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女性美》
  • 《百家讲坛》-老子谈成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谈心理健康
  • 《百家讲坛》-老子谈饮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其人
  • 老子大道哲学五论
  • 陈抟与二进位数学
  • 老子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启迪、影响综述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家庭和谐》
  • 最新热门    
     
    谈老子的和谐思想

    、博爱。""博爱是一种群众的和谐幸福。"老子主张:让大道科学,行之于天下,使天下安定、太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安平泰是人们理想的真善美的境界,"道莅天下"(60章)让人们过着共同富裕、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美好和谐的生活。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
          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整的表述。老子的"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4章)"先天地生,"(25章),"道"是万物生成的动力,"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是化生在天地万物之中,为万物所共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句是老子辩证法规律准确的总概述,道生万物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存有阴和阳,阴阳两气互相冲突,互相激荡,对立统一,其落角点是和,阴阳和谐是万物生成的条件,天地万物是在和谐的境界中生成。万物阴阳成和谐,和谐之中生万物,和气致祥,和气生物,和谐是万物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状态条件,是万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和谐中生成,和谐中发展,和谐中变化。阴阳相抱、相冲,成于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老子又在32章中说:"天地相合,以输甘露。"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所以天输甘露。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也,天输甘露,泽及万物,万物在和谐境界中生成、发展,再创未来。
          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上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是万物造成之枢纽,品德之根底,道施于万物是化生、畜养、生长、发育、凝结、成熟、抚养、覆荫八个方面,始万物而生,终万物而成,这是阐述道在万物生长的全过程的作用。生长万物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自居主宰,绝不贪天功为一己之功,绝不占世俗之利为一己之利,不容贬低,不容玷污,这种德是大道独有的广大深远之德,是谓玄德。高尚的品德为人生之宝。
          老子在《道德经》第55章上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常是大道根本规律,物以和为常,知和曰常。是永恒性的,阴阳和谐,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才能曰常,才能曰明,才能自胜者强。心正气顺,心平气柔,心慈气和。老子不愿意看到极端的局面,总要和谐平衡,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77章)老子反对极端,说:"去甚、去奢、去泰。"(29章)极端必然会走向反面,只有平衡、和谐、稳定,才是处于最佳状态。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老子对世人指点迷津,要求人们不要贪得无厌,侵害国家和个人的利益,这样的人,私妄作崇,是不会长久的,要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序的隐患。
          老子在《道德经》第10章上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指人的形体和精神,抱一,即合一,这是说,一个人要健全自己的思想,必须是形体表现和精神思想合一,要明礼诚信,处于和谐的境界,不能说的一套,干的一套,口是心非,两者偏离,这样就不是一个理想高尚的品格。又在第56章上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说:"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理想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而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老子在这一章上又说:"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就是说,人要同心同德,心相印,意相随,信相交,息相通,讲真话,办实事,讲诚信,要文明,"故为天下贵",才能达到"玄同"的境界,即和谐的境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上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第23章上说:"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自然,是宇宙万事万物最根本的特性。"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希言自然"乃是大道的至言;"道法自然"在老子言里是很精深的理论,只有人、地、天、道,互不相违、互不冲突,处于相互之间,和谐状态,各守其分,各得其所,人与人、人与天地共守"道法自然"的原则,一切都顺自然规律而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64章)以人"配天",(68章)大顺自然,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若有人违反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则"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和谐社会是老子提出政治理想要达的目的,他极力反对战争,直曰:"夫兵者,不祥之器也。"(31章)又说:"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家和、国宁,才能出现和谐社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升平祥和,社会稳定。治国治民,唯一目的就是国家昌荣兴旺,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莅天下。"(60章)"以正治邦。"(57章)"爱民治邦。"(10章)在第49章上说:"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这是老子政治理想,执政的领导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热爱百姓,为民服务。但是,百姓之心,有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之分,各有所思,反映不一,为道者,都一样对待他们,而无弃人,一切言行以百姓的利益与幸福为准绳,顺遂其性,而求醒悟,广泛听取百姓意愿,使百姓乐于接受,而和谐协作。歙歙,和合貌,领导与百姓和合,和谐社会,人人向善、守信,天下可致安定太平。在第66章上又说:"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也。"这也是老子的政治理想,言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而是以慈心爱之、信心感之,谦下待之,居上而人民不感到有重压,居前而人民不感到有伤害,天下百姓皆拥护而乐推,从不厌弃,和谐相处,正如老子说的"鱼不可脱于渊。"(36章)"高必以下为基"(39章)。在第57章上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提出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四项主张,要求"道莅天下"克制私欲,消除剥削不要奴役人民,满足人民要求,和睦相处,发展生产,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让百姓过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80章)的和谐生活。老子在第58章上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很不愿意看到领导者和百姓对立,不能和谐,闷闷淳淳,察察缺缺,百姓生活难以保障,天下不安定。
          "道可道,非恒道也。"(1章)"道"是老子哲学的概念,《道德经》一书讲到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讲到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尽管万事万物千姿百态,本质都是"唯道是从。"(20章)是依和而生,据和而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尚贤同志说:"不如名之为大和哲学。"我们共同努力,"尊道而贵德。"(51章)构建成和谐社会。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