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孔子
  •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 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致全国人大、教育部建议书
  • 新論「孔子誅少正卯」——孔子辯誣之二
  • 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从教师节谈起
  • “父子相隐”与亲属作证问题
  • 湖北孔庙现状和儒学普及问题
  •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中的孔子
  • 以“德”化民——孔子“无为而治”思想刍析
  • “孔子热”面面观
  • 最新热门    
     
    孔子学说与“全球伦理”

    常智若我辈看来,十有八九宛若天书,反覆参详,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由得如堕五里雾中,楞头青青、望而生畏、汗颜锻羽、自惭形秽、难以为情。姑不论此中究竟有多少可以自圆其说的成份,事实上几同与广大人类绝缘,芸芸众生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知道其中说些什麽呢。如此何以破谜解惑,使人昭昭,教化人群,经世致用?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於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何必不食人间烟火,惹出性情中人马克思喊出“消灭哲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般气话?

    真理是朴素的。汉初儒学不是就称为“朴学”吗?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於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高尔基《文学书简》)

    托尔斯泰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们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艺术能在任何人身上发挥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而且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某种进步的阶段上。”(《艺术论》)

    我爱孔子,其中一条理由是:孔子学说天生与象牙塔无缘,除了古汉语以及阙疑错讹带来的阅读困难外,绝无所谓哲学殿堂动不动唬得平头老百姓敬而远之的阳春白雪奥秘玄论。

    我暗自担心那“说理简洁可爱”(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狄特罗称赞孔子的形容词)的老夫子本尊如果贸贸然而来,难免在当今世界一流博学鸿儒面前不知所云,瞠目呆口、大出洋相呢。

    天地间如果存在开导亿万常人善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理──一般通用的规律,敢信最可能朴素简单、明明白白,绝不至於佶屈聱牙、莫名其妙、难为众生,甚至以互相颠倒为能事。

    就可以实证的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范畴而言,前人点点滴滴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研究成果,代复一代,推陈出新,巧加利用,改进完善,步步走高,发扬光大,构成共同(共通)智慧财产。日积月累,星换斗易,人类拥有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原理、法则、定律、公式、设计、产品、软件、工程……建起了一座座物质文明“里程碑”,生活方式和创造能力因此不断更新升级,成为加速“与天地叁”的坚实进阶。

    作为对照,世人在领悟天人关系,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相处之道方面,即所谓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也者,无论东西南北中,学说、主义论著浩繁,汗牛充栋,不可胜计,往往理路晦涩,语言难解,令人望而却步;又互相诋触、互相抵销、互相否定、互相厮杀、互相颠倒,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难分难解,不一而足。争鸣无限好,只是对於许许多多人而言,那起码的共识基础似乎尚在九霄云外混沌之天;莫非“思念就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新约.罗马书》1:22 )

    苦於缺乏起码的共识基础,人类认识自己也难。历史,传承着前人之为人的全部荒唐和菁华,好比一部精彩纷呈的故事书,粗看明明白白,其实虚虚实实,扑朔迷离,参透难,总结经验更难。有人把历史比作可以任凭梳妆打扮的小姑娘。别说成千上万年之遥了,就是数百、数十年,甚至晚近眼皮底下人所熟知的天下大事,往往出现许多大相径庭的版本以及解读之道,足供考据学问家们争个一佛转世,二佛升天。

    黑格尔说过这样的气话:“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人类从来就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事实差不多就是这样。“人之所以为人”的相处之道也者,寻寻觅觅成千上万年,好像还是胶着在找不着生门的八卦迷魂阵,脱胎不出那缠绵不尽的你死我活、弱肉强食丛林法则(Law of the Jungle)。一部灵性人类文明史,何尝不是人类野蛮史。不论炎黄子孙,同源同种,或诸夏夷狄、非我族类之辨,无不反反复复,互相杀伐不止,凶残暴戾,无所不用其极,绝非狮虎熊豹一切非灵性毒蛇猛兽所能望其项背。十八世纪法兰西有心人伏尔泰研究了他以前九百年的欧洲史,发现“不断的战乱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把许多城市毁为废墟,代价如此可怕,报酬却微不足道。”“史书没有多少和平安定的年月,只见破坏和灾祸。”愤世嫉俗的德国人叔本华说,“历史所记录的全是战争和革命;和平的年月不过是零落短暂的停顿或间歇而已。”于是他认为,“人与人必然彼此斗争,因此永远会相互仇杀乃至残杀。”悲天悯人的俄罗斯作家契可夫看法大同小异:“在人的心目中,生存的主要意义是厮斗,历史是一系列战争。”

    只是另一位愤世嫉俗的大师马克思不像他们那样消极,他把人类尚未获得彻底解放的全部历史称为人类的“史前史”,以为这部“史前史”有朝一日结束後,将有真正的人类的历史开始。

    马克思以後一个半世纪,高科技讯息化,东西方接轨、全球一体化之际,精英辈出,知识大爆炸,可是最足以启迪人之何以为人的所谓“历史经验”也者,仍是天大一笔糊涂账。同为人类,何以先进落後恍如隔世,贫富悬殊上天下地,观念差别宛若鸿沟之分?为什麽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免要以道德沦丧为惨重代价?为什麽除了同老祖宗一般相互砍砍杀杀,大杀大砍,今古前仆后继恒河沙数“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至今犹少排难解纷之道?我们尚在“必然王国”的不知其所以然之境,涩於“天机解密”悟性阙如,但见返祖倾向逆潮汹涌,灵性人类世界依然孽海汹涌,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前程叵测。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超国界、跨文明,既非此亦非彼,互相跨越(Crossover)界限、种类、性质的的全球性的力量无所不在,到处行动。“地球村”里,目下市场经济和信息传播固然是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同时金融危机、网络骇客、环境污染、基因变异、资源滥用、毒品买卖、犯罪活动、恶疾传染、种族冲突、人口爆炸、恐怖袭击,热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威胁等等,都可能或已经成为蔓延全球的灾难性问题。唯其如此,形形色色信仰危机或“信仰真空”导致的价值观念空前大失落和大混乱,具有格外险恶的性质。如果人类不能在最起码的共同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上建立共识,全球化未必导向美轮美奂的世界大同,却可能成为无休无止致命麻烦的根由和穷途末日的深渊。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四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由来自世界上一百二十多个大小宗教的六千五百余名代表参加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探讨全球性的伦理与宗教的关系,并且发表了一份《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这是历来门户森严、各奔前程的宗教界因应信仰危机,决意走出传统神学和哲学界那种脱离现实的哲学思辨的漫天浓雾,回归大本大源,追求清新简明共识基础的破天荒历史性举措。

    伦理,指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关系准则,亦即道德要素。人类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变化的,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最核心最基本的道德要素总是普遍而“永恒”的。

    与会者以为人类虽然取得了伟大的现代化成就,但是需要加以反省。我们拥有了进步的科学和民主的制度,却没有足够的智慧,没有相称的伦理力量,缺乏必要的道德意识,来预防科学研究被误用,制衡有权势的个人或团体不当地攫取巨大的非法的利益……

    《宣言》签署者们承认:“不同的宗教和伦理传统对於何为有益,何为无益,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善,何为恶,常常提出彼此十分不同的根据。我们并不想掩盖或忽视各种不同宗教之间的严重分歧。然而,这些分歧不应当阻碍我们公开宣布这样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已经共同拥有并共同肯定的,而其中每一样东西,都以我们自己的宗教或伦理根据为基础。”

    所以,《宣言》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而只是指“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他们认为:“数千年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意味着“应该抛弃一切形式的自私自利,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还是以等级思想、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或性别歧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於以上那条伦理基本原则,可以具体表现为普遍见诸所有宗教和伦理传统中的四条道德禁令,即:“不要杀人、不要偷盗、不要撒谎、不要奸淫。”这四项宽泛而古老的人类行为禁令在宣言中被肯定化为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即:一、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不要杀人”;二、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不要偷盗”;三、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不要撒谎”;四、坚持一种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与夥伴关系的文化──“不要奸淫”。

    《宣言》以为:“除非转变个人的意识,否则世界不可能变得更好。”宣言签署者们“立誓为个人和集体意识中的这种转变而努力,为通过反思、冥想、祈祷或积极思考来唤醒我们的灵性力量而努力。”

    《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当代世界著名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hn)教授说明此举的背景和动机是:“世界正处於这麽一个时期,它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多地由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术、世界性经济、世界性文明所塑造,它也需要一种世界性伦理。这意味着,关於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改变的标准以及个人的态度,需要一种基本的共识。”并且,“若无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任何社会迟早都会受到混乱或专制的威胁。若无一种全球性的伦理,就不可能有更美好的全球性秩序。”主张全球伦理首先要在广度上确立;其次,才是向深度的发展。广度,并不满足於宗教界范围;深度,并不满足於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

    近年来孔汉思大力倡导的全球伦理一直紧紧环绕上述基本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由此引申而得的必然结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照孔汉思的话说,这两条原则,体现了“所有人类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的共性”,称为普世伦理中的道德金律。

    在孔汉思所著《世界伦理新探──为了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世界伦理》中,列举了世界历史上各主要宗教和文化传统中关於道德金律的种种表述: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

    ──犹太教:“你不愿施诸自己的,就不要施诸别人。”(《塔木德.安息日》)。

    ──基督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路加福音》)。

    ──伊斯兰教:“人若不为自己的兄弟渴望他为自己而渴望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信徒。”(《穆斯林圣训集》)。

    ──印度耆那教:“不执着於尘世事物而到处漫游,自己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万物。”(《苏特拉克里坦加》)。

    ──佛教:“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也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阿含经》第一部份:《相应部》)。

    ──印度教:“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欲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摩柯婆罗多》,印度史诗)

    综合上述种种关於道德金律的表述,大致可以归纳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表述方式。积极表述为:你若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待人。消极表述为:你若不愿意别人这样待你,你就不应当这样待人。两种表述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我对别人对我行为的所欲所求(不欲不求),应当成为我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道德规准。

    近年来,关于“全球伦理”的国际性研讨会议、巡回展览活动不断展开。例如:

    1995年,在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领导下,“全球政治管理委员会”发表了《全球是邻居》的报告。

    同年,有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领导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呼吁建立一种由共同的伦理价值和原则所组成的“全球伦理”。

    1996年,由30位前任政府首脑组成的“互动委员会”(Interaction Council)呼吁制定一套“全球伦理标准”,以应对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启动了探究“普遍伦理”的研究项目,于1997年建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并于同年3月和12月分别在法国巴黎和意大利那波里召开国际会议,探讨建立全球性的“普遍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97年9月在北京大觉寺举行“中国传统伦理与世界伦理”研讨会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全球伦理的讨论。

    1998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的北京地区专家会议。

    2001年10月10日至14日,世界伦理基金会与中国(包括香港)学术界、宗教界在北京达园就世界宗教议会1993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会者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如下重要议题:一、人道的两个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应受到人道的待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反对暴力与尊重生命;正义与团结;诚信与宽容;相互尊重与夥伴关系。

    2005年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与美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在北京共同举办“第三届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尼泊尔及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有关“全球伦理”问题。
    2006年4月10日,世界银行在牛津大学主办召开首届世界伦理论坛。世界银行指出,各国政府在改善管理的时候,伦理和品格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往往被遗漏的一环,这次会议邀请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士到会介绍他们的经验。
    …………
    中国学者和以孔汉思为代表的国际“全球伦理”鼓吹者,都注意和强调孔子学说早已包含了上述道德金律及其衍生原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全球化时代倡导“全球伦理”,无疑为灵性人类因应信仰危机的自重自救的迫切任务。宗教界积极带头,依据道德金律提出理性化原则框架,可以说是跨出了令人额手称庆、肃然起敬的一大步。

    现在我心怀悬疑,要郑重请教的是:道德金律和有关原则,千百年来早为人所熟知,几成人云亦云、有口无心的陈辞滥调,而且1948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已有相当详尽的归纳;时至今日,如果关於“全球伦理”的号召依然停留在老生常谈的几句道德教条(或重申“摩西十诫”)之上,指指点点要怎麽样,或不要怎麽样而已,试问这样的思路能产生多少解救信仰危机的实效呢?

    对既有德目重新整理阐释,固不失为善举,但今日世界翘首以待的“全球伦理”,其悟性深度、涵盖广度、逻辑力量、表述方式,应该远不止於此。

    在神性信仰黄金时代,人们笃信奇迹,顶礼膜拜盛行,宗教教义的道德金律内涵,倚靠强大神性权威产生效力,用不着探根求源,用不着讲解许多令人费解的大道理,这就是神性宗教较之理性学说容易在民智未开的古代世界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是信仰危机的结果,奇迹迷信的力量已不足以支持道德金律。为求重建信仰,关键在於找到足以支持道德金律的新的强大理性说服力依据,而非再度开列一张从道德金律为始的重要德目表,像千百年来中外道德家们那样喋喋不休反覆重申应该怎麽样做人,声称这就是全体人类应当遵循的“全球伦理”而已,这样的结果最可能就像什麽都没有发生一样。

    “全球伦理”作为新时代因应信仰危机,重建信仰的指导思想,不仅要重申道德金律和传统主要德目,更须从大本大源发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必遵天道精义--“肯定人欲,引上正道”的原由,懂得这个“正道”并非无缘无故的行善,并非“天堂-地狱”威慑利诱下才会得出的抉择;这个“正道”,恰恰就是每个人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当行之路、无与伦比的极高明利己之道,从而赋予普世“道德黄金律”意义完整的系统性内涵,不可抗拒的逻辑说服力量(不只是一堆片语式的利他性道德教条而已),以及付诸实施的真性的强大的驱动力,藉以支持和完善一切具有合理内核的思想信仰体系。

    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在各个宗教,以及宗教内部各派之间存在着纷繁杂的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有效推进伦理全球化;也根本不可能在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突破意识形态鸿沟,达致神人无猜,殊途同归的美妙境界。

    若非如此,好心人借“全球伦理”这个大题目,重温中华文化的荣光,还是像过去一样,搬弄一些仁义道德教条,吹捧儒家学说天下第一,是毫无功德可言的。尤有甚者,许多人至今还把宋明理学当做“孔子学说的成熟阶段”,连真假儒家都分不清,岂非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反而误人不浅呢。

    作者意图从分清真伪儒家为始,通过对孔子思想研究整理,用一种当代普通人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而非哲学殿堂佶屈聱牙的奥妙思辨,从根从头,重新诠释,厘清孔孟之道心路脉络,进而为构建“全球伦理”的历史性任务提供参考体系。

    本文提供的参考体系来自文尾注释所列十篇拙文(附网页键接)循序渐进推论的结果。

    究竟真版儒家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怎麽样的“参考体系”?

    沿着儒家心路风景线迤逦行来,不难顺理成章见证一套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三梯次(3 Tier)三位一体(Trinity)论。

    第一梯次:“人之所以为人”应循初始公理

    在《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一文中,藉探本溯源“思想实验”立诚导出的“灵性-两心-调谐”三位一体原理,堪为“为人之道”的根基;先圣孔子将其高度概括为一个饱藏天机,智能无量的大字──“仁”。要点如下: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在 “唯人,万物之灵”。唯人类特秉超越一切生物本能之上的灵性创造能力,其驱动力源自生物先天本能的利己私心。

    ――人类利己私心与生俱来,天然强劲,一旦与天赋灵性创造能力相结合,如果缺乏利他爱心(公心)的调控作用,很容易趋向自私极端,做出非灵性生物不可企及的损人利己恶行,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基督教关于人类特有的“原罪”的理性诠释?)

    ――人类源自生物本能的先天利他爱心(公心)相当微弱,主要功能在于维持物种繁衍所需的有限调谐作用,远不足以克服天生的自私犯罪倾向。所幸人类经由漫长的丛林生涯,天赋灵性终能诱导私心升华,后天感悟、积累、培植高阶利他爱心(公心),懂得“合作比不合作好”的大道理,藉以调控利己私心,防范、纠治自私倾向,诱导利己追求衍生足够利他效应,方能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造就利于天赋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大环境,导致发明创造纷至沓来,持续发展进步、自我完善不止,可“与天地叁”也。

    ――两心调谐,就是利己私心与利他爱心(公心)这双看不见的推手,协调得宜,达到符合当时当地历史背景条件的优化联合运行状态,从而驱使天赋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最大限度顺畅发挥。

    ――儒家的仁学,是阐释“灵性-两心-调谐”原理,贯彻两心调谐化的大学问。

    第二梯次:“人之所以为人”的共性指导原则

    由第一梯次初始公理“仁”引申而出“仁-中-礼”三位一体论,是以“仁”为指导思想,运用“孔门心法”即优化求解的科学方法论-“中庸之道”,制订符合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下的应循行为规范-“礼”,由此建立一整套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金声玉振、经世致用的普适性共性指导原则,藉以维系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贯彻人生“当行之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梯次:“人之所以为人”的伦理大全体系

    从第二梯次的“仁-中-礼”共性指导原则出发,“瞻前顾後”,上接“模糊化信天观”,善处“终极悬念”或“宗教情怀”;下切“分阶段社会发展目的论”,建立人类社会未来远大奋斗目标,构成真儒统合天人时空的全息型“三位一体”完整思想体系。

    ――孔子的“模糊信天观”,提供了一种神学、哲学和科学互相包容,共存共荣的神性人本主义立场,于是中外古今一切优秀思想哲学体系的真理内涵,科学技术开发成果,得以交融无碍,息息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利于调动世人自觉贯彻“当行之路”的使命感和积极性,导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效益最大化。

    ――孔子的“社会发展目的论”,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分阶段的大目标及其政策纲领:首先争取实现人际关系比较合理和人民生活相当富裕的小康(庶、富、教)社会,进而奔向“盛世大和平”,“大道之行也”的理想化大同社会。

    以上各个梯次内容详解,可见相应各文,此处不予赘述。

    这套真版孔门圣学逻辑严密,精华荟萃的伦理大全体系,相信堪以融合一切政治、宗教派别,有神论和无神论,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国家,以及任何、历史、地理背景的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同一切社区合乎“性与天道”的既有神性或非神性信仰体系相键接,导向一种从树木到森林,从听命到自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茅塞顿开、大澈大悟境界,为整个人类大家庭提供补强和重建伦理信仰的共识基础,“肯定人欲,引上正道”,契合全球化大趋势,协力营建美轮美奂人间天堂。“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舍此何求?

    贸然一听三梯次、三个三位一体,会不会觉得有点儿复杂?表面上看来,三梯次体系较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样一言以蔽之的道德金律似乎复杂得多,其实恰恰因为“三梯次”把道德金律从根本上说透了,说全了,说活了,一切就变得心底透亮,简单明白了。这里没有一丁点儿深奥费解的哲学玄论,甚至连一个稍稍令人困扰的哲学专门名词都用不着,全由大本大源意义上的基本公理常识直接循序演绎而来,具有严谨而流畅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下里巴人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大家一听就懂,一通到底。

    诚则通,通则信,信则灵。一个人弄通了,接受了这个三梯次“三位一体”论,等於加入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伦理”俱乐部,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共识基础和共同语言,有了维护“礼法”,循正道而行的自觉性。面对各种争执,无论老、大、难,缘何不能参照那部“人之所以为人”的伦理大全体系宝典,善用中庸之道,讨价还价,“和而不同”,寻找那客观上必定存在的优化解题方案?

    世纪之交,中华学术界提出了中国文化返老还童说,把希望寄托在儒家学说重放光芒,为中国和世界走出高科技时代的信仰危机作出贡献。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2000年9月讲话中以为,当今时代,儒家思想,无论对中国或是世界,都有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的一段话:“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年,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这些话把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相当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的聚会上,提到了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混乱,寄望于恢复孔子道德。(据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2000年9月讲话)

    2002年9月28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发表文告,祝贺孔子2553岁诞辰,颂扬儒家文化。文告赞扬纪念活动“保存孔子思想,发扬中国文化,分享孔子教诲,鼓励世人学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高尚人格、仁爱精神、远大目标、精湛思想”。认为“孔子的博大教诲,启迪了世界上的所有人。”

    文告呼应了中国和全球华人社会隆重的纪念活动,体现了一种普世性期望。解救全球信仰危机需要一种理性的系统性的两心调谐济世之道,一种立足人类共性的公理常识之上的“全球伦理”,作为多元文化共存、共通、共荣的基础。孔子学说去伪存真,重新解说,启迪世人,泽被红尘,此其时乎?

    基督教爱心救赎教义的“两心调谐”内涵,不妨比拟为真版儒家学说的神性修正版。反过来说,孔子的儒家济世之道则相当於基督教爱心救赎教义的理性先驱版。“第二次浪潮”(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来临之际,西方启蒙学者们有所发现这个秘密,一度成为西方人本、民本、入世和理性道德观念觉醒的先导。

    十八世纪欧洲杰出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霍尔巴哈等把中国孔子儒家传统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参考系、反对教会经院神学和思想垄断的思想武器。他们从儒家思想中的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因素,得到启发、借鉴、支持和鼓舞,看到了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使得这些先驱者欣喜若狂。其时中国文化不仅在学术思潮上“东学西渐”,而且在世俗领域扩大着影响。十八世纪的欧洲,茶叶,丝绸,古玩,园林等等和中国文化有关事物风靡流行起来,出现了一从学术思想到生活时尚“泛中国化”的趋势。

    欧洲社会在战胜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势力后,一种两心调谐化的文化意识和社会环境逐步形成,社会加速发展进步的强大势头正在显现,欧洲思想界终於取得了空前的自信,他们的心灵已经不再脆弱,需要的主要是自身的滋养和壮大;他们认识到“尊儒”(实为伪儒)的中国社会绝非人类世界的表率,但仍然弄不清真伪儒家双包案这回事。如果说孟德斯鸠还仅仅将中国文化中的专制主义作为批判对象的话,到了赫尔德和黑格尔,已经一步步地走上了全盘否定中国政治文化的道路。到韦伯的时代,即中国的落後性已经彻底暴露在西方列强之前时,“泛中国化”的乌托邦残迹就逐渐被韦伯的社会学批判一起掩埋了。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变革已经完成,并开始发动对中国和东方的侵略。自此中国从泱泱天朝大国沦为俎上鱼肉。伪儒断送了中国国运,虚伪的文明表象掩盖不住丑陋衰败的真相,也自毁了儒学声誉,特别是後来中国人自己大反孔子,真假是非搅成一锅黏粥,孔丘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使得孔子学说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一般,长期难得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和总结。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克里尔(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所著《孔子与中国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 1949年初版,1960年修订再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有中译本),相信孔子有真假之分。作者认为,汉武帝时开始了对孔子思想的重大篡改,宋明理学家阐述的孔子思想不会被孔子认可。他说首先作出上述判断的是明代在华传教的西方耶苏会教士,他们质疑当时流行的儒学,认为充满迷信思想和知性谬误,主张返回到真孔子那里。结果传教士们把他们发现的真孔子及其思想传播了到欧洲,使当时欧洲许多有识之士深受启发鼓舞;通过这种渠道,孔子思想对于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进而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他认为,如果现时的许多中国人不能适当地区分正统的国家儒学与被歪曲的早期儒家思想,那么,他们所有一切认识便都不是真实的了。

    中国孔子真版儒家学说原是历久弥新一流先进文化结晶,如果因应今日时势要求,去伪存真,新解新议,与时俱进,可以成为逻辑分明,系统严谨,通俗易懂,具有现代风貌的经世致用大众哲学,同一切内涵真理的进步思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植符合时代精神的“心态文化”,引导中国社会真性道德复苏,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政治文明,发挥至关紧要的推手作用,进而为整个人类大家庭构建“全球伦理”作出积极贡献。

    千载悠悠,中华“第一马鬣封”(指曲阜孔子巨墓)原是一座空陵,愚民政策的特种道具而已。在那埋葬的是真正的孔子精神。那场孔林浩劫,炸旧翻新(1966年11月),莫非恰恰象征着夫子学说终要重见天日?

    孔子“不可毁也”。後文革的中国和後冷战的世界都在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孔子。

    儒家学说有朝一日去伪存真,返老回童,经世致用,其效能所在,应是藉以提供一种阐发两心调谐原理的基本架构,相当於所谓共同价值观、“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参考体系,希望有助于今人展开符合社会实际的理性思考,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循正道最大限度发挥天赋灵性的创造功能;而非食古不化,拘泥经句,机械重复,穿凿附会,纠缠枝节之辨;更不容再现凌驾一切之上的统一、终极型意识形态教条主义。

    古典真版儒家学说固以两心调谐原理立论,但因历史条件决定的认识局限性,存在许多模糊、矛盾、失当,不合今日时宜的东西。暴秦焚书坑儒几乎毁尽儒家经书,後世所传,不乏讹传或伪作,特别是後儒注释太多曲解误释,绝不可以照单全收。即便一字不错,出自孔子原话,也不应一律当作真理,用不着为那些过时、迂腐或谬误的糟粕高抬贵手。孟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说”不是都有片面性吗?“为尊者讳”同民主进步太也格格不入;经书中关於古代礼仪远离现实、不胜繁琐的大量记述,包括“三年无改父之道”之类,恐怕只有民俗学或考古学的用途了。

    邓小平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发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对於上千年的儒家学说无疑当然也是如此。只有立足两心调谐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所贵者权,与时俱进,才能心明眼亮,有效把握和实际运用“肯定人欲,引上正道”的精义宗旨。

    然而,我们恐怕不能要求出口转内销。真版儒家学说重新解说,发扬光大、经世致用,走向全球,奉献世界之想,倘非夫子故乡神州中华首先大见成效,一切从何谈起?

    儒家一定要先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见得真儒天道济世本色,方堪取信世界,走向世界。

    较之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中国虽有强势政治体制维社会秩序,但“真空型” 信仰危机性质尤其险恶。其实世界上最为迫切需要弘扬真版儒家学说的本来就是中国自己。带好这个头,有了先进“心态文化”基础,有了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一双看不见的推手,开展新时代文明建设,改革政治,提升科技,发展经济,好上加好,更可能为整个人类大家庭走出信仰危机,由全球化而臻大同,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引导作用。

    至於从何做起,当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为始,方可理清脉络,悟通思想体系。两千年来,伪儒的破坏作用,首先在於压抑、扭曲,以至否定人性进取动力即私心,取消自我意识,抹杀个人本位,使得中国人生存在世的全部伦理意义,只是为了服从虚伪的大公,即君主统治和各级尊长的意志驱使而已。因此,重整两心调谐信仰体系何不以“为私正名”作为启蒙突破口。“为私正名”其实就是“为公正名”,唯其如此,方得回归人本主义,大私支持大公,根本摆脱虚情假意千年魔障,实现真性道德复苏,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道正、政正,前程无量也。

    要谈观念的转变,汉语中连个私和自私(人欲和贪欲)的概念都分不清,动不动把私和自私等同起来了;因此一讲两心调谐,很容易乱成一锅黏粥,什麽也说不明白了,莫非“五千年文明”一大盲点?私(Private Desires)和自私(Selfishness)绝不应该看做同义词,甚至算不得近义词,这在英文中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中国今日启蒙突破,区分私和自私这两个基本概念,莫非千头万绪第一端?(参见拙文《中国民主启蒙突破口──为私正名》;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3-4-26-13707.htm)

    青年毛泽东尝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执此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举不能逃,而何谬巧哉?”(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有了溯自大本大源的三梯次体系,神而无奇,毋庸谬巧,明辨真伪,探本溯源,理清脉络,融会贯通,领悟体系,天机解密,此其时乎?

    欲问今日域中真版儒家学说重现异彩的可行性如何?周敬王时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今日域中,已见上层到民间关切先进文化建设,一齐声声催的逼人形势,讯息时代的教育和技术条件,全球化视野以及有利的国际大环境,无不兴波助澜。如果再见石门守门人,孔子当知会躬逢其盛,“知其大可而为之”也。

    别以为理可以自行。“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就算理顺了,讲通了,堪当现代信仰重建工程的基础,远非万事大吉;如果没有足够私心积极性,可行性仍在不明之天。千万不可忘记两心调谐原理的一个根本概念,即私心在人性两心中的第一性地位,或者说,“肯定人欲”是“引上正道”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什麽令人“心醉神迷”的道理都将成为彻头彻尾的“假大空”。

    基督教的“天国说”,作出了“末日审判”的神性承诺:每个人的全部记录──所有的好事和坏事都将呈堂,由上帝公正裁定每个人的报应,那时“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为信徒自觉救赎提供了强大的持续的私心驱动力。

    如果人们已经不把天堂地狱认真当回事,那麽理性信仰能为信众提供什麽“好有好报”的保证呢?

    从历史的社会的整体的长远的意义而言,道德金律一旦经世致用,广大社会成员终将普受其益,但现实生活中,当事人不仅不一定有好报,甚至反而“流血又流泪”,损失惨重,比比皆是,使许多人视为畏途。

    二千五百年前,儒家无法落实“赏罚分明”的良策,调动不起“天下归仁”的积极性;後世中国由“崇公抑私”而“破私立公”,实则南辕北辙,只落得私心匿迹,公心荡然,自私犯罪挟伪公虚火流毒四方。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立足符合两心调谐原理的理性化“全球伦理”,开展现代先进文化建设,鼓励向善私心积极性,既不能指望遥不可及的因果报应神性奇迹,也不应停留理性道德说教上。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惩治犯罪,体现“恶有恶报”,还应该从正面全力兑现实质性的“好有好报”,为调动实现两心调谐化的强大私心驱动力,采取理性手段,大力营建贯彻善恶“赏罚分明”的重要配套工程。“为私正名”,“为公正名”,岂能有名无实?“以德治国”,两心调谐,无戏言也。

    “好有好报”,作为先进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关紧要的配套工程,是在不断改进、完善市场经济报酬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化再分配的一项庞大、复杂、细致的开拓性系统工程;其成败得失干系人类社会命运前途,应为全社会每个人,一切组织机构,特别是拥有政治影响力和巨大财力的实体重视、支持和参与,其中政府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导责任。

    除了通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自动”为产生有形效益的贡献提供适当回报,国家和社会还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报偿机制,包括建立非常难为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法律、政策、制度和办法,尽其所能确保各种各样“好人好事”,特别是道德表率、见义勇为、一时难见实效的有益探索研究活动等等不能或不易用市场价值核算的“好人好事”,得到适当的精神鼓励和实质性报答;不能让人们做了好事反而吃亏,更要让“好人”名利双收,率先进入“人间天堂”。

    “肯定人欲,引上正道”原为真儒本旨;但世人饱受伪儒影响,多以为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为善不望报。其实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明明白白宣讲过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必须坚持和弘扬“好有好报”的道理。

    鲁国的穷困老百姓,有的被卖到别国作奴婢。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政府授予奖金。孔子高足子贡(端木赐)赎了人,却不愿接受政府的奖金。夫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後,不复赎人於诸侯矣。”(《孔子家语. 致思》)孔子严厉责备子贡,指出圣人做事,不可自以为是,应该起到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作用。子贡是富人,显示高风格,不受奖金,但反会造成坏影响。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大家以赎人受奖为贪心可耻,今後还有谁愿意赎人?换言之,子贡赎了人,应该欢欢喜喜、正大光明地接受政府的奖励,做出榜样鼓励社会大众尽力把本国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

    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看到有人掉到水里,去救了起来。此人送头牛以表谢意,子路接受了。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自今鲁国多拯人於溺矣。”

    只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组织基础和物质条件尚无可能建立足以焕发民众强大私心原动力的确凿有效的鼓励好人好事机制;夫子倡导在先,成事当在今朝也。

    今日世界,发达国家已有充足财力支持这样的系统工程。就中国情况而言,不仅大不同於周敬王时节,也非改革开放前可比,财富快速增长和巨量积聚,已提供了为贯彻“全球伦理”所需的“实力地位”。一切全看国家、社会和广大成员的意向和决心了。

    对照当年夫子学说行不得也的困境,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人类世界毕竟有了可观的进步。

    由于举世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即便迄今还维持绝对权力统治体制的一些政权,迫於内外强大压力,为了获得必不可少的执政合法性,也为了寻求既得利益集团安全幸存的机会,存在相当力度的利己私心动力,在不同程度上认同政治民主化改革,至少具有某种宣传、试行温和渐进型仁政德治的积极性,为两心调谐化“心态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上古时期,为了传播理性学说,采行草根群众路线谈何容易,结果只有神性宗教救赎济世之道行得通了。当今高科技讯息化时代,教育普及,资讯畅通,媒体发达,民间渠道便捷多样,理性济世学说大众化,家喻户晓,老妪皆知,已非奢想。

    由是观之,真儒故土中华以至全球范围,上层路线和草根群众路线的可行性都已客观存在,政府主导作用和知识精英、广大民众的自觉努力相结合,推介全息型三位一体论,谋建两心调谐化“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现实性已经在地平线上显现。

    中共党章写进了“三个代表”理论,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加强中共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今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3月又在全国人大和政协年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国际关系方面,胡锦涛去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一切都要求一种具有两心调谐内涵的先进“心态文化”为社会性意识形态基础,而绝非“信仰危机”或“信仰真空”现状堪以因应。

    在中国,“信仰真空”造成的社会乱像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迫切性,使得朝野一致体认先进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寄望孔子思想,呼唤“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新猷重开,利在故国,功在世界,莫非势在必然,人心所向?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附注:

    参考资料:

    一.真假女儿经--为孔子正名

    http://www.xslx.com/htm/sxgc/ddsc/2006-02-10-19693.htm

    二.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http://www.xslx.com/htm/zlsh/zzpj/2006-03-06-19791.htm

    三.孔子-爱因斯坦的“终极”交集

    http://www.xslx.com/htm/sxgc/ddsc/2006-02-16-19716.htm

    四.“仁”的重新解说

    http://www.xslx.com/htm/zlsh/zzpj/2006-04-12-19911.htm

    五.中庸之道,其至矣乎--“孔门传授心法”重新解说

    http://www.xslx.com/htm/zlsh/zzpj/2006-04-13-19913.htm

    六.“礼”的重新解说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5-02-19975.htm

    七.孔子的社会发展目的论

    http://www.xslx.com/htm/zlsh/zzpj/2006-05-19-20035.htm

    八.真儒蒙尘-华夏沉沦 -----神州悲怆命运交响曲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5-26-20065.htm

    九.儒学济世可行性分析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6-05-20088.htm

    十.重新解说西方文明史――孔子神性版比较实验论(上、中、下)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6-30-20155.htm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6-30-20156.htm
    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6-06-30-20157.htm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4718&typeid=106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4717&typeid=106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4716&typeid=106


    参考书:

    《孔子密码-儒家学说的现代诠释》  庞忠甲著,中华书局(香港)2005年12月出版。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