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X光分析仪揭秘蒙娜丽莎原本着孕妇装
  • 孙中山致蒋介石手札 珍奇档案上海解密
  • 章含之自述一封密信导致乔冠华晚年悲剧
  • 泰坦尼克情侣私生女去世 骨灰撒向大西洋
  • 苏联领导人收了哪些礼 多年来首次展出
  • 文化大革命中谁保护了故宫
  • 三春去后诸芳尽 红楼三春最终命运是什么
  • 邓小平访美遇险三K党成员抽刀冲向讲台
  • 见证者深情回忆1980年赵丹遗言发表前前后后
  • 毛泽东与<红楼梦>的故事曾说贾宝玉是大革命家
  • 最新热门    
     
    二战时蒋介石有支“法国军团”

    ,日军决心彻底解决法国在印支的势力。当夜9时20分,日军发动所谓的“三九政变”,向印支全境的法军展开突然袭击,法国军队除了在河内、河阳、谅山等地有一些微弱的抵抗外,至3月10日下午,大多数法军均成了日军的俘虏。法国在西贡的总督府也成了日本-法军高官的集中营。然而,在越南西北部及老挝北部的一部分法军逃过了日军的进攻,这些法国残军在日军追击之下,沿中国西南边境奔逃,其中大部分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在谅山的一部分法军败入广西的十万大山。

      想利用法国对抗美国,蒋介石收编法国残军

      面对几千名拖家带口的法国残军,中国政府不禁犹豫起来。当时的“云南王”龙云建议蒋介石,收容这些法国残军可以,但必须将他们缴械,以免养虎为患。盟军和蒋介石却别有企图。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认为,这些人在印支呆过多年,人地两熟,一旦盟军反攻,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先遣队。蒋介石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蒋介石正为史迪威事件和美国人闹别扭,萌生了联法抗美的想法。早在1944年10月,蒋介石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政府恢复外交关系时,向法国驻重庆代表许诺,一旦驻印支的法军被日军攻击而逃到中国的话,中国将“给予兄弟般的款待”。因此,蒋介石不但同意收留这支法国残军,还允许他们保留武器。经过协商,这些法军被收编,隶属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指挥,在名义上成了蒋介石的“法国军团”。

      此后,法国残军在中国境内驻扎了近一年时间。期间,法军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性格纯朴,热情好客,他们将法军当作远道而来的朋友,在生活上给予种种帮助。一次,一名法军军官得了痢疾,连续几天腹泻不止,一位边民知道后,便连夜出发,到深山密林中去寻找一种可以治病的蜂蜜。当时正是雨季,山险路滑,这位边民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在一颗古树上发现了一个蜂窝。正当他准备挖蜂蜜时,受惊的蜂群对他发起了攻击,最后蜂蜜挖了出来,但边民的脸却被严重蜇伤,这件事令法军官兵十分感动。

      蒋介石为打内战做出让步,法国残军抢夺胜利果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盟军规定,当时法属印度支那的日军应当向蒋介石投降。但法国积极游说英美,希望自己能够重返印支,为了自己的利益,英美对于法国的要求都给予了支持和纵容。但法国残军的回归却遭到中国方面,尤其是中国西南地方势力的反对。

      在中国方面看来,法军在抗日战场不仅没出过什么力,而且还长期充当日本的侵略工具,现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他们竟然想大模大样地回去捞好处,实在无法容忍。另外,中国方面也希望被法国奴役殖民的越南人民能够趁势独立,实现民族解放。于是,法国残军不得不在中国边境滞留下来。这样,在日本投降后最初的几个月内,法国虽然任命了一些管理印支的官员,但却是一个空头政府,并无军队保障。

      看到这种局面,被任命为法国驻北越法军司令官的萨朗十分焦急。作为光杆司令,萨朗十分需要滞留中国的法国残军来充实力量。于是,萨朗来到重庆,亲自拜见了蒋介石。在会见中,萨朗对蒋介石大加恭维,想方设法让蒋介石同意自己的要求。而此时,蒋介石在法军重返越南问题上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由于当时对日军的受降工作已基本完成,东北问题成了让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他不想将国民党军队长期驻扎在越南,打算将这些军队调往东北,与-党军队争夺东北的控制权。因此,对于萨朗的要求,蒋介石也不好再反对。一看蒋介石松口,萨朗顿时眉开眼笑,立即下令法军开拔。

      1946年1月,这支逃到中国的法国残军终于走上了重返印支的道路,然而当他们回到印支后,立刻陷入了印支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而是作为入侵者被击毙在印支的山峦深沟之中。▲

        《环球时报》 (2006-10-31 第13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