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
  • 成也儒学,败也儒学-——文明的遗憾与汉人的使命
  • 儒学欲成为当代中国主流话语的优势和难点
  •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哲学思考
  • 锻造世界强企:儒家文化扮演何种角色?
  • 孔子不是橡皮泥
  • 孔夫子影响世界400年
  • 关于儒教恢复的思考
  • 俞荣根:“儒者人生”
  •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 最新热门    
     
    解读“诚信”

    诚信”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

                           

    一、说“诚”

        

    孔子说儒者,“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  “诚”是“信”的基础。“诚”是“信”的前提。有诚才有信,无诚则无信。孔子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礼记·中庸》)“诚,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给“诚”以极高界定和评价,认为诚者,既是“人之道”,亦是“天之道。”(《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显然,诚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其表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诚是儒者思、言、行、待人、接物等诸方面要终身追求和恪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亦即要终身追求和践履的思诚、心诚、言诚、行诚、志诚。

        

    诚,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品格、素质的修养。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则道立之。”(《孔家家语·哀公问政》)“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子路曾三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三答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显见“修身”或“修己”的重要。

     

    如何“修身”、养性、“克己”,根据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最重要的是遵循、把握、实践“好学”、“力行”、“知耻”三原则。孔子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家家语·哀公问政》)对“德而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促,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表示忧虑。并指出,不管是“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只要是“不好学”,肯定是流弊无穷。(《论语·阳货》)

        

    关于“好学”。“好学”当然不仅是书本的,还有社会的;不是一时一事的,是要践履终生的。“好学”,是一种美德,是知己知人知天的正确途径,是实践“诚”的典型表现。

        

    “好学”,难能可贵。孔子评价其灿若群星的弟子,竟认为唯颜回“好学,不迁恕,不贰过。”(《论语·公冶长》)众所周知,孔子是个谦逊的学问家,他对自己的“好学” 也忍不住要自我赞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仅此两例,可见孔子对“好学”的推崇和褒赞。

        

    盖世无双的《论语》开天劈地第一句,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时常加以温习加深领会并在实践中自如地加以应用,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确实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好学”,要有正确的动机、方法、目标。不“自重”,则“学则不固”;“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连唱歌也一样,“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知之。”(《论语·述而》)“好学”,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事,就“每事问,”(《论语·八佾》、《论语·子罕》)“学而不厌” (《论语·述而》)、“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好学”,是毕生的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我们历来用后半句,解读亦已剩旧。为今解之,应是学而优可以成就自己的志向和事业(而不仅仅是官位),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赏;而既已得志、事业有成,亦有(必须有)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任务。

        

    关于“力行”。今人和孔子的要求和价值取向虽有不同,但原则是一样的。要求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老老实实,不哗众取宠;“言不过辞,动不过则”。(《孔子家语·大婚解》)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孔子家语·三恕》)“力行”,是“诚”的又一典型表现。

        

    孔子强调 “听其言观其行”,认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日》)听其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行》)“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论语·子路》)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是可耻的。(《论语·公冶长》)言和行要正确定位,关系要理顺,位置要摆正。“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论语·卫灵公》)重要的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行,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着“言”。此所谓“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行。” (《论语·颜回》)力行,应对人客观公正,与人为善。“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 (《孔子家语·好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忠告而善道之。” (《论语·颜渊》)“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对家庭,“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论语·为政》)对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在挫折和危难面前,有坚定的信念。“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在荣誉面前和成绩面前,警惕“满则覆”的危险。“聪明睿智,守之以遇;功被天下,守之以谦;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说晏子“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二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春秋·第二十七》)是对晏子辅政居功至伟又居功不傲的高度评价,也是孔子对荣辱关系处理的一贯思想。

        

    在经济生活中,“力行”,主要表现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在义利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时,孔子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反对“不义”,反对“见利忘义”,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明确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先难而后获,” (《论语·雍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在政治生活中,要“正而谲,” (《论语·宪问》)“先之劳之,” (《论语·子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 (《论语·为政》)从而,做到像孔子评价子产那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善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在社会生活中,“力行”的起码准则,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做到这一条,可谓“至诚”。它充分体现了人道和人性,是人类哲学思考和艺术构思的产物,是对人的尊重、关怀和真爱。

        

    关于“知耻”。仅仅“好学”、“力行”,诚者的人格仍是不完整的,还有“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人不可能没有短处,不可能没有过错和失误。有也无妨。关键是能够发现、认识、解析、改正和弥补,“知耻而后勇”。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矣。”可见,“知耻”是诚的又一典型表现。

        

    孔子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主张“内省”(《论语·颜渊》),不怵“有过”和“不足”,客观地诠释“过”,认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主要的,在于“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孔子高度赞扬过而能改者,“改之为贵,” (《论语·子罕》)“能补过者君子也。” (《孔子家语·正论解》)同时,他很欣慰自己有过失,别人能帮他指正,并以此为荣。“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毋庸讳言,孔子本人就是“知耻”的圣者。(《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坦然承认这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颜回。(《论语·子路》)有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知耻”的另一方面,是要有自知之明,以恢弘的气度、豁达的心态,正确地审视自己,“行己有耻,”“泰而不骄。” (《论语·子路》)即便是这方面,孔子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他曾说过:“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慨然承认自己躬行实践之不足。

                                    

    二、说“信”

     

    《论语》共20篇,有13篇出现“信”字。其中,《学而》6次,《子张》5次,《公冶长》、《颜渊》各4次,《泰伯》、《宪问》、《卫灵公》、《阳货》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为政》、《子罕》、《尧日》各1次。可见《论语》中“信”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