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为毛主席当贴身翻译 |
 |
|
|
考学进北京,要见毛主席――这是那个年代,许多青年朴实无华的愿望。命运对我太眷顾了,1953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北京大学;更想不到的是,几年后我竟然成了毛主席的阿尔巴尼亚语翻译,而且长达15年之久。
拉家常式的外交
1957年5月初,作为中国首批派往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我从北大转入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学习近3年,后被提前调出任外事翻译,并奉命陪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访华。这是我国在高层外交场合首次将阿尔巴尼亚语翻译成汉语。
1957年5月12日,旭日初升之际,我接到通知:“今天,毛泽东主席要接见阿议会代表团,你任翻译。”听到这一消息,我既欢欣又紧张。
在中南海丰泽园,一身灰色中山装的毛主席微笑着挥手欢迎客人,并请客人在向阳面坐下。我作为译员被安排在紧靠主席右侧的座位。宾主开始寒暄。其间,毛主席不时注视着我。他发现,译员是陌生的,译员讲的外语也是陌生的。忽然,他转身问道:“你说的是什么外国话呀?”显然,这位常会见外宾,对于俄语、英语乃至法语比较熟悉的开国领袖,对我讲的“新鲜语言”发生了兴趣。我答道:“主席,我讲的是阿尔巴尼亚语。”主席又好奇地问:“你的阿语是在哪里学的?”我指着位于上座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阿议会代表团团长马尔科,再次报告:“我是在他们国家学的。”毛主席听后很高兴,郑重地向马尔科说:“谢谢你们为我们培养了人才。”毛主席这番话,暗含着中国党和国家主席对一个只有百余万人口的小国的尊重。马尔科当即激动地说,他们珍视毛主席的这句话,将立即汇报给阿最高领导人。
主席帮我解围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