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答孙景坛《再质管怀伦教授的“罢黜百家”之“过程说”》书
  • 再质管怀伦教授的“罢黜百家”之“过程说”
  • 汉武帝采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历了一个波谲云诡的历史过程
  • 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
  •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与西汉政权的覆亡
  • 韩愈人学思想的三重性
  • 南朝经学家分布与文化变迁
  • 秦汉间易学思想史略论
  • 韩愈《原道》之解读
  • 最新热门    
     
    论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

    召置门下,甚幸爱”。吴公被征为廷尉后,向汉文帝推荐贾谊,“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所以贾谊二十余岁时,文帝就“召以为博士”。

        贾谊踏上政治舞台后,多次上疏,对政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文帝很信任他,一年之内就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还准备叫他做公卿大臣。朝廷里的一些大臣非常嫉妒他少年得志,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在他们的排斥、毁伤下,贾谊终于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谊为长沙傅三年”。“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又“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后来,梁王骑马不慎摔死。贾谊非常感伤,觉得没有尽到做太傅的责任,所以经常哭泣。一年多后,贾谊就死了,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贾谊的性格和遭遇与屈原很类似。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他们两人的传记合写在一篇里的。 

    二 

        贾谊对于《诗》、《礼》都有师承,还曾受学于李斯的学生吴公和荀况的学生张苍。《史记?屈贾列传》说他“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观点,在情绪消沉时也接受过道家的人生观。但是,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毕竟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是面对西汉初期的时代特点,比起早期的儒家思想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贾谊满怀政治热情,从西汉初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缓和、解决当时矛盾的主张和措施。他坚决拥护中央集权制,提出应“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要求“定经制”、“定地制”;他对人民的力量也有一定的认识,说“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调“驱民而归之农”;对于匈奴的侵扰,他主张要认真对付。应该说,贾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的有些主张在客观上对当时人民还是有利的。

        贾谊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贾谊》五十八篇、《五曹官制》五篇、《贾谊赋》七篇。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说还有《春秋左氏传训诂》和《录》一卷。《崇文总目》说:《贾子》“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现在留存下来的贾谊著作有:《新书》五十八篇(其中两篇有录无书)、赋五篇、疏七篇。

        贾谊的赋,主要收集在《汉书》里面。他的赋有抒情、有哲理、有寄托,开辟了新奇的意境,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扬雄在《法言? 吾子》篇中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刘勰在《文心雕龙? 诠赋》篇中叙述赋的发展时说:“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可见,贾谊对“赋”这种文学样式的推进是有其一定贡献的。

        贾谊的散文,大部分收集在《新书》里面。他的散文主要是议论文,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史论、政论、哲学性论文和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明一定道理的文章。贾谊的散文言词激切、情感丰富、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鲁迅先生曾说贾谊的作品“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贾谊的作品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其直接的影响,而且对汉代以后的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 

        历史上许多文人对贾谊的散文都曾有很高的评价。

        刘勰说:“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文心雕龙? 体性》);唐卢藏用称贾谊散文“有老成人之风”(《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唐裴度说:“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寄李翺书》);明方孝孺对贾谊的散文用“深笃有谋,悲壮矫讦”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逊志斋集·张彦辉文集序》);明屠隆则更是赞扬贾谊的散文“疏朗豪宕,雄健雋古。其苍雅也,如公孤大臣,庞眉华美,峨冠大带,鹄立殿庭之上,而非若山夫野老之翛然清枯也;其葩艳也,如王公后妃,珠冠繡服,华轩翠羽,光采射人,而非若妖姬艳倡之翩翩轻妙也(《文论》)。

        这些评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往往有其精到的见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比较多地是从贾谊散文本身来进行艺术上的概括,而没有或很少从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论述贾谊散文的艺术特点。我们知道,贾谊生活的汉文帝时代,正是学术“复兴”的时代。贾谊对诸子之书又比较精通。先秦散文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对贾谊都是有着很深影响的。贾谊散文吸取和继承了诸子散文在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并有自己新的创造和发展。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使得贾谊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 

        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辞赋的某些特点,在贾谊散文中有所显露。

        赋、本是诵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首次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家,他的赋兼有屈原、荀卿两家体制。贾谊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从楚辞向新体赋过渡的痕迹。

        由于贾谊很早就接触了骚赋,所以他的散文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辞赋表现手法的影响;另外,作为荀卿的再传弟子,荀卿那种以散文为辞赋的写作艺术,也给贾谊很大影响。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贾谊的散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了和辞赋相类似的某些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就是说,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对事物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写。贾谊散文在这方面也很讲究。如在《过秦论》中,作者叙述九国联合攻打秦时,对九国之师的声势大肆渲染,文字上十分热闹,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九国联合攻打秦,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文中列举的九国良将和名臣,有好多人也不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作者这儿使用的铺陈和夸张的手法,跟赋是很相类似的。

        从赋的形式看,句子的字数一般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贾谊散文在句式的构成上也常用四言和六言,两者中又更多地是使用四言。如《劝学》篇中叙述南荣跦求学老聃,作者写道:“昔者南荣跦丑圣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坌冒楚棘,弥道千余,百舍重茧,而不敢久息。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虵进,而后敢问。见教一高言,若饥十日而得大牢焉,是达若天地,行生后世”。这一段文字,大部分四字一顿,读起来很容易朗朗上口。象这类句式的文字,在贾谊散文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另外,赋很讲究排比和对仗。贾谊散文也有这种倾向。如《过秦论》开头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作者用这种既是排比又是对偶的句式,夸张而又形象地把秦孝公的野心生动地刻划了出来。

        以上特点表明贾谊散文已经有了赋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贾谊的散文继承了诸子散文重文采、用排比的文风。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诸子散文基本上是由散句构成。而贾谊散文虽然仍以散句为主,但已经有变散为对、转奇为偶的倾向,对偶、排比的成分比以前明显地增多了。诸子散文一般说还是比较朴素的。而贾谊散文虽然总的来说仍是朴素的,但已经注意到把叙事和铺陈、藻饰结合起来,有点趋于富瞻。散文到了西汉,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正是从贾谊开其端的。贾谊的散文,最早透露出汉初文风转变的信息。

        (二)、贾谊散文善于通过历史故事来形象地阐明道理。

        贾谊散文常择取富有形象性、而又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历史故事作为论据。如《大都》、《审微》、《胎教》、《立后义》等篇,分别引证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短小,但叙述上却很生动,颇能吸引人。这种在议论中穿插引证历史故事,既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同时又使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具有充实的依据。

        在贾谊散文中,还有一种:全篇都是由数个历史故事组成,几乎没有什么议论。如《春秋》、《耳痹》、《谕诚》、《退让》等篇,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这种文章结构方法,在诸子散文中只有《韩非子》有。如《难一、二、三、四》就是由二十多个故事汇集成篇。贾谊吸取了这种以故事集锦成篇的方法,每篇中的历史故事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春秋》篇写了十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表面上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仔细分析却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都含有总结历史教训的意思。作者通过这十个历史故事,从正、反两方面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为君之道,对汉初统治者很有启发、借鉴的作用。

        诸子散文经常采用寓理于事的方法,以故事来代替抽象议论。但是,诸子著作中的故事,在内容上很多是虚构或编造的。它们或者是神话和历史传说;或者是把动、植物拟人化;即使是现实中的故事,也往往具有很大的夸张性。因此,诸子散文中的故事,往往比较多地具有比喻和象征的性质。贾谊吸取了诸子常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艺术手法,在散文中大量插入故事。但是,跟诸子相比,贾谊又有所不同,他比较多地是以历史故事来入文。贾谊用历史故事来说理,因此议论也就显得更为真切、深刻,更能打动人。此外,贾谊散文还善于围绕一个中心来选择和安排故事。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历史故事作为论据。在故事的安排上,也是非常灵活多变的。有时夹叙夹议;有时先叙后议;有时先议后叙;有时则完全没有议论。故事是贾谊散文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清楚地见其论旨。

        贾谊这类文章,对以后的刘向很有影响。在刘向的《说苑》和《新序》中都引证了许多历史故事,只是在规模上,比起贾谊的文章来要大得多。

        (三)、贾谊散文善于在对比中来进行论证。

        贾谊对古代的典章制度、人物事件是非常熟悉的。他经常引古证今、以古例今,通过古今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在他那些论事势的散文中尤其显明。这种对比又分三种情况:(1)、用古礼、古制和汉初弊政相对比。如《无蓄》篇,就是用“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来和“汉之为汉几四十岁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也。”相对比,说明积蓄财粟的重要性。(2)、用亡秦暴政来和汉初弊政相对比。如《时变》篇,就是用“秦国失理,天下大败。”的情形来和汉初社会风俗败坏的情形相对比,说明行礼义的重要性。(3)、在古代“仁政”与亡秦暴政对比的基础上,再用汉和秦相对比。如《属远》篇,作者先用古代天子、公侯定地制着眼于使“输将者不苦其劳,徭使者不伤其费”的“仁政”和“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所造成的“上之所得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相对比。然后再用“今汉越两诸侯之中分,而乃以庐江之为奉地。”所造成的危害来和秦相对比,认为是“复秦之迹也”。通过反复对比,深刻地说明了定地制的必要性。

        贾谊散文中的对比是多方面的,有正反、好坏、强弱等各种形式的对比。同时,他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上也是非常纯熟的。  他有时用两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来对比。如《春秋》篇中好几个故事都是两两对比的。有时甚至还用对比的方法来结构全篇。如《瑰玮》篇,整篇文章实际上全是通过对比来论证要重农反本、移风易俗这样一个观点的。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贾谊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他的《过秦论》上篇,多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作者通过极力渲染秦的强盛来和它迅速崩溃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尽管秦非常强盛,但是不行“仁义”、失掉民心,最终还是要被推翻的。

        对比是一种能简单而显明地说明事理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在诸子散文中是经常运用的。如《孟子·告子上》写两人学习弈棋,作者把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进行了对照;《庄子·逍遥游》中,作者也把鲲鹏和尘埃、蜩鸠进行了高下、大小的对比;《韩非子》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多一些,如《五蠹》篇为了论证法治的合理,作者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和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的事实进行对比,说明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运用对比来说理的方法。但是,跟先秦诸子相比,贾谊散文中的对比更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同时,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先秦诸子也没有贾谊用得这样多而有变化。尤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结构全篇,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则更是少见的。

       (四)贾谊散文多有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用比来源很早,在《尚书》中已偶有妙喻。至于诸子散文,多用比喻,则更成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贾谊散文在论说事理时,为了说明问题,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据统计,在《新书》中运用比喻的地方有八、九十处。

        刘勰曾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心雕龙·比兴》)、“喻巧而理至” (《文心雕龙·事类》)。贾谊散文中的比喻,往往是非常巧妙而又很贴切的。如在《连语》篇中,他把中主比喻为练丝。说中主“得善佐则存,不得善佐则亡”,这正如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这个比喻用生活中习见的事说明问题,很能引起汉初统治者的深思。又如在《匈奴》篇中,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实行“三表五饵”计策后,匈奴中分崩离析、乖而相疑的情形:“其贵人见单于,犹迕虎狼也;其南面而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其众之见将吏,犹噩迕仇雠也;南乡而欲走汉,犹水流下也”。这些比喻,既形象又符合事物特征。

        另外,贾谊散文中的比喻,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作者善于把议论和比喻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如《制不定》篇中,作者把“仁义恩厚”比作“芒刃”、“权势法制”比作“斤斧”、把“诸侯王”比作“髋髀”,然后向汉统治者指出:“释斤斧之制,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刃不折则缺耳”。这儿的比喻和议论,既深切地体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又鲜明地阐明了对诸侯王必须采取权势法制的观点。又如《数宁》篇,作者把汉初那些鼠目寸光、看不到隐藏着危机而盲目乐观的人比喻为“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的“偷安者”。同时,作者又拿汉初“本末舛逆,首尾横决,国制搶攘”的情形进行对照,指出“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这儿的比喻和议论,既揭露了那些“偷安者”的面目,又表现了作者那种悲愤的感情。

    好的比喻,往往具有“一石三鸟”的效果: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发人深思。贾谊散文跟诸子散文相比,在比喻的运用上又有自己的特色。诸子散文,经常用寓言来进行比喻。而贾谊散文则比较多地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来比喻。所以贾谊散文中的比喻通俗、亲切,给人以现实感。另外,诸子散文用比喻来说理,一般说来,文字表现上是比较从容闲暇的。耐心地启发,使对方逐步心领神会。而贾谊散文中的比喻,字里行间却往往充溢着作者激越的情感。从某种程度讲,它包含有作者自我形象的影子。

       (五)、贾谊散文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日本的福井軏曾说,《新书》“辞约而旨远”(日本版《新书·序》)。贾谊的散文,简洁、凝炼。作者有着高度驾驭文字的能力。如《过秦论》,作者只用了七、八百字,就把秦一百多年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斗争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浓缩。又如《藩强》篇,整篇文章一共只有二百多字。作者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往事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论点。文章虽短,却很有说服力。此外,他的那些历史故事,在叙述上也是非常精炼的。字数不多,但却很完整,往往做到了言简而意赅。

        贾谊散文的语言又是非常形象的,人们读后,有一种如在目前的感觉。如《匈奴》篇中,作者用“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挥剑挟弓,而蹲穹庐之隅,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来形容单于那种恐慌、疑惧的神态。笔墨不多,但却非常传神。又如《亲危疏乱》篇中,作者用“动一亲戚,天下环视而起,天下安可得制也!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乃启其口,匕首已陷于胸矣。”来形容同姓王所造成的威胁。人们读后,留下的印象也是很深的。贾谊的散文很注意用词的形象色彩。尤其是动词的遣用,灵活多变、错落有致,往往概括而又夸张。应该说,这是贾谊散文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贾谊散文的语言很富有艺术感染力。作者继承了先秦诸子引经的传统,经常按照内容的需要,随时引用《诗》、《书》、《易》和古圣贤言论。此外,他还经常引用来自民间的谚语和俗语。作者把古语、今语、口语、警策语等各种不同的语言因素,自然而和谐地熔为一炉。因此,贾谊散文的语言,显得既活泼,又非常生动。还有,经常使用语气词,这也是使贾谊散文在语言上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制不定》篇,作者讲到同姓王袭异姓王行迹,骨肉相动时,慨叹道:“殃祸之变,未知所移,长此安穷!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奈何!”在《俗激》篇中说:“若夫经制不定,是犹渡江河无维楫,中流而遇风波也,船必覆矣。悲夫!备不预具之也,可不察乎?”“贾谊哭时事”(白居易《寄唐生》)。贾谊经常用发自肺腑的反复嗟叹和抑扬顿挫的语句,来渲泄他那种郁积得很深的感情。一唱三叹,很能动人以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谊散文的语言跟诸子散文的语言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诸子散文,一般说来都比较简炼,但在形象性上还不够强。而贾谊散文,能够把语言的精炼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比较好地结合起来。虽然简约,然而却极富有表现力。另外,从风格上讲,贾谊散文在语言中常含有一种激愤之情。固然,这主要是由于他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和实现所引起的。但是,韩非的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充满着怨愤之气的语言风格,对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跟《韩非子》相比,贾谊散文在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运用上更多、更灵活。因此,感情的表露也就显得更为真挚、更为强烈。跟诸子散文相比,贾谊散文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比较多地引用谚语和俗语。诸子散文也有引用,如《韩非子·五蠹》篇中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等。但总的来说,是不多的。贾谊散文在这方面的引用,比起诸子散文要多得多。经常引用那些凝炼而形象、极有生命力的民间谚语和俗语,在一定程度上使贾谊散文更为明畅、更为素朴。 

    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贾谊散文在艺术上是有其独自的特色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源流,有其一定的继承关系的。贾谊散文,也同样是如此。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是继承了诸子散文宝库中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在风格上,诸子散文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孟子散文奔放、雄伟;庄子散文汪洋恣肆;荀子散文周密、透辟;韩非子散文峻峭、锐利。诸子散文的艺术风格,都对贾谊有很大的影响。贾谊博采众长,把诸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熔铸到自己的散文中,并且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贾谊散文自己的艺术风格。

        千百年来,人们对贾谊散文在艺术上的评价,一直是很高的。晋左思说:“著论准《过秦》”(《咏史》);唐皮日休说:“其心切,其愤深,其词隐而丽,其藻伤而雅”(《文薮·悼贾》);明黄宝在为《新书》作的《序》中说贾谊的散文“如江河荡潏,而莫测其涯也;如风霆变化,而莫见其迹也;如云霞卷舒,出没晻霭,千态万状,而莫可名言也”。贾谊的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上,朴实、浑厚而含悲壮之情,明朗、犀利而不乏富赡之气;在论说事理上,斩截峭拔,纵横捭阖,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有形象的感染力。它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贾谊的散文,不愧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颗明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