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道—带动万物的巨轮
  • 道家真正筑基法
  • 道门语要
  • 道教生态和谐美及现实意义
  • 老子天下第一
  • 浅谈素食与道教的关系
  • 廿一世纪中国道教之前瞻
  • 道家文化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 道与艺术创新
  • 老子新说
  • 最新热门    
     
    品味道家思想

    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予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的“教义”。

        从道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道德经》是道教信行的圣典

        道教的教理教义,如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道德经》。张道陵建立道教团体时,即以《道德经》为圣典,并作《老子想尔注》,阐说道要教旨和修行准则,初步建立起道教教义思想体系。道教尊奉的《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承扬《道德经》的思想,对道教修身体道、精神逍遥、坐忘养生、神仙变化等思想以丰富和阐扬,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学说在后世高道的继承阐扬下,过渡到道教的教义学说。总之,道教的教义思想无不根本于《道德经》,因而道教尊《道德经》为圣典。

    (四)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

       《道德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生化天地万物,是通过无形的元始祖气,并由元始祖气分化为阴阳二气来成就万物的。万物则依各自所禀赋的气质而各成形状,自然生长。在人类生命出现后,道又聚气而成神尊,教育人们明白“道”的宗义,珍重生命,树立符合“道”之体性的人生观。

        道,先天地而存在,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源。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而且有着最值得人们崇敬和体悟的高尚品德。道,化生万物,但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始终保持以清静为本,柔弱为用;并像水一样处下以利万物,且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虚怀若谷;以其高尚德行成就和养育万物,使自己永恒常存,不生不灭。所以,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已度人。

    (五)对“道”的信仰要明体以达用

         道的理义,精要而通达。但其根本宗义,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张明为人类文明之架构。其思想文化体系,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学说。在这里,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人伦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道的理体。 是由天及人, 即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使经教义规和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想,达到明体以达用的目的。体与用的关系,即“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生化万物,永恒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可道”则为历代师真的言传身教的事迹、教戒规仪、经教义说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学说,但都是不违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绎的。务道修真之士,要通过对“常道”的体悟,明白“道”的真谛,并使之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积累真功,得道成真。

    (六)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真,真思志道。

    二.教义释说

    (一)尊道贵德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尊道贵德的教义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论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者可得道。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的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

    (二)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用,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 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已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三)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概括来说,“道”气衍生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生慧,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五)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己。其义理简易而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之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近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一切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自然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善的。

    (六)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道德经》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

        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了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现出的则是刚强的僵硬。所以《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垂教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道教在继承和阐扬这一教义中,要求人们重视柔弱的修炼,始终持行“专气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应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静,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而道教“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七)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

        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要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慢慢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八)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

        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修道,以解“承负”之厄。学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利世利人。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要么赤旱千里,要么洪水汪洋,祸及人类生存及后代子孙,这就是“承负”的注解之一。 

        以上所述,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认识和了解道教。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