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5):《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4):变换时空看儒家——Peter K. Bol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3):耶稣与孔子在此相遇——R. Neville, J. Berthrong,P.M. John 和 M. Ing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2):杜维明论儒学复兴的几件事
  • 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大视野看儒学复兴
  • 东汉诸帝与儒学传播
  • 乐天知命——略论中国艺术之最高境界
  • (生命/文化)内生儒学:陈明儒学理论的一个概述
  • 解放日报:奥运会开幕式,该不该“抬孔子”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7):正统之外的正统——Philip J. Ivanhoe
  • 最新热门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学的跨文化发展

    讨。值此访问行将结束之时,我忙里偷闲写了一点东西,把我在美期间了解到的有关学者对儒学的想法向国内同仁作一介绍。这些东西拟分成若干篇,因为接触对象分别属于哈佛大学或波士顿大学等,故且命名为“波士顿学者论儒家”。整理的内容均未经有关学者审阅,如有争议责任由我承担。

     

        杜维明先生这学期在哈佛开设了两门儒学方面的课程,一门是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开设的,名叫“儒家伦理学”(Confucian ethics);另一门是给哈佛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开的,内容据他跟我讲,是专门讲“四书”的。另据一位听此课的学生跟我说,杜先生目前正在这门课的基础上编写一本关于美国学生的儒学教育的书,打算在五月底之间写完,并以中文形式先行出版。由于我没有听他给一年级本科生开的那门课,本文只介绍其“儒家伦理学”一课。

     

       “儒家伦理学”主要是一门儒家思想史性质的课程,但内容以心性儒家为主,涉及孔、孟、荀的早期儒家思想,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朱熹、王阳明、李退溪等人的心性儒学思想,现代儒学等等。这门课被杜先生定义为“会议课程”,其讲解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半讲解、一半讨论”,即每次上课一开始由杜先生主讲45分钟左右,讲完学生提问,然后用一小时左右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课外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交读书报告,阅读文献大多数是英文版的儒家经典(包括王阳明的《传习录》英译本),但也有不少是西方学者的儒学研究之作,其中包括H. Fingarette的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2), Lee H. Yearley对孟子与阿奎那的比较研究,以及D. Garder, Michael C. Kalton, Philip J. Ivanhoe, Chengyang Li, Mary Evelyn Tucker等人的研究成果。听课的学生多半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其中以美国学生为主,也有少量韩国、台湾及大陆来哈佛留学的学生。与国内情况一样,听课学生需要拿到学分,所以他们听课时不停地做笔记;由于课后每周都有阅读材料,且阅读量较大,学生们压力不小。这也是哈佛大学所有文科类课程的共同特点。与哈佛其他名家的课程一样,杜先生的课有不少傍听者,其中有不少是来哈佛的大陆访问学者,除了我之外还有北大的张祺老师,武汉大学的孙思老师等等。傍听者只能参预课堂讨论,不能参预分组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有一些美国学生更是发言积极。

     

       本周的课程集中在儒学在现代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其中讲到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个人尊严等现代意识形态内容是否能代表一切,启蒙价值特别是世俗化、工具理性的不足之处,讲到东亚文明的兴起及亚洲价值等。但是在昨天的课上杜先生一反常态,在讲完将近一小时并接受几个提问之后,他兴致大发,又连续讲了将近一小时,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儒家与其他文化以及特别是与人类各大宗教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我听后感触较深,故稍加介绍。

     

        1、如何看待儒学在其他文化中的发展

     

        杜先生认为,宗教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有些宗教只与一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它们没有脱离某种特定的文化获得发展,比如日本的神道教就是如此;有些宗教却有更大的跨文化特征。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人类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均拥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与这些宗教相比,儒家处在中间形态。它一方面不象日本的神道教那样受日本特定文化形式局限,另一方面也不象三大宗教那样产生了异常广泛的跨文化传播效应,即迄今为止它的影响仍然主要局限于东亚国家和地区。

     

        杜先生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在宗教的跨文化传播中,要承认它在不同文化中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可能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我理解杜先生的意思是指不应该轻易地把宗教的一种形式奉为正宗而贬低它在其他文化中的不同形式。我们不能说中东的伊斯兰教徒比美国的伊斯兰教徒更像伊斯兰信徒,也不能说美国的基督教徒比汉城的基督教徒更像基督徒。事实上当宗教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时,它可能会根据新的文化要求而有新的创造性变革,这种变革毌宁可以说是对该宗教发展的一大贡献。目前基督徒占韩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研究可以发现,韩国的基督教具有强烈的儒家化色彩,比如它把东方文化的家族特征等融入到了基督教当中。基督教在韩国文化中获得了创造性的新发展,这种新的与西方基督教有所不同的基督教,你不能说它不是基督教,或者说它不像西方基督教那样像基督教。事实上目前韩国基督教已经打入到美国宗教界,并反过来对美国的基督教产生了巨大挑战,在美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与此同样的道理,杜先生强调,对儒家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我们也应当采取同样的态度。就历史而言,儒家在东亚不同国家中也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尤其是日本的儒学内容与中国的就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说中国的儒家比日本的儒家更像是儒家,而韩国学者对儒家的理解就一定不如中国。在介绍心性儒学的课程中,杜维明先生特别介绍了韩国学者李退溪在心性儒学发展上的独特贡献。他并表示不能同意有的学者怀疑韩国人李退溪是否能真正理解儒学,从而忽视或贬低儒学在其它文化中的发展和成就。

     

        杜先生由此强调,虽然儒学目前不如三大宗教那样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但是这决不是说它不能产生此种影响,决不能说一个人因为他是美国人、法国人或德国人,就不能接受儒家思想。按照杜先生的逻辑,我们可以推论认为,儒家在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发展,将会采取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文化形式;而且更重要的,不能说只有中国的儒学才能代表儒学的惟一正宗。杜先生认为儒学的内容与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他似乎认为那种以中国为儒学惟一正宗的思想不利于其他文化中的人们接受儒学,而一种学说如果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它的生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2、如何看待儒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杜先生另一个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观点是他对于儒家与其他宗教关系的多元主义立场。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重要。因为人类几千年来创造了多种不同的宗教,除了中国历史上有过的主要宗教外,在人类其他文明中所形成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目前在世界上拥有比儒家更多得多的信徒,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儒家能不能正确面对自身与这些宗教的关系,如何正确定位自身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它在今天世界上的命运的因素之一。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教也许能有一种相对平等的心态,但是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则未必能如此。如果我们对其他人类伟大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完全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儒家一定比他们更伟大、更高级,是否真的有利于儒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又比如,中国的基督徒据说目前已达到7千万(有的说有1亿),这个数目据说还在增长,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统统说成是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基督教影响那么大,我们只要一踏出国门就会立即碰到基督徒,有好多人会是我们的同学、同事或者朋友,一位儒学学者能否对这些人的信仰完全采取嗤之以鼻的态度?除此之外,我还想问大家的问题是,儒家真的代表真理的惟一来源吗?认同儒家的核心价值,是否等于视儒家为惟一合法的人类价值系统?有的人认为儒家思想最伟大,中国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者,它将拯救全世界。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在作怪呢,还是建立对其他人类价值系统清醒理智的了解和判断之上?一直以来都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今天不少中国人想倡导“东风压倒西风”,然而这种“一风压倒另一风”的思想,恐怕并不是真正有利于儒学的现代发展,也不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下面介绍杜先生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是他在课上讲的,有的是他与我私下交谈时所提到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