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论复兴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儒学的使命 ———专访杜维明
  • 评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 和谐人格:内方外圆
  •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引文及史实订补
  • 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
  • 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成德”:两周祭祀观念之嬗变——以“德”为中心的考察
  •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儒学”镜像
  • 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 最新热门    
     
    明代儒学的转向与中国画艺术平民化、商业化发展的关系分析

    采取笼络和严酷控制的手段,支持宫廷保守派文人的封建复古主义的风尚。由于封建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明代早期统治阶层在维护其统治的同时,积极提倡大兴程朱理学。宋儒理学与释道心性学的融合重构工作,初步建立了自己既调合释道而又超越其上的心学本体理论的主体思想,使明代的哲学由此开始了向心学的新理论方向发展,并使理学逐渐易位于心学。文人与平民社会关系的日趋密切,使儒学文化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明代文人“润笔”现象的出现。以此来贴补生活之需,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念得到了挑战,并使文人的价值意识得到了新发展,封建社会儒学由精英文化已逐渐向平民文化道路转变,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了很明显的近世性特征,人们对“弃儒就贾”、“治生”、“私欲”“功利”、“润笔”、“利市”等价值观念的改变及绘画审美思想的发展,都源自于儒学的平民化转向和释道文化的空前融合。所以说中国画艺术在明代特有的发展现象多归结于儒学的重大转变和同释道文化的大融合。

     

    关键词:儒学  转向  平民化   商业化

     

    明代文化艺术概况

     

    明代是中国近世史颇具特殊性的历史时期,它的特殊性反映在政治、宗教、伦理、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个阶段是以保守、内向、重复、极端政治专制、文化压制为特色的封建社会历史下滑阶段,它与前朝及历代有着相似的封建国家的统治体系,由于封建皇权的独揽、丞相制度及三省制度的废除,这种政治现象的显现是秦汉以来封建制度的恶性延伸。

     

    朱明灭元代以后,天下既定。朱元璋尽收元代内府所藏的文化艺术图籍,大兴程朱理学,并对文化士人采取笼络和严酷控制的手段,支持宫廷保守派文人的封建复古主义的风尚。明代的教育机构设置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并以八股经义取士的形式恢复科举考试制度,由于以八股文进阶入世、教化士人,使许多才俊之士受到羁束,大兴文字狱、画狱、抄杀文人,使他们为避惨祸、谨小慎微,懦弱成为一代风气,致使明代宫廷的文学艺术倾向拟古、仿古的风格,形成了模型式、套路式的艺术风尚,没有了唐及两宋时期文化艺术活跃与自由的精彩。明代的文运与前代元朝相比稍有发展,唐宋时期之风尚并没有滋长发展,而是明代继承元代民间的平民化之软文学——戏曲杂剧及世俗小说,并出现日渐成熟繁荣的局面,使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线光彩的风景。透过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的社会现象。

     

    明代初期文化的复苏和封建农业经济的休养生息,使社会出现了一定时期的繁荣。随着封建农村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迫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流亡,流民问题逐渐成为明代中期以后主要的社会问题。明代画家周臣绘的《流民图》表现的就是一些老幼病残的社会下层人物,画家通过人物的表现以此来“警励世俗”。由于封建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大批的流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平民阶层人数的增多,成为城市商业、手工业、纺织等行业发展的必要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印刷行业的木版刻印技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成熟的发展。明代是我国木刻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两宋及元代,并对当时封建文化艺术的民间化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画谱学在这个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画谱及作品。如:《高松竹谱》、《淇园肖影》、《雪斋竹谱》、陈洪绶绘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九歌图》等。

     

    这个时期思想领域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明代早期统治阶层在维护其统治的同时,积极提倡大兴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明初大儒曹端、薛瑄、吴与弼、胡居仁、陈献章等。由于这个阶段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交融高潮的出现,这些人中一部分人在宋元理学中逐渐吸收了陆九渊的心学成分,并痴迷地从事着宋儒理学与释道心性学的融合重构工作,初步建立了自己既调合释道而又超越其上的心学本体理论的主体思想,使明代的哲学由此开始了向心学的新理论方向发展,并使理学逐渐易位于心学,这其中吴与弼是明代心学的先驱人物,其弟子陈献章在这个阶段的心学理论是宋儒理学向明代心学过渡的转折点,并确立了其开创者的地位,他发挥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市民阶层群体的不断滋生和扩展,人的功利主义思潮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时期王阳明吸收了“道禅的自信精神,确立了良知观念;他吸收了道家道本论及禅宗心本论,建立了良知本体论”,[1] 同时他建立起的心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明代心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使心学盛极一时。在其后的王学诸多学派中泰州学派的王艮提倡“圣人之事即百姓日用之事,圣人之道就是百姓穿衣吃饭”[2]的思想,即“百姓日用即道”。由于这一时期封建皇权专制的恶化所导致的政治的僵化下滑,士人寻求政治自保,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封建科举制度录用人数的沿袭不变,致使许多文人失去“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机会,他们不得不寻求更多“经世致用”的途径,例如:弃儒就贾、民间讲学、民间文化艺术集社、著书立说等。这样文人与平民社会关系的日趋密切,使儒学文化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出现了文人民间文化艺术集社,促进了平民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儒学的平民化思想体系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世俗化文化的繁盛进程加快,封建社会儒学由精英文化已逐渐向平民文化道路转变。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