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存在·情感·境界 ——对蒙培元思想的解读
  • 傅山的学行与儒学
  • “有马者借人乘之”辨正
  • 箫韶遗韵,尽善尽美
  • 从文化立场看现代新儒家的界定
  • 郭店楚简与儒学的人性论
  • 儒学的当代复兴的思想视域问题
  • 《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
  • 这一次的国学热(1)
  • 这一次的国学热(2)
  • 最新热门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陈壁生:在上世纪末那场国学热潮正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另一个人物,是蒋庆先生。蒋先生在《鹅湖》杂志1989年8月、9月连载了一篇长文:《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其论点和他2006年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所讲的内容一脉相承。蒋庆的观点当时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那些文章被“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编印成《现代新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一书。当时的大陆儒学演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社会的问题,无法引起社会的反响。上次那场国学热兴起的时代,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不断膨胀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中,所谓国学,作为一种学说一点都不能跟当时的时代环境造成必要的互动,所以它的沉寂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理所当然的。而到了十年后的2004年,国学再次兴起,则是另一种情况了。

      石勇:2004年这波国学热,“文化”是个关键词。文化当然不是用来让人把玩,比如所谓琴棋书画;它也不是用来显示人的“身份”,显示他的“高雅”,比如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礼仪。按德国人的说法,这些其实应该叫作“文明”。以上这些冠以“文化”称谓的东西都看不到文化的精神在哪儿,因为它们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而非精神符号,既不能普及而化为文化共同体内的每一个人的体验,也不能脱离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对应的不是人性及存在属性的确认的体验,而是某些人通过资源在社会的不平等分布,基于心理竞争的“价值确认”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建构。从这种所谓的“文化”中我们当然找不出某种精神和价值,因为它连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都没有——或许只具有“心理价值”。

    (作者:陈壁生 石勇 著 李明华 主编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