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传承老子思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老子的教育之道
  • 博通古今融会东西的老学文献遗产
  • 试析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 试论《道德经》的总纲
  • “小国寡民”与“百谷之王
  • 谈老子的和谐思想
  • 释《老子》的“绝仁弃义”
  • 《道德经》空白美学思想初探
  • 论老子和谐思想在企业人文中的实践
  • 最新热门    
     
    心智时代——人类问题的症结

    bsp; “信息时代引入了分子互补性——锁匙关系——作为生物识别的通用机制,制约着多种多样的现象,如酶的专一性、自装配、细胞通信、免疫、激素反应、药物活动和其他许多生物学事件。其中最基本的现象是碱基配对,碱基两个两个地掺入到核酸的主要结构中,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首先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关键机制。现在,已知这种机制支配着各种形式遗传信息的传递。” 
          在生命发展的关键阶段,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强调“内禀机制”。“碱基配对源于与信息传递无关的化学事件。分子复制,这一碱基配对的衍生物,是前生命化学的附加利益。但是,一旦复制发生,它就为遗传的连续性敞开了大门。这种连续性以遗传信息的精确‘拷贝’为基础,并通过信息的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筛选而进化。” 
          “原细胞时代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细胞组织的主要贡献是连续的装配过程。其结果是今天所有地球生命形式共同祖先的出现。所有活的生物体皆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论点,以广泛的事实为依据。生命出现于大约38亿~37亿年以前。” 
          “单细胞时代主要有两大事件操纵。一是细菌或原核生物的进化和分化,它们如今占据着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每一个可利用的生态位。这一进化决定性的后果是,能够利用太阳能由水中分离出氢并释放分子氧的生物出现了。氢为生物自建所必需。”二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转化。通过这一转化过程,祖先细菌细胞成为更大、更复杂的细胞,它们组成藻类、变形虫、酵母菌和其他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植物、真菌和动物,包括人。” 
          “随着多细胞生物时代的到来,生命进入我们最为熟悉的阶段。地球在对看不见的微生物进行了30亿年的养育之后,进一步被复杂性全面提高的植物和动物所占据,首先是水域,接下来是陆地。这一进化以适应于变化环境的生殖策略的相继改善为标志。其中一个重大步骤是有性生殖的产生。” 
          之后“与动物进化相伴随的是脑的发育。神经元出现的较早,一旦神经元出现,它们就形成复杂性不断增加的网络,每一步都由进化优势所驱动。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以一种理解力所难极的方式触发了心智时代的到来。这一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令人震惊地迅速,仅在数百万年中就令猿转变为人。” 
          这是现阶段西方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方法以生物学的视角认识到的生命演化的历程。其中某些认识,或许会被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所否定,但是,不管这些认识确切的程度如何,毫无疑问的是人类的诞生、心智时代的开始,至少已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了。然而在这数百万年的历史中,似乎人类至今仍在心智时代中徘徊,人类的未来,相对于心智时代来说,是走出?是超越?还是什么?这是关乎人类命运的一大问题。
          在心智时代,以人类之心智来认识人类、人自己本身,特别是以心智来认识心智,似乎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在宇宙、地球、生命从无始以来,演化至心智时代,既可以说人类是心智时代的产物,也可以说心智是人类的产物。“除了宇宙本身,人的心智是整个宇宙中最大的谜。”
    与其说由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未知与无知,才为宗教、神学与神话的产生留下了地盘,不如说正是人类对人类心智的茫然与未知,人类才用人类的心智,创造了宗教、神学与神话。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文化典《易经·系辞传》便有“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之说,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来源就在于那个“成性存存”,哲学谓之本体的那个东西。
          两千年后的今天,西方科学家霍金和彭罗斯,先是在经典广义相对论里证明,在很一般的条件下,时空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就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的定律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是时空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随着量子引力论的出现,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奇点问题得以解决,就是在量子理论中,时空没有边界,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指定边界上的行为,从而避免了在奇点处所有的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的问题。因此“人们可以说:‘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宇宙是完全自足的,而不被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所影响。它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确实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就是存在。那么,还会有造物主存身之处吗?” 
          问题是:虽然认识到宇宙的自足性,排除了外在的造物主的存在。但是,内在于人类心智之“造物主”也一并排除了呢?人类是不是依然在不断地制造着主宰人类命运的,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神”,或并非以“神”的面目出现的等等,去寄托人类的心智呢?这是现代人需要扪心自问的。现代西方科学对这一问题恐怕尚未解决。
          关于人类的心智问题,既可以说已然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了,也可以说是至今人类仍不能挥之而去的新问题。当人类进入不再天各一方的时代,现代西方科学再次排除了造物主的问题,接下来是否该要解决人类心智之“主宰”或是人类的心智寄托于何的问题了呢?那么,心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沿着道学的智慧思想理路走下去的话,似乎不是一件太难解决的问题。
          首先何谓道学:道学是“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支柱的整个文化系统,其中包括道家的哲学文化、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丹道的生命科学文化。” 
          就是道哲学、道信仰、道修证三位一体的文化系统。
          对于心智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混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这个寓言说明了恰恰是人类伴随着心智的成熟,人类因心智的“儵”“忽”而迷茫。一个心智之“生”,也同时意味了另一个的“死”。这是我们以“心智”来认识“心智”的第一大问题。
    一千多年前,宋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序中指出: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觉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这是人类的心智诞生之前“本来无一物” 的混沌境界,就好似一张没被染污的白纸。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疚。” 
          当人类的心智成熟之后,人类开始使用心智,也就是心智之“识”与“智”的功能出现的时候,人类便开始认识世界,并且由这种认识来指导行为,由此便产生“业”与“识”,这时,“本来无一物”的白纸上,便被“业”与“识”所染污。从此,人便在“业”与“识”的无尽辗转中,莫衷一是。
          在这种“业”与“识”的作用之下,“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
    那么,人的心智是什么呢?什么又是人的心智呢?无疑,脑、神经元,以及由神经元所形成的复杂性的网络,只是心智的物质属性。除此之外,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对心智之能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外在现象进行了一番描述:“所有技术、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和神话的缔造者。心智产生了我们的思维、推理、本能、困惑、发明、设计、信仰、怀疑、想象、幻想、愿望、意图、渴望、失意、梦想和恶梦。它引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它权衡、决定和发令。心智是意识、自觉与个性之所在,是自由和道德责任感的承载者,是裁断好与坏的法官,是美德与邪恶的发明者和媒介。心智是我们所有感觉、感情、感知,以及快乐与痛苦、爱与恨、欣喜与失望的焦点。心智是我们习惯上所称呼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界面。心智是我们洞悉真理、美丽、仁慈和爱情,以及存在的奥秘、死亡的意义和人类处境之辛酸的窗口。” 
          心智首先是意识、自觉与个性之所在;其次,一个是缔造了所有技术、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和神话;另一个是思维、推理、本能、困惑、发明、设计、信仰、怀疑、想象、幻想、愿望、意图、渴望、失意、梦想和恶梦。我们所要问的是:心智依据什么来进行权衡、决定和发令?要求什么样的自由?凭借什么,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裁断好坏?它为什么产生美德与邪恶?它如何成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界面?它又如何能够洞悉真理、美丽、仁慈和爱情?它如何成为存在的奥秘、死亡的意义和人类处境之辛酸的窗口?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到心智的内部中去,对于心智内在本质的认识与分析,佛学的法相唯识学,是非常精到的。“法相唯识为佛学中最精粹之学问,其构画之严密,尽万有之本然,皆源源自有。” 
          “所云唯识者,识谓认识,能识即心,所识即境,一切所识不离能识。一切境界,皆即心故。” 
          其中佛学中的法是指宇宙中的一切成分、事物和现象,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极微色、极窘色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能够认识与了解的。对于心智的认识,在法相唯识学当中,有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在五位七十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比五位七十五法更加完善。
    五位首先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又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
      心法:眼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所法包括,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
      遍行:能、作意、受、想、思。
      别境:欲、圣解、念、三摩地、慧。
      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眠、悔、寻、伺。
      色法:眼、耳、鼻、舌、身、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不相应行法: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住、老、无常、命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这五位百法可以说总结归纳了人类的心智内在所能发生的作用。面对以上“心智”之种种,道学始祖老子与佛学始祖释迦牟尼佛分别告诉了我们八个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
          法相唯识学之关键——“转识成智”。“转识成智”的意义在于,不是去依赖于所谓有关人生的种种理论,而是依“智”。依“智”成就的是“圣智之学”,依“识”所成就的是“凡夫之学”。那么何谓“识”?何谓“智”?“识”与“智”的差别是什么?
      
          所谓“识”:《楞伽经》上佛曰:“诸识有两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两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两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两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继之:“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所谓转相就是辗转变化的现象,也称为转识。业相,也就是业力的现象,称为业识。真相,是圣智的现象,也称之为正智。
      
          所谓“智”:佛说:“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为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识”与“智”的差别:“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
    《      楞伽经》一开始,大慧大士提出了包括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等等一百多个问题。当然人类的问题何止有一百多,但是在无尽的问题面前,庄子为我们提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舆?’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庄子为我们把所有的问题归纳成三个,我、心智、心智的产物及衍生物。首先在这三者之中,能不能够认识到“我”,真正主宰心智的那个我,庄子谓之“真宰”的存在,这是第一的,也是首要的大问题。其次,心智的作用有二,一为“识”,一为“智”。问题是:哪一个起主导作用?如果以“识”为主导的话,便趋向于心智的产物及衍生物,在关于人生与世界的种种理论中,莫衷一是,也就是庄子所指出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果以“智”起主导作用的话,便能回归、通达“本我”之域。所以认识你自己,“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找到那个“我”,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真宰”“真我”,使心智还归于“我”,成为道学的第一要义,也是中国禅宗“直至人心,见性成佛”之由来。
    《      心灯录》开篇便言:
          “客问于余曰:‘子录名心灯,何以谓之心灯也?’答曰:‘心者,我也,即常住真心也。十方如来与大地一切众生,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惟悟者则为如来,迷者则为众生,非有甚奇异也。’” 
          要知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当“我”被迷之时,“我”是被动的,显现出来的便是“假我”;破迷成悟之时,“真我”便得以显现。
          罗素曾说:“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 
          如果从道学来看,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认识与把握心智之主宰,而是在对世界与人生的各种差别理论中,莫衷一是的话,我们也只能透过心智来窥视人类令人心酸的命运了。
          那么,“真我”是什么呢?是心智的主宰。这个心智的主宰是“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宇宙是完全自足的,而不被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所影响。它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宇宙如此!“真我”亦如此!
          道学告诉我们:心智时代——人类问题的症结在于“迷而不悟”。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