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女性美》
  • 《百家讲坛》-老子谈成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谈心理健康
  • 《百家讲坛》-老子谈饮食之道
  • 《百家讲坛》--老子其人
  • 老子大道哲学五论
  • 谈老子的和谐思想
  • 释《老子》的“绝仁弃义”
  • 《道德经》空白美学思想初探
  • 百家讲坛-《老子智慧与家庭和谐》
  • 最新热门    
     
    论老子和谐思想在企业人文中的实践

    经营者的身心应以天下为念,报效社会为本,以员工为亲人,立足于当今的市场经济,以优质产品为媒介,将和谐思想一以贯之,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大和睦,进而促进与自然万物的大融合,就可以实现德化企业、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实践敬天法地的环境保护理念
          老子认为,万物由道所化生,由德所滋养。万物丰富的生命形式都是造化之功,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员,应以万物自然大系统为本,而非以人类无限的、不可满足的私欲为念,与自然万物相处时,人们更应当遵循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敬畏和感恩滋养人类万物的天地。只有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互根共生、休戚相关的和谐理念,人类才可以最终善待自己。
    近年来,我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荒山地生态恢复,开展林木种植,特别是一些频危植物、珍稀植物的恢复性种植,并分批放生飞禽走兽游鱼,使目前的一片片山地重现生机。我们将一些优质经济型苗木无偿供给山民,聘用高水平的农艺师,通过科研基地实践让山民掌握技术,让他们从曾经的伐木者变为真正的护林人。现在山上面貌焕然一新:四季硕果高结,树上鸟语花香,地上鸡鸭成群,水中鱼虾欢嬉,林中游人如织。通过环保宣传、农技培训、水果品尝、风景观光等活动,生态观光园既成为企业员工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园地,也成为向社会展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靓丽风景线。
          "道不孤,德有邻。"我们以点带面,共同致富的初步探索,带动了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使人们从环境改善和绿色产业所带来的多重效益中实质性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三、"中气以为和"--建立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老子揭示的是无为之道、不言之教。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的管理必然建立在高度和谐的基础上。企业经营者协调和气,创造和气,推进和气,他必须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调和矛盾,化解纠纷,理顺情绪,"和其光,同其尘",使"中和"之气充盈于企业流沛于员工的心田,让员工成为快乐一员。
          德品决定人品,人品决定产品。企业经营者以谦和礼让为表率,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的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着想,尊重关爱员工,言必和蔼,行必和气,协调员工和颜悦色。这样就可以使员工在身心和悦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自然成倍提高产品质量。温情和宽容的沟通使员工无须制度的约束自觉而高效地履行职责,企业生产经营之轮有序健康地转动。
          四、"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立定天长地久的可持续发展宗旨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理智的发展命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资源、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而诸要素的集约因素还是和谐之道。
          以德治企是企业的核心精神,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尊道贵德的人文运行机制,贯穿始终的道德操守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树立善始善终的可持续发展观,立定贯穿全局的道德宗旨,就可以把握生存发展的历史机遇。
          为商之道,做人之本,都不能离开道德诚信与和谐。犹如大地对生植物的承载养护,"厚德载物"是永恒的企业平台。 
          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由个人而社会,由国家而天下,以自强不息的"和气"构画了人与人,企业与自然,企业与外环境的最有序、最富天然生机的和谐美景。躬身实践老子的和谐思想,以德治企,以和盈利,谋求人商和睦、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许是企业经营者对老子思想的最好诠释。
    注:
          一、"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德道经》第十七章)
          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德道经》第十四章)
          三、"中气以为和"(《德道经》第五章)
          四、"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德道经》第三章)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