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道家的世界战略
  •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最新热门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生活智慧

    老子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74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民为什么难治?就是他们觉悟了,知道了不公正的现实,追求公正。为什么不怕死?是由于追求生存权利。
    按礼制把人们分成君臣各种等级,在上面的君主欲望很多很大,要兴办很多事业,要建筑大工程,要大有作为,这就要向人民收很多税,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增加人民的负担。在下面的人民群众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特别是灾荒年份,吃不饱饭,还要将很多财富奉献给上面,好让他们养尊处优。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两极分化,这是不合理的。老子说这是"人之道"。他认为"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富裕人家要将自己吃不完的东西拿出来分给贫穷人家。这才符合天道。上头的欲望太多,一再压榨百姓,难以满足无底洞的欲望。人民生活不下去,社会就不会安定。他们还要用刑罚约束百姓,用死亡来威胁百姓。
    归纳起来,乱世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上贪,下智。统治者残酷剥削与压迫人民,人民知道反抗。
    如何治理天下?
    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提出一系列思想:首先是统治者要无欲不争,清静无为,欲望太高,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人民就要增加负担,人民生活就受到影响。如果统治者无欲,什么也不想做,人民就安居乐业了。要无为而治,不要扰民,"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其次,要人民无知无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虚心、弱志、无知无欲,都是讲的愚民政策,而且非常明确。老子的时代,是科技大进步的时代,他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灾难。所以他提出"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能够提高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效率的新技术,也不愿意使用。宁可按老办法生产、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12章)这是对过度享受的警告。《吕氏春秋》和《七发》上都有类似说法。不见可欲,民心不乱。高消费,宣传享受,引诱力很大,没钱的人也挡不住诱惑,只好想办法,于是,诈骗、偷盗、抢劫、谋财害命等这些现象就多起来了。
    第三,小国寡民。国家小,一国有十来户人家。相互不来往,各过各的,不接触就没有矛盾,不必竞争。即使竞争,也不会出现几十万军队的战争,成千上万人战死的悲剧。"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老子看到大规模战争,伤亡巨大,认为小国寡民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大的战争。但是,这个理想却无法实现。从老子时代以后,从来没有实现过。中国是越来越大。现在小国在世界上立足,还是相当困难的。伊拉克打科威特,因为科威特小,美国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小。美国是个大国,如果横行霸道,世界人民也会反抗的。谁能打美国呢?只有恐怖偷袭!日本打朝鲜,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全国,因为朝鲜国小。日本打中国,先占东北,再占华北,进而占领上海、南京,因为中国大,打了八年,不但没有打下来,日本自己却投降了。
    第四,要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认为治理天下要根据人民的愿望,按人民的心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鬼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60章)用正道治理天下,人民相信政府,就不会去求神拜佛,即使去求神,神也不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大海为什么大?是因为低下,各江河的水都往那里流,海就大了。所谓能容为大。"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72章)只有不追求生的,才能更好地活着。怕死求生,越是迫切,死得越快,也死得越早。老百姓为了生活,会去拼命。他们拼命,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活着。
    总之,老子治理天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政者无为无欲,二是让人民也无知无欲。小国寡民,就是理想的社会制度。其中有愚民政策的内容,被学术界认为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二·《老子》论兵法与处世
    关于兵法,老了也有很多论述。有的人说《老子》是一本兵书。如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1章)兵是不得已才用的东西。打了胜仗,不要赞美。赞美就是欣赏杀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应该得天下。
    战争最忌讳的是轻敌。它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69章)哀兵必胜。
    老子战争的原则是:"柔弱胜刚强"(3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76章)刘向《新序》卷五:"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矣,未有不亡者也。''"李克的解答,可以作为老子"坚强者死之徒"的注解。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78章)孔子请教老子,老子张开嘴,又闭上,一句话没有说。孔子说知道了。他知道了什么呢?老子一颗牙都没有了,舌头还在。是柔弱者存在,坚强者消亡。"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68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69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这是向敌人示弱,引导敌人骄傲,最后消灭对方。这种思路用于政治,就是权术。历史上有许多政治家就使用这种权术。
    实际上,政治上应该诚实,才能取信于民。而在军事上,则不同,兵不厌诈。对待敌人与对待人民,应该有明确的区别。没有区别或者加以颠倒使用,用欺诈对待人民,用诚实对待敌人,都要犯大错。宋襄公用诚信对待敌人,后人批评他是"蠢猪"。战争首先要是正义的,然后才考虑当时的环境来确定斗争的方式方法。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被逼采取各种方法对付,只要能够战胜侵略者,所有手段都可以利用,因此有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的发明。两国战争,不斩来使。这是军事方面的诚信。我们的优待俘虏政策,是仁义之师的表现,是别的军队不能理解的。虐待俘虏,虐囚现象在许多大国的军队中经常存在,在日本军中更为严重,是不义之战的表现。
    老子许多智慧,在现代社会还是有价值的。
    如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富贵者骄纵,强暴,都是自己招祸。历史上这类杀身之祸和灭族之灾,往往是自招的。现代贪官污吏也多是自招的灾祸。"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4章)身体与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当然身体比财物重要。有的人千方百计地收取贿赂,积攒财富,结果招来强盗,被抢掠一空,或者还被杀害。"祸莫大于不知足。"(46章)又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42章)"知足者富。"(33章)财富无止境,何时满足?知足,就是富有的。因此,老子主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章)历史上立了大功,后来居功骄傲,最后族灭的不计其数。贫富贵贱是经常轮回的,皇帝还轮流做,不知明年到谁家,其他人的富贵怎么能长久、稳固?仁者寿,多做善事,是保命的最佳选择。
    老子学派的后学列子就是深得道意的重要人物,以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处理名、身与货三者之间的关系。刘向《新序》卷七:"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乘。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佚乐。今妻子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色,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子列子不因贪得招祸,行义守节。许多人受骗上当,都是跟自己贪便宜有关。南方有一个县有诈骗风气,有一些人专门研究诈骗术,然后选择合适的人出去诈骗,成功以后,利益共享。诈骗的唯一特点就是利用人们的贪小便宜的思想来创造骗术的。大利小利都不贪,就不容易被骗。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日久见人心,板荡识忠良。社会动荡才会分别出个人的品德,才会发现忠诚善良的人。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现在有的人提倡生活简单化,正是这种朴素和寡欲。中国人更喜欢讲排场,那往往是精神境界比较差的人。炫耀财富,来补充自己精神的缺失。精神充实的人一般都比较注意节约。实际上节约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品德、思想境界的问题。节约体现的是生活态度问题。俭养廉,廉生威。官员高消费,就必须贪污受贿。2004年一月到十一月全国共查出腐败案件36,509起,42,225人,其中县处级以上2,856人。今年没查到的,明年还可能查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少则得,多则惑。"(22章)学习太多,就没有时间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惘与惑同。现在大学本科四年开设的课程四十门,未必是好事。学生天天上课,没有看书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培养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人提倡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只上三门基础课,其他均为选修课,可上可不上。我很欣赏这种见解。学科门类很多,都要学习一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医学有多少科?哲学在中国二级学科有八个,逻辑是其一,逻辑分几科?六十多科。谁能学得完?中国哲学是一科,先秦有诸子百家,后来有儒释道三教,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许多哲学家,都可以成为各自的学科。如果什么都学,那只能"多则惑"。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急功近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自知之明,非常重要。有一个姑娘十八岁,她说天下的事情自己都知道了,用不着父母再关心了。父母的关心往往是多余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中国人的心态。关心太多是不好的,而这个姑娘说自己什么都懂,也未免太不自量了,没有自知之明。没有一个人知道天下一切事。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层干部告诉别人,他对世界上的知识大概还有三分之一不知道。他自己觉得已经很谦虚了。庄子讲知无涯,知识是无限的,三分之二是多少,也是无限的,自古至今全人类所知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3章)运动会可以看到,许多胜负不在技术上,技术相差非常微小,心态则是最后决定因素。能够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才能胜利。
     "死而不亡者寿。"(33章)死以后,还有东西不断流传下去。因此,古代留下来的东西,弥足珍贵。特别是思想,流传时间越长,说明它的合理性越多。对于古代思想,首先要尊重,然后要体会其中的合理性,批判古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要学会从古人那里学习优秀的东西。老子的"寿"就是儒家所讲的"不朽"。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有这三不朽的任何一项,就会使他"死而不亡"。没有这三项,即使当了很大的官,即使有很多钱,即使立了很大的碑,也都难免与草木同枯。
     "大器晚成。"(41章)现代什么都要年轻化,但是,做学问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文科,很多人的成就都是六十岁以后才逐渐做出来的。齐白石、启功、任继愈诸位均如此。任继愈说:"齐白石如果六十岁死了,他什么也不是,因为他的成果都是六十岁以后才创造出来的。"任继愈说他自己从干校回来,那时也已经六十岁,才开始撰写比较有份量的文章。启功中年不得志,可以从自撰墓志铭中看出来。他们都是晚成的大器,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突然出现的"大师",也会迅速消失。培养少年班大学生,基本上不成功,开始名气越大越没有成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58章)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这是典型的例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64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经常被用于赠语,希望朋友从身边事做起,逐渐实现远大理想。很多人羡慕别人的成就与名声,却不想下功夫。真下功夫的人,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董仲舒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0章)圣人被褐怀玉,披着破衣裳,外表很穷,却有聪明的头脑,内在价值高。外在豪华,精神空虚,无德无才,正与圣人相反。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儒家讲:"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文)善与德同义。皇天与天道也差不多。佛教讲因果报应。中国古人都认为祸福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没有理由怨天尤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1章)这是老子八十一章的最后一段话,内容也非常丰富。审美心理需要夸张,夸张就脱离真实,不可信。讲实话往往不中听,甚至容易伤害人。报喜不报忧,也可以说是美言不信,反映的情况不可靠不全面。知与博的关系,深入研究,知则比较深刻,但就不能博。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虽然博览群书,可以夸夸其谈,算不上有知识。苏东坡说有一种"游谈无根"。什么都能谈,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什么独创性的思想都没有,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经不起反复追问。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