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 说到“人文精神”(1)
  • 说到“人文精神”(2)
  • 说到“人文精神”(3)
  • 说到“人文精神”(4)
  • 说到“人文精神”(5)
  • 说到“人文精神”(6)
  •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1)
  • 这一次的国学热(2)
  • 最新热门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2)

        石勇:文化保守主义在21世纪初抬头,如果从中国近年来的“崛起”、百年变迁及相伴而生的国人心理看,我认为这并不奇怪。它是在2004年,而不是在2005年、2006年,乃至2007年抬头,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尽管它的抬头与学界的努力分不开,比如陈明创办《原道》的艰辛努力,但却内植于两个情境中。其一是中国日益强大,中国人已不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点给长期以来自卑的中国人以一种“自尊”的过度体验——一个历史上的文明巨人本来在一系列失败所造成的自卑中,潜意识里就有着强烈的自尊渴求,而这一天似乎来临了。按照国人对于文化的理解,自1840以来的一系列溃败,中国文化是要承担责任的,是“文化不如人”才让民族蒙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意识中,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的障碍。中国的“现代性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焦虑。按照这种心理上的逻辑,既然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不如人”,从而导致文化自信心的丧失,那么,当中国强大时,传统文化一夜之间似乎便美好起来,人们便恢复了久已湮灭的文化自信。这样的社会心理是文化保守主义获得关注和支持的土壤。其二是在当代,“文化认同”的问题日益凸显。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是一个“自我”和“他者”处于一种二元结构,并且呈现“结构紧张”的世界。放在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中,“自我”往往代表一种“文化自我”,“他者”同样是“文化他者”。尽管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这样的逻辑是存在的:一个人或者民族不可能没有“自我”,而这“自我”只可能是更带有自己符号的东西,并且这些不同的东西之间要进行相互比较,在这种比较中,一个人或民族会认同自己的文化并高扬它的价值,如此他才具有“主体性”。显然,崛起中的中国,从国人的心理上讲,更愿意用最能让别人认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建构自己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