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
  •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 皮锡瑞的《春秋》非史说与近代学术史上的《春秋》性质研究
  • 略论王阳明四句教
  • 宋代数学派“太极”观
  • 宋代数本论学派何以能成立?
  • 《几何原本》的传入与焦循易学解释学
  • 王船山《正蒙注》的终极关怀
  •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 最新热门    
     
    “道学”、“理学”概念的使用

    卢钟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要把“道”和“理”分开,在先秦,道是很高的,理则是低的、具体的。程颐为他哥哥程颢写墓志铭的时候,讲程颢直接继承了孔孟的“道”,恐怕在宋代时学者还是继续着传统对“道”与“理”的界说,人们讲“孔孟之道”,而不说“孔孟之理”,因为“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最高的范畴。按照《老子》所说,道生天、生地,是形而上的;按照《韩非子》的说法,理是纹理,指的是具体事物之理,是形而下的。 

    姜广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古代,“道”和“理”是意义最相近的两个词,魏人张揖《广雅·释诂》说:“理,道也。”但两个词在意义上又有差别,在一些词语中,可以用“理”,若是换成“道”就不通了,比如“格物穷理”,不可以讲成“格物穷道”;在今天的语言中也是如此,有些成语,像“心安理得”,不能说成“心安道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可以讲成“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道”;反过来有一些词,可以用“道”,若换成“理”就不通了,比如,“悟道”不可以讲成“悟理”,“体道”不可以讲成“体理”,好多词都不能换,语义、语感上的区别是很明确的。我们说西方人很会辨析概念,其实中国古人辨析字义也是很清楚的,陈淳《北溪字义》就讲过,“道”的概念必较虚,“理”的概念比较实。实际上,宋明理学中“理”的概念既可虚又可实,从高处讲,“天理”和“天道”是一样的,从低处讲,一物有一物之理,普遍性和特殊性都照顾到,“天理”的包容性更大了。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这个发明容易构造哲学体系。按理说,二程应该用“理学”称呼他们的学术才是。但程颐要特别标出“道学”二字表彰程颢,是因为“道学”这个名目具有“道统攸系”的更高意涵。 

    二、关于“道学”和“理学” 

    田浩(Hoyt Tillman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教授):现在许多学者愿意使用“理学”这个词,而没有分析清楚“道学”和“理学”的差异,包括我自己的老师余英时先生,他在最新出版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一方面讨论宋代理学和道学的区别,但同时又说两者差不多。可是我自己觉得有很重要的差别。假如把他的这本书当作一个例子来看,他要强调“外王”这个思想,强调宋代朋党的政治活动,而且他自己承认,在宋代比较多用“道学”,“道学”这个词更强调朋党斗争、矛盾等等,又说在宋代“理学”这个词是形容比较抽象的形而上学。他自己觉得我们学界以前太注重宋代的哲学的方向,应该多一点政治文化。可是,他基本上还是用“理学”这个词,不用“道学”这个词,这跟他自己的目的好像有矛盾,所以我觉得这给他的书的说服力稍微打了折扣。

    现在你(注:指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如果你在宋明这一卷的前面讲一下这个问题,我知道你以前的一些文章曾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假如你决定用“理学”或是用“道学”,那应该做一个具体的解释,什么人包括在内,什么人不包括在内。用“道学”这个范畴,就比较容易强调政治文化斗争、不同学派的斗争;用“理学”这个词,就很容易强调哲学的体系。所以你决定用哪一个词,会影响到整部书的方向。如果你在《前言》中分析清楚,就会帮助读者注意到这样的差别。 

    姜广辉:对田浩先生说的这些话,我做一个回应。我在七、八十年代读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其中说“道学”一词是元代以脱脱为首的《宋史》作者写《道学传》的时候杜撰出来的。1982年在杭州开的一个宋明理学会上,冯友兰先生提交一篇论文,说“道学”这个词早就有,他列举了张载、二程的八条材料。冯先生所列的材料很容易看到,你不能不同意他的说法,但我认为说到这一步还没有弄清宋代“道学”的缘起,还不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这以后我一直留心这方面的材料,十年后,我找到了一些很关键的材料,写成关于“道学”概念缘起的考证文章,正要发表,刚好在长沙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陈荣捷先生,他刚在国外参加过一个理学研讨会,我问他那个会开得怎么样,他说开了一、两天,都在讨论什么叫道学、理学,结果什么都没讨论出来。我告诉他,我已经考证出来,就要发表了。后来这篇文章在《中国哲学》第15辑上发表出来,就是《宋代道学定名缘起》,现在许多学者讨论这个问题时都引用我的这篇文章,不过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理学”的用法,而改用“道学”。我在写《中国经学思想史》宋明这一卷时,脑子里也一直在考虑到底是选用“道学”这个词好,还是用“理学”这个词好,我还没有最后决定。“道学”这个词跟党派斗争有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很多人反对这个用法。你强调“道学”,说只有自己继承了“道统”,别人都在“道统”之外,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陆九渊当时就反对用这个名词,他说这个词过于标榜自己,遭人忌恨,大家都会攻击你。

    不过,一个历史事实是,北宋时期只有“道学”概念,没有“理学”概念,到了南宋时才有“理学”概念。最早使用“理学”概念的好象就是陆九渊,也许还有张栻等人,他们与朱熹都是同时代的人。大概是在“庆元学禁”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道学”过分标榜的作风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陈亮、叶适、陆九渊都不满。后来朱熹等人倒霉跟标榜“道学”有直接的关系。“道学”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叶适说得最准确,就是说别人都不能达到这个“道”,只有我能达到“道”,这就叫“道学”。这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宗派主义的味道。从元代人作的《道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圈子非常小,很多人都不包括在里边,只包括程、朱一系,就是二程、朱熹的弟子也有很多不包括在里边,陆九渊当然也不包括在里面。可是后来的人作“理学史”的时候,放大了,把他们都包括进去了,孙奇逢作《理学宗传》,把程朱陆王都包括进去了。此后学者习惯使用“理学”这个概念,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了孙奇逢的影响。

    田浩教授在他的著作《朱熹的思维世界》中,主张改用“道学”这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论,好象在美国有一些反对的意见。 

    田浩: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用“道学”这个词来代替“理学”,我主要是希望能分清“道学”和“理学”在宋代的确切意思,到元代为什么改变。当然每个人有用哪个词的自由,但至少应该说清楚用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范围,包括什么人。大家常常用一个词,以为讲通了,可仔细看就发现还是有些地方没有讲通。一个人自己理解是一回事,要别人也理解才行。正像姜先生刚才说的,有的美国人就很反对我的关于“道学”的用法。在我来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要恢复二程、朱熹正统的主流的思想,他们觉得我的关于“道学”的用法,强调学派的政治斗争,就把二程、朱熹说得不好了。

    美国有的学者把宋明理学过于宗教化,过于哲学化。很多欧美的学者看了他们的文章以后,基本上没有兴趣再去看朱熹、王阳明,因为他们已经觉得受不了。假如朱熹、王阳明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子抽象,他们一定不要看的。我觉得,假如我们在欧美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宋明思想是怎么回事,跟历史、经济、政治等等有什么关系,一般的欧美学者就会看到它的重要性。可是,目前很多的欧美学者觉得太烦,他们说如果朱熹、王阳明是那样的,那他们就没有兴趣再去看原始的文本。我也承认这些文章也有道理和价值,可我觉得这些文章对很多欧美学者的影响完全与作者的愿望相反。这些作者把宋明哲学弄得太抽象、太过分了。 

    姜广辉:西方哲学,在我们看来好象更思辨、更抽象,比宋明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们是不是也不喜欢。 

    田浩:一般的欧美学者看到那些,他们觉得这跟历史事实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就没有兴趣。 

    姜广辉:这样说来是研究历史学的人不愿意看,那研究哲学的人也不愿意看吗? 

    田浩:有的研究哲学的人有兴趣,可是很多研究哲学的人认为宋明“道学”所讲的内容并不就是哲学。 

    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浩先生的意思可以这么解释,就是让人们能理解那些思想同社会条件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产生哪一种社会思潮。这个思想出来以后,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社会产生什么作用,做一个客观的评判。

    关于“道学”和“理学”概念的使用,我认为还得考虑到学术界很长时间大家共同形成的看法。比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晚清新学等。 

    姜广辉:现在有些研究道家之学的人,称道家之学为“道学”,这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张寿安(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我也觉得用“理学”比用“道学”好。一方面,讲“理学”大家都知道是在谈什么,还有就是学术发展,因为清朝人反宋明理学,用的也是理学,如果我们今天用道学,那么关于清儒的反理学,我们又得费一番唇舌了。有的时候,一个词汇代表一个概念,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难再改写。 

    三、关于“道统” 

    姜广辉:“道学”标榜“道统”,那个时候“学统四起”,没有宗主,所以要强调“道统”。当时这样说,有多重涵义:第一,把自家说成是“道学”,是学术的正统,汉、晋、唐以来都是“杂学”,就都被排斥了,佛、老之学是“异学”也被排斥了,记诵、词章之学是“俗学”被排斥了,功利之学是“杂霸”也被排斥了。五四前后的时候,有个人写了篇《道统辩》,批判“道统”的文化专制主义,我最近重读那篇文章,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前两年,我们在水关长城召开了一个二程学术研讨会,张岱年先生到会,他在发言中说:所谓“道统”,就是真理的传统。他对“道统”做了个新的诠释。我一直反对“道统”的说法,认为是虚构,但前两年我写了一篇《郭店楚简与道统攸系》,我说的“道统”既不是程朱,也不是陆王,而是清代的戴震等人,原因是郭店楚简中所见原始儒家强调“道始于情”,与清代戴震等人的重情主义比较接近,我写了这么篇文章,意在从传统儒学中转出人民性这一脉来。在这篇文章中我利用了“道统”这个词。 

    田浩:你说到宋代儒者利用“道统”这一口号,我觉得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二程、朱熹很聪明,利用“道统”的口号把自己的权威树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怎样利用传统,怎样改变传统、创造一个新传统,这是我们了解思想发展演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