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唐僧头盖骨成都首次露真容/图
  • 雷锋1959年发表的文章我决心应召
  • 蒋介石 从出拳到被拳击
  • 汪精卫 历史漩涡中的鲸须
  • 溥仪,寒冷中惨淡的皇帝梦
  • 蒋介石两次下野与复出
  • 蒋介石宋美龄九一八之际联袂亮相《时代》
  • 阎锡山山西王的起伏跌宕
  • 冯玉祥充满传奇和变数的基督将军
  • 大唐秦王陵神秘石函近日将开启/图
  • 最新热门    
     
    <时代>封面的中国人蒋介石1927年的首次亮相

    司令的蒋介石。

      征服者走进上海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成了《时代》的封面人物,此时,中国大革命正处在由盛及衰的关键时刻。《时代》封面选用的是一幅正面肖像速写。光头蒋介石表情冷峻,目光凌厉,有一种威慑的气势。封面下方只有简单说明――

      “GENERAL CHIANG KAI-SHEK”(蒋介石将军)

      “……rose out of the Sun-set” (在孙陨落之后升起)

      这里,《时代》显然巧妙地玩了一下文字游戏。Sun 既是指孙中山,又有“太阳”之意。因此,根据后面报道的行文,此处也可译为“在日落之后升起”。

      关于这个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征服者”蒋介石进入上海的细节,被《时代》生动地描述出来:

      上周一下午,大约两点钟,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南向北开进上海。车上坐着100名全副武装的强悍士兵――现代型的保镖阵势。一个人穿一件完全未加装饰的外套坐在第三辆汽车上,他虽瘦长,却是果断指挥南方军队的人――半个中国的伟大征服者、国民党军阀蒋介石。汽车专队耀武扬威地强行进入设有路障的法租界,(法国人慎重地考虑了蒋介石将军要继续进入公共租界的要求后,选择了放行)。一会儿,车队从法租界返回,这位征服者告诉人们是他的司机走错了路。很快,蒋介石和随从以及正规卫队,在一座大楼前停下,挂起一面旗帜,红、白、蓝三色的国民政府旗帜随即飘扬。在红底旗帜的上方,是一片蓝色田野,田野上升起一颗白色太阳。

      是否真的走错了路,已无法确定。但我推测,曾在上海生活多年的蒋介石,应该熟悉这里的大街小巷,所谓“误进”租界,不过是在炫耀于世人:他已是这座城市的新主人。

      西方列强们不能不关注他。从1926年北伐开始,随着北伐军步步胜利,蒋介石的权力、威望也步步上升。到了1926年底,坐镇南昌拥有军权的蒋介石,已经可以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了。他和国民党左派力量的分歧日益加深,矛盾已经公开。这种分裂,却正是忧虑重重的西方列强乐于看到的。他们害怕义和团运动再度蔓延,害怕北伐军会夺走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

      在席卷长江、凯歌高奏的国民党领袖中间,蒋介石一步一步走近他们。

      被渲染的传奇

      其实,早在攻下上海之前,蒋介石就已做出了一种与“洋鬼子”保持友好关系的姿态。1926年8月20日,蒋介石在长沙发表声明称: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平等的地位,并与所有国家友好相处。“他答应保护在华所有不妨碍革命力量军事行动、也不协助军阀的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两天之后,长沙湘雅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接到命令,要求派几名医生为蒋介石治伤。一位美国传教士外科医生为他拔掉一颗碰伤的牙齿,他对蒋表现出来的明显友好态度深有好感。湘雅医学院的教职员曾经担心他们的医院会被没收,但是蒋介石的指挥部反而在街对面设立了一所设备良好的军用医院,两所医院合作了一段时期。蒋介石答应,他控制的部队不攻击外国人。(参见《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673页)

      在“洋鬼子”眼里,这无疑是一个他们愿意接受的“国民党军阀”。在他们注视的目光下,“征服者”蒋介石走进了上海。他们显然有一种预感,中国的局势即将发生巨大变化。

      对3月底蒋介石走进上海这一周的中国动态,美国媒体比其他西方国家的媒体表现出更大兴趣。4月4日的《时代》报道说:“日本报纸上周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还没有对天皇衣食住行的报道多;伦敦和多伦多的英文报纸则索性全无;但美国的报纸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时代》选择蒋介石作为封面人物。

      1924年吴佩孚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报道只有寥寥数语的介绍,这一次却大大不同,《时代》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蒋介石的故事。从他的出生、家世,到他的经历,将近2000字的人物速写,不再是纯粹的新闻报道,而是典型的《时代》风格的文体。行文之中,倾向性十分明显,蒋介石的故事被泼洒上浓郁的传奇色彩。

      蒋介石早年在上海的故事是这样被描述的:

      中国革命(1911年)爆发时,他刚满23岁,奉命指挥革命党在上海的一支部队。有两年时间,他利用职务之便,沉溺饮酒、-、放荡。忽然间,他放弃了这些嗜好。当他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表示反对时,他大呼道:“我已抛弃这些生活,要真正为国家服务!你们说是我的朋友。朋友!呸!向天发誓,我再也不会把你们当朋友。你们不为国家服务,不为民众服务,不是我的朋友。滚出去!不要再来了!”

      怀着一种虔诚的、脱胎换骨的负疚感,蒋投入到中华民国之父――伟大的孙逸仙博士领导的实际战斗之中。

      接下来讲述一段蒋介石向孙中山请缨攻打惠州的故事:

      问题在于如何攻打惠州。孙博士的将军们认为不可能。蒋介石请求面见伟大的孙博士,向他面呈自己的计划。

      此时孙已年衰。他也许早已决定蒋应该如日中天了。据信他们过去从未见过面;但当年轻将军走进来时,孙博士夸张地站起来,仔细端详蒋介石的脸,兴奋地说:“啊!这就是第二个孙中山!有一天他会接替我的地位!……说说你的计划吧。啊,年轻的正在升起的太阳。”

      ……

      蒋指挥攻城战斗。虽然他1万人的军队有9100人阵亡,但攻下了惠州,奇怪的是他没有受伤。在此次自己的部队遇到巨大伤亡之后,蒋的威望反倒大增,因为他身先士卒地一起参战。

      这位改过自新的罪人,现在成了一个强大的英雄。凯旋之后,他退隐到一个寺庙里沉思冥想了3个月,此事后来被他反复提及。1922年,他到了莫斯科,担任孙博士的军事联络官。当时孙已经决定为了实现以民族主义,即“中国是中国人的”,来征服中国,准备接受任何强国的援助。

      这里显然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剪辑到了一起,且具有说书一般的渲染与夸张。孙中山召见蒋介石是在1922年6月,当时孙中山在广州被军阀陈炯明围困在“永丰舰”上;蒋介石率领东征军攻打惠州是在1925年春天,而此时孙中山已到北京,病入膏肓。或许是素材来源有误,或是故意追求一种戏剧性效果。不管如何,《时代》之所以选择蒋介石,一方面是他已经成了中国最有实力的“国民党军阀”,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洋鬼子”注意到他与-党逐渐拉开了距离,而这正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走向: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蒋介石成为封面人物8天之后,突变在上海发生。

      1927年4月11日午夜至12日凌晨的上海之夜,恐怕是20世纪中国最让世人震惊的夜晚。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转眼成为刀枪相见的敌人;轰轰烈烈气势恢宏的街头革命和工人起义,突然淹没在一片血泊之中。尽管一两个星期以来,南昌等地已相继发生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对峙事件,局势越来越复杂,但是,谁能料到,与汉口国民党左派和-党存在分歧的蒋介石,最终会采取这种冷酷而决断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进而使自己向成为新的统治者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场婚礼改变了前程

      8个月后的1927年12月1日,“征服者”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的大华饭店隆重举行。《时代》随即报道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宋美龄的名字第一次在《时代》上出现了,以后她还将多次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

      《时代》在题为《宋氏姐妹》的报道中,这样讲述了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故事:

      2000名衣着豪华的中国人,上周在上海参加了蒋介石元帅的婚礼……

      蒋在上周以一个现代中国浪漫的婚姻征服者形象赫然出现,因为,他执著地向一位女士求婚。众所周知,起初他被拒绝了。在中国,一般来说,被拒绝是求婚者“丢脸”的事,甚至有不少人难以忍受而选择-。通常,这种求婚是通过媒人的,但蒋介石不得不冒着“丢脸”的危险,因为他的新娘是完全西方化的“现代女性”宋美龄小姐。

      在中国,“宋氏姐妹”是著名的-女性。大姐是孔祥熙夫人,孔先生是孔夫子直系后裔,家世尊贵。二小姐是享誉中外的孙夫人,是民族主义运动“神圣”的奠基人孙逸仙的遗孀。据报道,她现在已和前夫的亲密战友、原汉口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结婚。

      三小姐是宋美龄,威尔斯里学院1915级毕业生。她和担任汉口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弟弟宋子文一样,与汉口国民政府立场相当一致。她很迷人,聪慧过人,言辞严谨,观察家了解她的民族主义热情,猜想她在上周与蒋介石结婚,可能会使他不再引退,而是重掌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指挥权。(《时代》,1927年12月12日)

      关于宋庆龄再婚的报道,当时很快就被证实是不实的谣言。关于蒋介石地位将得到加强的说法,则很快被证明说得不错。

      1927年8月,蒋介石曾受到来自三方的压力――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中的原国民党左派势力;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冯玉祥;蒋的得力部下何应钦等,他不得已而宣布下野。现在,与宋美龄完婚之后,机遇的天平再次偏向了蒋介石。他的劲敌汪精卫已经被迫下野,赴欧洲“休假”;逼他下野的冯玉祥,转而又力挺他出山,并将在两个多月后,两人正式结拜为“金兰之交”……

      《时代》1927年最后一期刊物(12月26日)报道了蒋介石重返政坛的消息:

      上周,一批称自己是国民政府的中国人在上海通过了一项与苏联决裂的决议。他们的领袖是原北伐军总司令、打下了半个中国的蒋介石,他说:“我欲竭尽全力实现国民党地区的和平,重整国民政府,提供充分军备以与张作霖(中国北方的统治者)作战,只有将他消灭,中国才会和平。”

      对于蒋介石,一切刚刚开始。

      《环球人物》 ( 2006-09-16 第十四期 )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