大的孙逸仙领导的的革命取得成功,宣统皇帝被废黜。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由原威海卫海关官员、英国人庄士敦先生执教。

      1917年,溥仪再度成为宣统皇帝。当时依然留着辫子、虚张声势的张勋将军占领了北京,在7月的一个午夜,又为溥仪加冕。几天后,段琪瑞总理靠日本的资助,并在中国战争中第一次使用飞机,将张勋赶走,夺回了北京。段琪瑞只用了30分钟时间,即宣布宣统皇帝被废黜。(《时代》,1934年3月5日)

      现在,溥仪第三次“加冕”。为他加冕的却是日本人。他不仅未能改变其“工具”的角色,而且处境更为艰难。

      爱骑自行车的溥仪

      下面由《时代》讲述的溥仪的几个故事,颇值得细细品味:

      骑自行车是他的爱好之一。作为一个日本的傀儡,他不敢在无人护卫之下走出皇宫,于是只好在花园里转来转去,练习车技。这位“日本皇帝”,目前能让前轮悬空,只骑后轮。他还用拍照来消磨时间。溥仪喜欢在饭后展示他的相机,有时还抱怨来访的客人从不用快照,因为他喜欢不断地摆姿势。

      作为3000万满洲人――约十分之一为正宗满族血统――名义上的统治者,溥仪以准皇帝的身份首次接受采访。溥仪身穿一身咔叽布的满洲陆军元帅服。这是由日本政府为他定制设计的,肩章上装饰着绣花,军靴锃亮。尽管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采访时还是为他安排了翻译。他说:

      “在我的统治下,我祈望上天明示,使我能与周王朝伟大君王们相媲美。不管我们两国-如何不同,但我保证满洲帝国愿和美国一起,共同努力创造长久和平。”

      “你能问问皇上的健康如何吗?”一个记者对翻译说。

      溥仪忘记了他玩的游戏,不等翻译开口,自己就脱口而出:“哦,我很好!”

      如果自己能做主,溥仪会希望举办一个简单而舒适的仪式来宣布登基为满洲国皇帝,就像上周比利时新国王宣誓登基时的仪式一样。但是,10年前,日本就在中国抛弃他时选择了他,当然是要他成为一个象征,向世界表明满洲国是独立的,是这个眼睛深凹的人,在豪华的皇宫里吸引了满洲农民的目光。(《时代》,1934年3月5日)

      难得的细节描述。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早已被-漩涡旋转得失去了自我,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个正常人的乐趣。在第三次称帝之后,一个在北方寒冷中摇曳的身影,蒙上了更为强烈的悲凉。

      生于末世,死于孤寂

      11年后,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溥仪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他的皇帝梦彻底破灭。再过一些年,在经历过战犯改造之后,他成了公民――一个享受着特殊待遇的公民。“从皇帝到公民”――一时间他成了一种-象征、历史象征,经常在重要的外交会见场合出现。

      溥仪逝世于1967年,正是“文革”大动荡之时。过去关照过他的人们,已无暇顾及他了。据最后为他治疗的张崇信医生回忆,他最后一次肾病发作,住进了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与一位西藏活佛同住一个病房:

      溥仪住院期间,没有亲朋好友来探望,只有李淑贤(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经常来照料他。他的视力很差,戴着厚镜片眼镜,看东西很吃力,常见李淑贤读一些可能是书信一类的东西给他听;他的记忆力更糟糕,多次发生上厕所忘了带手纸、不拿饭碗就去盛菜之类的事。

      后来,溥仪的病情恶化,小便也发生困难。有一次,溥仪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李淑贤在一旁抽泣,活佛则照旧坐在床上无动于衷。在这种气氛中,我给溥仪导了尿。排空尿液后,溥仪轻松一些了,频频向我点头致意,李淑贤也连声道谢。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知道溥仪在世的日子不长了;而护士出身的李淑贤也不会不清楚这一点。

      过了没多久,李淑贤慌慌张张地跑到值班室说:“他不行了!”医生们赶到他跟前,作了轮番抢救,直到无可奈何地把白单子盖在他的头上。此刻,除李淑贤之外,没有一个亲友在他身边。

      生于末世,死于动乱。曾经三度登基、半生沉迷于皇帝梦的溥仪,在凄凉中离开了人世。这个人的一生,终于走到了终点。他彻底解脱了。

      《环球人物》 ( 2006-12-01 第十九期 )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