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下)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上)
  •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杜维明的东亚发展观析论
  • 所谓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 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
  • 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
  • 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论纲)
  •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 当代新儒家“公众知识分子”观评析
  • 最新热门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评介

    途中经上海时结识了章太炎,并受章太炎思想影响,改名光汉,担任《警钟日报》、《国粹学报》撰述,宣传“排满革命”。1905年因《警钟日报》被清廷查封,他逃往嘉兴、芜湖等地。1907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因自视甚高,企图出任同盟会东京本部干事之职,遭拒绝后心怀怨愤,在其妻何震的劝说下,于1908年入清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辛亥革命后,曾加入“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刘师培被聘为中国文学门教授。1919年主编《国故》月刊,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这年的11月,因肺病死于北京大学。刘师培短短的一生却留下了众多著述,计有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等,一并收录于1939年由钱玄同编辑的《刘申叔先生遗书》中。

      刘师培的经学研究,渊源于他的家学传统。他的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世居江苏仪征,都是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而且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刘师培自幼受家族文化气氛熏陶,从开蒙起便饱读经书,八岁时便掌握了《周易》的卦变方法。他在《甲辰年自述》诗中不无自负地说:“童蒙学《易》始卦变,爻象昭垂非子虚。”不过,刘师培更多的是“独抱麟经承祖业”,继承了刘氏世代研究《左传》的家学。他先后撰述了《左传一地二名考》、《官制异同考》,以及关于南北朝经学形成、汉代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的得失以及近代经学的发展等一系列经学论著。

      《经学教科书》按时代先后把传统经学析分为两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代等四派。从学术角度有意识地对传统经学分派始于清代,如于隆年间的“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四库全书总目》)的两分说。嗣后有三分说,嘉、道间龚自珍分以汉学、宋学、清学(国朝学)三派,康有为则分为汉学(西汉今文经学)、新学(汉代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宋学三派。后来又有叶德辉的四分说,即今文经学、古文经学、郑氏学、朱子学。周予同先生在注释皮锡瑞《经学历史》的序言中采纳了康有为的三分说,并对包括刘师培在内的派别划分说进行了评判,认为刘师培是“强以时代分派”。研究经学史,不可避免地要对传统经学进行派别划分,而经学史上的今古文、汉宋之争又是分派所无法避免的,仔细推敲一下上述不同的分派就可发现,它们本质上仍是依据汉、宋两分说再作进一步的细化。分清今古文、汉宋之争固然重要,但作为史的研究来说,上述分派没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又显得过于模糊,所以到了刘师培、皮锡瑞的经学史研究时,几乎都采取了时段划分法,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将先秦至清代的经学分为十个时代,而刘师培则采取了折衷内涵和时代区分的四分法(如果去掉刘氏分法中的三国至隋唐这一段,与其它的分派没有大的区别)。他们的划分是否妥当是可以进一步研究。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的第一册是历代经学史的概论(这一册当时在学界流行最为广泛),他按时代顺序、以专经的形式总结了历代经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虽然只是论其大略,却见解精到,基本做到举要籍、明源流、辨得失、重考证,言简意赅而无轩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师培的经学史研究很少门户之见。作为近代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当然是站在古文经学的角度研究经学史的,如他认为六经之一的《乐经》因秦代焚书而失传,不得已以《孝经》、《论语》作为六经的补充而成为七经的事实。这显然与今文经学家认为古无《乐经》,《乐》包含在《礼》与《诗》中的见解相异趣。然而他又不以古文经学的观点自限,而是认为“大约古今说经之书,每书皆有可取处,要在以己意为折衷耳”,显示了较为开放的心态。如论汉代经学,则认为今文与古文“各有偏长”。又如清代朴学家往往否定六朝至明代的经学研究,刘师培则坦言其“新义日出”,“多自得之见”。又如他对《易》学史的研究,虽然接受了清代焦循的《易》学,但并不囿于象数与义理,诚如他在第二册的弁言中所说:“惜汉儒言象、言数,宋儒言理,均得《易》学之一端,若观其会通,其惟近儒焦氏之书。故今编此书多用焦氏之说,以刺旧说者十之二,参臆者十之三。”焦循的《易》学研究,在清代被推崇为“石破天惊”,其实,焦循在传统象数易学的外壳下,走的是近代数学建立公式化体系的路子。从根本说上他并没有跳出象数易学,可贵的是他试图寻求一条贯通《周易》全经的新路,显示出清代乾嘉之际象数易学研究的变形。不过,刘师培还暗取了南宋学者叶适的易学思想。如他在所言易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时,所引内容全系抄录叶适所著的《上下经总论》一篇。该篇总论六十四卦中五十二卦的意义,并颇为自负地说:“皆因是象,用是德,修身应事,致治消患之正条目也。”也正是在叶适、焦循易学的启迪下,刘师培采纳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并贯穿于他的经学史研究中。如在论及《易》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时指出:《序卦传》专言“社会进化之秩序,于野蛮进于文明之状态,言之最精”。又说:“《易经》一书言进化而不言退化,彰彰明矣。”这体现了他发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的理论尝试。

      正因为刘师培的经学史研究有以上一些不同以往的显著特色,所以《经学教科书》虽仅有篇幅不大的二册,而且以教材形式来写作也约束了他在某些方面作进一步发挥,却与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在近代同享盛名,一直为后来研究中国经学史的学者所重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