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女性美》
  • 《百家讲坛》-老子谈成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谈心理健康
  • 《百家讲坛》-老子谈饮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其人
  •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老子》
  • 陈抟与二进位数学
  • 老子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启迪、影响综述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家庭和谐》
  • 最新热门    
     
    老子大道哲学五论

    象,能以其更高的合理性经受后现代性的冲击和考验。上帝死了,道还在!" 实际上,上帝没有死,道是更深刻的在,道孕生着上帝。道帝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一、老子大道哲学本体论

           哲学本体论回答宇宙万有的本原问题。"所谓''本原''意指一切存在物最初都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哲学首先是本体论,然后才生发其它各论。"本体论着重研究宇宙的根源,宇宙论接着研究宇宙的演化。因此,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与其相应的宇宙论。"
    老子认为,在宇宙天地万物之前,"道"就自然存在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道德经》25章,以下只注明章次。本文使用的《道德经》版本为黄友敬先生著的《老子传真》,1998年1月第一版,海峡文艺出版社),这个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这个"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5章),"道"是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
           那么,究竟"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21章)你说它"无状"吗?不对,它却是"无状之状"(14章),它有难以言状的形状。你说它"无物"吗?不对,它却是"无物之象"(14章),它有难以触摸的物象。"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4章)本体的道,它虽然"夷"到看不见其颜色,"希"到听不见其声音,"微"到摸不到其形象,但它却是有色有声有象的。这三种,不可能追问它的究竟,因而浑然成为一体,而不可分离。这个先天地生、有物混成的道,却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的。其中有图象,有物质--混成之物,有含有生育万物的"精气"(生殖之精),而且其精是十分真实的,还有信息、周期的。道的本体,"一者,其上不缴,其下不昧。"(14章)这个一体啊!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它的下面不显得暗昧。它是不明不暗,明暗不二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迎着它不见它的首,随着它不见它的后,它
           本体的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老子说:渊深啊!好似万物的祖宗;隐约啊!好似实际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女,好象在天帝之先,便有了它。老子敢于打破上古流传、春秋时期仍然盛行的"神造说"。对于天帝创生宇宙,创造万物理论,敢于拨乱反正,喊出了千古绝响:"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老子"道"之本体论的伟大意义。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从古以来''天''为最大最高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⑤  二、老子大道哲学认识论
    老子大道哲学认识论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道法自然"--道的自然不被生性。它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有子子孙孙,生宇宙万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道的本性是自然的。老子认为能产生天地宇宙万物的有物混成之道,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最本质的本性。什么叫自然?自然,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最根本的总的规律、总的特性。自然,就是它自       (二)、异常圆融、深刻无比的大道相对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34章)"道"可名为大,可名为小,是大小不二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道"可以是首,可以是后,是首后不二的。道内在一切,又外在一切,超越一切。"道"可以是内在一切,可以是外在一切,可以是超越一切,"内在"与"外在"、"超越"是不二的。道与宇宙万物有着根本意义上的齐一性。宇宙万物与"道"有着根本的同体、同构、同律、同归、同一(拙文《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指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五同性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讲,道即是物,物即是道,道物是不二的,是一体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讨论了空间、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并揭示了这三者的相对性真理,这主要是从物理学意义上讲的。老子大道的大小不二性、前后不二性、内外不二性,是从哲学意义上把握宇宙万物和人生的。对于人类有限的生命,老子认为可以通过修真修道的途径,达到对于大道真理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功效,实现有限的人生把握无限,短暂的人生把握长久,瞬间的人生把握永恒的理想境界。此时,"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67章),天下的人都说我伟大,伟大而不可比拟(此"我",一系老子的自称,二系指道,三系指道莅天下的圣人。三者浑然一体,原不可分)。老子的大道相对论其境界要高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狭义相对论,是异常圆融和深刻无比的,可以包容、统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而开辟大道科学研究的全新境界,促进现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而且"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4章)。"道"是看它不可见的,听它听不到的,摸它摸不着的,这三种,老子说不可能追问究竟,因此浑然成为一体。这是从我们普通人(老子称之为"俗人"、"众人"、"百姓")感官意义上说的。但是,闻道而勤行的修真上士进入修道有成的"渊湛态"(4章:"渊兮"、"湛兮")、"惚恍态"(21章:"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冥态"(21章:"窈兮冥兮")、"寂寥态"(25章:"寂兮寥兮")、"泛兮态"(34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时,是可以体验体证、认识把握大道的,又是可视可听可抟的。其奥妙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后的"吾以观其复"、"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皦"的观复、观妙、观皦的功夫。

           (四)、"象帝之先"(4章)。老子认为在天帝、上帝之前之先,道就客观、自然的存在了,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伟大成果,是千古绝唱,千古绝响,独此一唱,独此一响。春秋时代信仰上帝、鬼神,迷信盛行,老子敢于打破上古流传、根深柢固的神造说,打破天帝创生万物的理论,以逆流抟击、倒挽狂澜的革命精神,予以拨乱反正。二千五百年后的炎黄子孙,我们深受其惠而不知,尤有甚者,或数典忘祖,言必"欧洲文明";或标新立异,什么新发明、新创造;或全盘西化,加诸种种莫须有之指责于老子,至使千年蒙尘,面目全非,思之,能不愧然于心?
    (五)、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宇宙生化三公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天下万物生与有,有生于无"(40章);
    "有无之相生"(2章)。

           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满最科学的公式予以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此处的"一",是"道"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之中,自无序化的浑沌状态,运转到了某个"度"(适度),便"生一",便"无极而太极"了。无极,无之极,便化生太极,不极,不能生一。极者,极端,即达到了这个"度"。"一"为有序化之始,老子称之曰"朴",即太极,含阴含阳而未分。进而"一生二",阴阳两气在有序化的运动中化生了,两仪立焉,阴阳判矣。进而"二生三",阴阳两气相负相抱,互相渗透,互相冲融,而产生了和气--三。进而"三生万物",于是和气致祥,和气生物,和气生人,万物得之以化生。这是从道生万物的顺过程来说的:道→一→二→三→万物,还可以表达为:无→有→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逆过程来说是:万物→有→无。无者,道之本体处于初始状态;有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始制有名",(32章)一、二、三叫做有,是未有形状之有;万物者,"三生万物",是阴阳即"二"冲气以为和的产物,是有形状之有。
    "有无之相生",道含有无,无与有俱是道,道是无有相生的自然过程。因此,对此两者要平等看待,无中生有,有亦生无,万有必返于无,万物必复归于无物。有无相根相生相反相成,无能生有,有能生无,生生不息,如环无端。
           (六)、道的可认识性--可知论者。"道可道,非恒道"(1章),老子认为道是可以言说认识的,但是被人所认识的并且通过语言加以表达的道,有所偏离宇宙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道。这里须指出的是,老子是可知论者,不是不可知论者。有人认为用语言加以表达的都不是道,请问,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干什么!而且老子在这里明白的揭示了主观辨证法和客观辨证法的关系,揭示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
           (七)、道的永恒不死性。"谷神不死,是谓玄牝"(6章),山谷般虚无的生养之神永生不死,这是叫做玄奥的母亲。"谷神"这里指的是"道","不死"指的是"道"的不死性。因此,"道"是自然不被生的(道法自然),"道"又是不死不亡的(谷神不死)。所以,"道"是不生不灭、永恒不死,恒古以固存的。

           (八)、道的始母性。"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天下万物有它们的原始,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亲。道的始母性,老子认为现实的天下、现实的宇宙,是有一个开端、开始的,是有时间概念的。

           三、老子大道哲学方法论

           (一)、老子大道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把握上古流传下来的道,用以统御现今的万有。"于此,老子突出地强调了大道科学的历史传统性(历史继承性)和群众实践性。前者的体现是它的科学性,一切的科学理论,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历史洗练而升华的;后者的体现是它的革命性,一切大道理论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为人类共同理想的结晶。"
           2、"反者,道之动"(40章),反向啊!是道的运动。"反":一是通"返",返回、返还、复归之意。万物的运动,莫不向着它的反面转化、发展,"物极必反",结果是如环无端,始终相连;二是相反之意,万物负阴而抱阳,莫不内含着看似相异相反的对立面,实质是相负相抱,各向对立的一面渗透,冲气为和,结果是相根相生,和谐统一。反有两个含义:一指对立的关系说,二指从对立复归于统一的关系说。
           3、"弱者,道之用"(40章),柔弱啊,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78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7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由此可见,此"弱"不可误解为软弱之弱,而是充满着无限生命力和战斗力的能够胜刚强的柔弱,具有不可被战胜性。
           4、树立大道理想。"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62章)用很漂亮的车请你去当皇帝,干不干?老子说,"不若坐进此道",不如坐着来修炼我的大道。立足现实,超越世俗,役于物而不为物所役,摆脱功名利禄之世俗金钩归道海,心中别有一个大道的宇宙在,用全部的生命与心灵去探索。"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就是梅花的品格,大道的品格。
           5、"执大象,天下往"(35章),执守着无形的大象,行往于天下。胸怀并且实践着大道的理想创天下。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28章)。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知其阳,守其阴,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辅其自然,君子思患而预防之。
           7、守中。"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5章)。中者,中央、正道、和谐的理想状态、心身、中和之气、恬淡,等等。老子之"中",非俗人的滑头主义,所谓不前不后走中间,甘居中游最逍遥云云。
           8、"涤除玄鉴,能无疵乎"(10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所谓的心灵深处闹革命,是也。这就是大道哲学的革命性品格。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章),从事学习,天天有所增益,从事修道,天天有所减损,减损了,又再减损,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为学、为道,老子是以日为单位计算的,说明了老子的积极进取精神。"无为"绝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最为积极的为。因此,老子说:"为无为"(63章)。
           10、"以百姓之心为心"(49章),以百姓的心意为心意,这是圣人慈心救世,胸怀天下,心中只有人民大众的幸福,而不存在一丝一毫自己的私心和成见,天下为公。
    老子的方法很多,诸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2章)、虚心实腹弱智强骨(3章)、不盈敝旧新成(15章)、食母得母守母(20章、52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45章)、闻道勤行(41章)、"至誉无誉"(39章)、"大器免成"(41章)、居厚居实不居薄不居华(38章)、终不为大而成其大(63章)、贵师爱资(27章)、为重为静(26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2章)、"唯道是从"(20章)、致守虚极静笃(16章)、五修论(54章)、两不相伤德交归(60章)、"报怨以德"(63章)、"道法自然"(25章)、"辅万物之自然"(64章)、不争之德(64章)、配天(68章)、病病不病(71章)、观妙观皦观复--妙皦复齐观(1章)等等。所谓的法无定法,道生万法,要善于从根本上把握老子的大道哲学方法论。
           (二)、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外求法
    开展对自然科学如宇宙学、天体科学、物理学等等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公式计算、模型设计、逻辑推论、实验室的可重复性实证等借助外在的仪器之手段方法去实现,从而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与把握,根据其特征可以称之为外求法。当然,亦伴随着不断的反省、总结,提高心性道德修养,加强内心世界的改造,坚持真理,反对错误,把握科学精神等等。
           (三)、老子大道科学研究的内求法
    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老子主要是通过"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坐进此道"的功夫,在惚恍、窈冥、渊湛状态中,通过"观"而"明白四达",达到对大道科学真理的认识与把握。以体证、体验、体悟为主要特征,即把身体当成实验室,以身证道。称之为内求法。当然,在修之于身的基础上,修之于家、乡、邦、天下,通过其大道思维逻辑,建立其大道科学思想体系。
           (四)、内求法与外求法的两条不同路径
    对于大道的真实认识、把握,唯有老子的道路方可实现,舍此别无悟入处、求到处。现当代科学依靠外求法固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向内求法过渡,实现质的转化升华,这是一种必然。一味的强调外求,甚至反对否定老子的方法,这是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的局限性。因为,他们不明白"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道理。
           四、老子大道哲学工具论
           (一)、老子大道哲学、大道科学是修练修真、体验体证的大道哲学、大道科学。修行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点。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5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自有其系统而完备的实现对大道哲学、大道科学的整体性之认识与把握的工具论。
           (二)、靠什么工具实现对大道的认识与把握?靠人之身体--心灵于其中的人的身体(《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冠)。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10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河上公说:"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心虚道来居,故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3章),清虚他们的心,充实他们的腹。心灵的革命是一个没有终点站的历史过程,因此,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章),减损了,又再减损,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这样,"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皦"(1章),常常没有欲念,来观察道的奥妙,常常有欲念,来观察道的轨迹,从而实现妙皦齐观的境界。这样,"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明照四方,无所不知,能够不用心智吗?体验体会体察体证--以身验道、以身证道。诸子百家都讲体,身体力行,身为载道之器,文为载道之信。身体--大道科学实验室。无论多么高明的科学技术,都是人体功能的外在化,并且都无法超过人体潜在的功能。
           (三)、释迦牟尼的修证道路。《佛传》中有释迦牟尼菩提树下七天七夜中的"睹明星而悟道"的说法,这是以身证道、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状态,一种表达。
           (四)、关于虫洞、时空结构(介绍中央电视台第十套《探索·发现》第五类接触与终极幻想)、心灵心灵有心才灵--大道之心才有求必应、有罪以免。
           (五)、当然,老子没有反对而且恰恰相反--高度重视对当时先进的器利之原理的揭示,从中得出真理性的认识,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11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73章)等等。
           五、老子大道哲学本质论
           《老子》第51章说:"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化生了它,而德蓄养它;物形成了它,而势成就它;所以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的尊崇啊!德的珍贵啊!没有谁给它封爵,而永远自然啊!
    老子认为道化生万物,万物依靠德来蓄养。"道"与"德"是体用问题,在哲学上这是一个很高深的命题。对德而言,道是体;对道而言,德是用。但是道、德又是体用不二的,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何为道?这个问题我们在讨论老子道之本体论时,已经作过充分的讨论,在这里不作详细展开。简单的说,老子之道,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内在生命力,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它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等。何为德?道生万物为道之德--道德,万物恃道以生而不辞为万物之德--万物之道德。老子之道德有别于现代伦理意义上的道德,但是又涵盖了现代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其含义远远要比单纯的伦理之道德丰富精彩、深刻无比(这一点十分重要,不可不明白)。
           老子认为道的尊重崇高,德的珍贵重要,是没有谁给它主观任命封爵的,而是客观永恒自然的。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这就是老子的尊道贵德律。此是宇宙法则,就是道德法则,亦是自然法则,宇宙万物概莫能外。是否尊道贵德,老子提出了两种境界:一种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79章),一种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如果从因果律视角考虑,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3章)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唯道是从"(20章),唯德是修,通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1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41章)的功夫,走向"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55章)的复归于大道婴儿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道德,离开了道德就是异化,就是灾难,就是痛苦,就是灭亡。我们说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可能为可能,化臭腐为神奇;我们说老子的大道哲学就是全面法、转化法,靠的就是道德二字。上德玄德大德孔德--老子之道德可以通天,可以扭转命运,可以治好癌症和爱滋病。"求以得,有罪以免欤"(59章),老子说,求能够得,有罪可以免,就是要积累无上的道德,涵养道德境界,才有求必应,有罪可免,从而成为天下最最珍贵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下,自愿的组织起来开展老子大道科学、大道哲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固然阳春白雪和者寡,但是"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欲传大道真,舍我还能谁。我们要发扬"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的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来,开辟出一条宽阔无比的道德之路,到达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光辉彼岸。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