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1966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来最离奇枪击案
  • 千年之谜甘肃永昌真有古罗马军团后裔?
  • 古蜀国三大谜团3千年前文明为何无文字
  • 毛泽东评<三国>自比赵子龙 为曹操平反
  • 实事求是的中共中央党校
  • 中外汉学家共研战国楚简
  • 最新热门    
     
    中国人民以德报怨 国共两党合作遣返

    的领土。这项恶毒的建议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日本移民开始大量进入“满铁”总部所在的大连。到1930年,在大连的日本移民已达21万人,并开始由大连大规模地向整个东北扩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开始利用战争推动移民进程。1936年8月,向中国东北移民被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确定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他提出了比后藤更为庞大的移民计划——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到1945年5月,日本共向中国东北输送农业开拓团881个,约32万人,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不包括军人和军人家属)总数则达到166万多人。许多日本移民对中国人作威作福,在东北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遣返300万日侨日俘,葫芦岛成东北唯一遣返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当时,遗留在中国境内的日本战俘和侨民数目十分惊人,总计共有300多万人,其中有一半在东北。随着日本的投降,这些曾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的日本人瞬间变成了“难民”。长春日侨会1945年9月2日发给东京的电报中说:“眼看冬季将临,约80万难民拥挤在南满一带,无食物、无住处、无钱,陷入困境。”而有些不甘“坐以待毙”的日侨,则纷纷选择向东北内地逃亡。当他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到达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心城市时,绝大部分成为衣食无着的难民,住进了当地的难民收容所。

      回想起日本政府和自己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些日本人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心惊胆战地准备着接受历史和中国人民最严厉的惩罚,许多人因心理崩溃而-。

      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中国人民会以宽容而博大的胸怀对待他们。日本战败后,中国人民不仅没有秋后算账,也没有把这些数目众多的“难民”看作是包袱,而是想方设法妥善处理这一战后遗留问题。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45年10月25日,中美在上海召开遣送日侨俘会议,从原则上确立了将滞留在中国的所有日侨、日俘有组织地遣返回日本本土,并且制定了遣送日本战俘与侨民的具体办法:按照先关内后关外的次序,分期分批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其中,中国政府负责通过陆路将这些日侨、日俘向港口集中与输送,而美军则组织船只负责海上输送。到1946年6月,关内的200余万日本战俘已基本遣返完毕,遣返的重点转向东北日侨和日俘。

      当时,在中国-党控制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有日本侨民30余万人。为了妥善地安排这些日本人的遣返事宜,1946年1月10日,由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群开会商定,设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负责东北日侨、日俘遣返的整体部署,具体遣返工作由国民党东北行辕和东北民主联军组织实施。三人小组还协商决定,除在丹东的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外,东北地区剩余的日侨和日俘,无论是在国民党控制区内的还是在-党控制区内的,全部经葫芦岛港遣返。

      中国人以德报怨,困境中保证日侨食宿与医疗

      由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物质极度匮乏,但中国政府仍拨出了大批粮食、燃料、药品和13441节火车皮,以供遣返之需。仅1946年5月至8月,中国政府拨付的遣返经费就高达1.47亿元(东北流通券),日本侨民伙食费支出则达到1.2亿多元(东北流通券),这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也有很多贫苦百姓需要救济,他们也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中国-党控制的解放区内,这些日本人受到了特殊的人道关怀。当时,东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封锁,连自给自足都成问题。但中共领导人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竭尽所能地为遣返日侨提供方便。解放区的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亲自下达命令,要求对遣返日侨中无力购粮者“可按旅程日数发给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15元菜金。”当时负责管理日侨、日俘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保证日侨健康,我们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置了急诊医疗所,选定有经验的日侨内外科医生负责治疗,由各地方政府供应药物……行车途中,我们都按时供应干粮和茶水,各地待运站都及时供应必要的粮食、菜蔬和柴火。”

      许多善良的中国民众还给日侨中的小孩、老人腾出热炕,端水送饭。为了保证日侨、日俘及时治病,中国政府甚至在葫芦岛专门设立了有外科、肠道科和妇产科的医院,并保证了足够多的床位。曾见证了大遣返的陈云生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本人战败了,但咱们中国人仁慈、宽厚。对他们不侵犯、不报复,把他们都放回去了。”

      日本人编撰的《“满洲国”史》对于中国人的以德报怨和人道主义行为也有多处记载:“战争后期,(中国东北)生活必需物资紧张,强制出劳工,强制缴农产品,中国人对‘满洲国’,进而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是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因此发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予生活上的帮助的事例层出不穷。”

      3年遣返105万日侨,葫芦岛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1948年9月下旬,历时三年的葫芦岛日侨大遣返工作正式结束,总计约有105万日本战俘和侨民经葫芦岛登船回国。在遣返工作的最后阶段,由于国共内战日趋激烈,沈阳至葫芦岛的交通完全中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想方设法把3800多名日侨,分三批用飞机运出沈阳,并辗转送至葫芦岛登船。

      60年过去了,那些被遣返的日侨和日俘对葫芦岛大遣返的记忆一直没有消退。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行为感恩戴德,全身心投入到反战宣传和中日友好活动中。一些去世的日侨在临终前还嘱咐子女,要到葫芦岛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当年葫芦岛是日侨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桥梁和中转站,如今,葫芦岛又成为中国发展对日友好关系的纽带。▲

        《环球时报》 (2006-06-26 第14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