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共产党人中的著名卧底英雄
  • “谈得很热烈” 毛泽东贺子珍庐山相会
  • 皇室家庭危机 溥仪在9.18前夕的爱情
  • 俄罗斯青年也曾上山下乡 遭误解暗杀沙皇
  •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
  • 末代皇妃李玉琴自述初见溥仪觉得他很和气
  • 几乎截获敌军全部电报 蒋介石至死也不知的真相
  • 1977年,血腥战争撕裂非洲之角
  • 南昌起义失败后 贺龙元帅语出惊人
  • 1965年后的彭德怀 拒毛泽东出山邀请
  • 最新热门    
     
    骇人听闻 清兵屠杀汉人秘闻

    非常生气,但他知道汤斌是个能干的清官,就把这口气咽了下去,照样对汤斌委以重任。汤斌死后,康熙才发了一句牢骚:“我对汤斌那么好,他为什么还是讪谤不休?” 


     康熙下象棋 

        一年夏天,康熙皇帝来到塞北木兰围场狩猎,当他走过伊逊河,来到一座大山前,渐觉疲劳,便传旨大队人马停下歇息。 

        康熙信步登上了山顶,坐在一棵青松下观看风景,微风吹来,使人心旷神怡。一时间,康熙来了棋瘾,便让随从摆好象棋盘,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不多久,大臣便连输三局。但康熙兴致甚浓,问周围的大臣们:“谁再来同朕下一盘?”众大臣深知皇上的棋艺高明,谁也不敢与皇上对弈。这时,侍卫那仁福早就想同皇上对弈一盘,康熙看出他的意思,便说:“一同玩玩无妨,朕不怪罪就是了。”于是,那仁福就大着胆子与康熙对弈起来。 

        那仁福是个象棋迷,对弈起来连“皇上”两字都抛之脑后,打得康熙苦苦招架。察颜观色的大臣见此情景,对康熙说:“皇上,不好了!山下窜出一只猛虎。”康熙一听,忙对那仁福说:“朕先去猎虎,你等着,马上回来与你下完这盘棋!”那仁福只好等在棋盘旁。 

        其实,大臣见皇上棋势已成败局,便故意引皇上下山。而康熙只顾追找老虎,越走越远。等他回来,又饿又累,早把下棋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用完晚饭就在行营中休息了。 

        第二天,京城有政务报来,康熙在大帐里处理了一天奏折,傍晚时分才得以出来透透气。溜达到这座大山跟前,抬头见到那棵松树,才想起那地方还有一盘棋没下完呢!等他匆忙赶到松下,见那仁福仍然双膝跪地,纹丝不动。康熙见了,非常感动,急忙上去搀扶那仁福,说道:“君而无信,何以为君?”那仁福跪了两天,两腿早已麻木,哪里还站得住?“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康熙见了更加难过。自此以后,康熙引以为鉴,再也不失信于人了。 

        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他们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顺治二年四月清廷遣兵南下,即大肆屠戮汉人,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多尔衮曾代表满洲贵族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厦门。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大移民。 

        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 

        1645年4月, 清军围攻扬州,督师史可法固守孤城。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历七昼夜。25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八十多万汉人惨遭杀害。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他归降,史可法大义凛然:“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英勇就义。 

        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进行反清斗争。清廷先后调动24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81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繁华的街市尽为废墟。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