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道家的世界战略
  •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生活智慧
  • 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 最新热门    
     
    试论道家修道思想中无为的现代意义

    进入无为,那就是“宗教性”的全部意义。如何传达修道现象学的"无"的微妙的奥义?如何进入那超越自我的无限境界?在这市场社会竟逐繁华的世界里,“无”是清凉剂,“无”是心病药,“无”是销魂曲,“无”是天外音!本文从修道的角度试对道家无为思想略作现代诠释。

     一
      一个追求宗教超越境界的修道者是一个活在自己内在的境界里的人、一个生活在空无而又充满喜悦的境界中的人。他做什么并不重要,他不一定要做"伟大"的事情,他不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声名显赫、留芳千古;他自身就是"伟大"的,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伟大"的事情,他赋予每一平凡的事情以伟大的意义。在宗教性的超越境界看来,那些在这个世界里显得很"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为最后他发现他什么也没有,所有那些外在的名声、地位、金钱、权势都无法使他的生活免于身心的疾病,都无法使他获得生活的真正的喜悦,他终将"一事无成"地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为别人的眼光而生活,不要做永载史册的"英雄",而要做默默无闻的寂寞的"圣贤"。一个生活在内在境界里的人活在内在的真实里,而把外在世界当作一个舞台,在外在世界里作一个演员,他从不把外在的功名利禄当成真实。而一个生活在外在世界里的人,却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当成演戏,把外在的功名利禄当成真实,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去获取无用的虚名。外在的追求是自我的追求,是有为的世界;内在的探寻是无我的开花,是无为的境界。就外在而言,从来没有象自我那样成功;就内在而言,从来没有象自我那样失败。有为可以改变世界,但只有无为才能打开你的内心!有为可以使你赢得有形的物质的财富,但只有无为才能使你赢得无形的精神的财富!
      有为对外在世界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使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就内在的修炼而言,无为才能超越局限而与无限的道相通。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某部分有毛病,不可以用意念去注意它:注意是一种营养,它会滋养疾病。但又不能不管它,不用工夫又不能消除它。怎么办呢?你必须保持觉知,进入合道的境界。在无为合道的境界里面,你完全没有"病"的概念,你接受一切,与万法同体,就在这种虚无状态中,一切都在发生,你无需任何主观的作为,你心不病,谁能病你!无为境界之中,融通一切,升华一切,这就是一个修道者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无论发生了什么,你不抗争、不分别,你只是观照着生活于宇宙的海洋,在宇宙的海洋里无得无失不增不减,带着庆祝与感恩,洋溢着喜悦与能量,生活于本性之中,万物独化,这个世界就是最美的世界!
      对道家而言,修道是这样一种艺术:"不取不舍,勿忘勿助"。取是执着,执着即是凡夫;舍是逃避,逃避即是小乘。勿忘是保持觉知,进入空无;勿助是不搞对抗,化入整体。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一旦你对自己的身体有所取舍,你就是以身体的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你就是在身体内制造混乱,你就是在浪费能量。永远不要否定你身体的任何部分!让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地运作。扩而言之,人和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是浩瀚宇宙的一部分,部分怎么能对抗整体呢?你必须适应宇宙,融化到宇宙里去,而不能要求宇宙来适应你,你是何许人也?你只是宇宙大海里的一个波浪,波浪怎么能对抗整个海洋!而当你适应宇宙,进入道中,你就成为整体,你就拥有整体的一切,道以你走向它的方式向你走来。凡有为必有限,有为只能是部分的,有为使你从道中分离出来;你无为,道就有为,无为使你与整体合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合道就能"无不为"。
      这就是生命的矛盾:你越是企求与占有,你就越是贫穷与失落!无论你占有了多少,你都将是贫穷的,因为你所占有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你不能占有的永远比你能占有的多得太多。这看起来有点似非而是:当你完全放下一无所有的时候,你突然无限地拥有,神进入了你,道通满了你。事情的真相是,你的本性中具足一切,你本来与道融为一体,可是你把自己和整体分开,开始营造"自我"的小天地,而忘记了本来的家园。悟道的洞见就是:你无需依赖任何外在的占有而在当下大圆满!修行的艺术就是身心融合、天人和谐的艺术,就是看到自我的虚幻,洞见无我的真实。
    知识是生存的技术,智慧是生活的艺术。有为地生存在世界上,你需要知识和技能;无为地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之中,你需要智慧和艺术。有为是进入世界,与众人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你必须懂得他们的语言,以便你能够被他们理解;无为是进入内在,与道在一起,你登上存在的高山,以便你能够充满芬芳地重返人群。有为是你把能量注入道,无为是道把能量注入你;有为是你那看得见的花果,无为是你那看不见的树根。树根向下伸长得越深,树上的花果就越茂盛,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有为、无为或上山、下山的转化,可以表现为一生中的某些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一年中的几个月、一个月中的几天或一天中的几时,彻底地说它发生在每时每刻,念头起时是有为,无念时是无为,每两个有为之间的间隙就是无为:你必须随时随地能进入无为、进入空。这还不够彻底,严格说来,有为本空,有为的当下就是无为;无为本空,无为的当下就是有为。有无合一,真空妙有,这是成道者的大彻大悟的境界。
                二
    头脑已经习惯于思考和有为,但虚静不是一种作为,它只是一个被动的观照,我们只是放开来,打开窗户,让阳光进来。人本来就在道中,就象鱼儿生活在水中;道离人很近,但人离道很远!一切法原是如如,融为一体,但通常人们执着于自己的自我,执着于意识的波浪,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我"在那里,"道"就隐去了;只要你有所作为,你就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有为只能是有限,无为才能无限;"我"消失了,"道"就显现了!自我是痛苦的源泉,无我是开悟的根本!当你"无我"了,喜悦就会充满,智慧将会来临,你成为能量的海洋,你将实现生命的最高可能性!
      当我说有为和无为,我并不是说一个人外在的事实。就人的外在而言,我们不可能绝对地无为。只要还带着肉身生存于世,我们将不得不做那些想做或不想做的事情。有为和无为与人的外在行动无关,它与我们的内在境界有关!它是我们做事时的精神状态,它意味着我们赋予事实的意义和态度。"觉"与"迷"就在这精神境界之中表现,带着觉悟做事就是无为,觉悟意味着意识进入"虚意识"的广大领域而不执着于自我;迷在其中做事就是有为,有为意味着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这是我对有为无为的定义。有为意味着我们涉入对象之中,我们为对象所迷,由此而生分别与烦恼;无为意味着我们超越于对象,而保持着觉悟,无执无住与道合一。在我看来,一个具有宗教性的人是一个无为的人,一个追求超越的精神境界的人。每当我们无为,我们就生活于道中,就拥有道的圆满、清静、光明和无限!放开来,让它去,把生命交给整体,让宇宙成为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所可能有的最高的生活艺术,这就是自由,这就是逍遥,这就是宗教的解脱!对道家而言,再没有别的宗教,这就是唯一的宗教!
      头脑总是在回顾过去,在构思将来,它从来就不停留在现在。人于是总是生活在过去和将来之中,很少安心于现在。但对一个真正修道的人而言,生活于现在是唯一真正的生活!过去已经消失,我们所有的只是记忆;未来还没有来到,我们所有的只是想象。记忆和想象并不是真实,它只是真实的替代品。当我们活在现在,活在当下,我们就是生活在永恒之中!因为现在不属于时间,我们面临的只能是永恒的“当下”。当下不是一个固定的时段,而是永恒的瞬间。时间只是人们的头脑分别的产物,一旦我们生活于现在,头脑就消失了,时间性也不复存在了。时间是人的现象,无时间是开悟的境界。无时间并不是在说任何外在客观性的消失,它只意味着时间第一次以无分别的整体在觉悟者身上显现!人第一次破除了对日常生活时间的执着,第一次生活于永恒之中。
      无为也好,无我也罢;无时间也好,无空间也罢,其实都指向同一的开悟境界,那个永恒、无限的"得道"的境界!那个充满无限喜悦与芬芳、能量与智慧的境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语言一旦形成,人就进入了语言世界而出不来了;不管身边有没有人,我们的语言总不会停止:我们在自言自语,进入自我思想的天地。当然,人首先必须成长为充分的个人思想,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的自我,然后才可能超越自我而进入宇宙思想(大我),超越大我而进入无我。只有无我才彻底超越了思想,才从思想跳进了一个未知的奥秘的世界,才达成了无为的意识、开悟的意识,才达成了意识的最高成就,一个全然觉醒的意识。所以在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语言的作用只是为了与人交流,只是为了在社会上生活,就悟道本身而言,语言是无用的,语言必须是被超越的。在你单独的时候,你必须学会抛弃头脑,扔掉语言,进入那无言的宁静,进入那无声的世界。用语言和人群交流,用沉默与宇宙交流;用语言走入世界,用无言走进内在。要把语言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但不要变成语言的奴隶,不要失去对语言的控制权。你应随时随地能够完全放下语言,在宁静中进入存在的高山,与道在一起,游心于如如之境。摆脱语言就是摆脱头脑的分别,摆脱头脑就是摆脱自我的执着,摆脱了自我就是进入无我,进入无我就是进入整体、进入无限,就是达成对无为境界的开悟。
      一切智慧都是"无"和"有"的智慧。无是根本智,是融化一切、统一一切,进入无限,是以无我契入法界;有是后得智,是洞达一切、建立一切,假立有限,是以大悲利益众生。无而不能有,如一潭死水,无法显现壮观的波澜;有而不能无,似一团乱麻,岂能织出多彩的丝锦?无而能有,如镜现众物、月涵万水,真心不变而妙用无穷;有而能无,似万流归源,云满千山,应物无方而不动真际。无而能有,即是真无;有而能无,即是妙有。真无妙有,心物一如,非圣者其谁能之?


      无为是一种觉悟的精神境界,觉悟当然是超越思维超越语言的,你无法单凭知性的理解就能进入它,你必须领悟和体验。一旦你进入了它,你就可以方便地用语言来描述它、展示它,语言不是觉悟的境界本身,但语言是指向那个境界的桥梁,即所谓的"指月之指",指虽非月可因指而见月也。
      人的精神境界、意识状态真是千变万化,但可以归结为意识和意识对象所组成的二元结构,人首先是一个意识的能动主体,而意识总是面对千万种客体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意识中的意识对象。从修道现象学的意义上说,意识的状态可以根据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关系分成如下四种:
      一是意识只面对同一的对象,只觉知这一种对象,但没有觉知到主体的意识自身,由于对象的内容极其单调,这种意识状态不可能持久,它要么开始追逐新的对象,要么陷入昏睡、昏沉的状态。就人的心理而言,人总是在不断地追寻新的对象,寻找新的刺激,以使意识避免陷于无聊和昏睡的状态,于是有第二种意识状态。
      二是意识不断地追逐新的对象,客体在不停地变换,但意识仍只注意到对象,为对象所吸引,没有觉知到意识主体自身。这种意识状态不容易昏沉,但容易散乱,人们因为头脑里的意识对象太多太乱而难以入睡了。种种计较、执着、分别,已经使人不堪重负,消耗了人的大部分能量。以上这两种精神状态都是未修炼前的常人的境界,常人的精神状态容易变成这两种:要么是昏昏沉沉,要么胡思乱想。昏昏沉沉是意识退化到无意识的状态,胡思乱想是为意识对象所迷,为境所转,而只有部分的有意识,这两种意识都远离了觉悟的意识,都不能超越意识对象。以上两种意识状态都是有为的意识状态。
      三是意识在觉知到意识对象的同时,还觉知到意识主体自身,它是一个双向的意识,它开始做意识的主人。这时意识到有某物的同时,还意识到"我的意识"在"意识"到某物,因而这是一种"观照"着的意识,它不再完全被意识对象所迷所转,它比较地清醒,它是一种更加"有意识"的状态:这是一种修道者的意识状态。
      四是超越了任何意识对象的纯粹意识,这种意识没有任何具体的有限的意识对象,而又是一种完全觉知着的意识,与昏睡的意识相反,昏睡的意识是失去了意识的觉醒而成为无意识的状态。对纯粹意识而言,由于没有对象,没有客体,实际上也就没有主体,因为主体总是要有客体相对时才存在,超越了客体也就超越了主体自我,就其超越了自我而言可说是无我,无我只是无有限的自我意识,就其又是觉醒的意识状态而言又可说有"真我"。这种意识状态,可称之为觉悟的意识、无为的意识。
      区别有为和无为的意识,关键是看意识对意识对象的超越程度,越依赖于客体或对象的意识,就越是有为的意识,完全超越于意识对象的意识就是无为的意识。但从意识自身一边而言,越是无为的意识就越"有意识",意识本身自觉的程度就越高。由于无为的意识超越主客对立,它是一种无限的"虚意识",在虚意识中人就与宇宙整体、与道融为一体,这就是返本还源的超越境界。有为无为在修道现象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从境界上说是无为,但从其功能妙用上说恰恰是最大的有为。"人机息,天机动;人机动,天机息。" 人无为,则道有为,一切修炼中的神通妙用都是在无为的境界中发生的。
      凡是依赖于对象的意识就有执着,而觉悟的意识是整体的意识,是无选择的觉知,是"无"的意识,但这"无"的意识不是"无意识",而是完全的"有意识",因为"无"正是超越"有无"的无限本源。正如张世英先生所指出的:"这超越有无对立的''无''或''空''就是由有转化为无、由无转化为有的动态的整体。……执着就是限制,主客二分式总是给人以限制,总是执着,''空''则无限制,因而也是自由。" 其实对超越的境界是无法以语言去限定的,说有说无都是方便,就觉悟意识的无限制、无主客对立的意义上说是"无",就其是动态的整体、是全然的觉醒的意识来说是"有",它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识之者"四句" 皆是,昧之者"四句"皆非。


      超越主客对立的"无为"的意识不可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凡对象性的认识总是主客二分的,也就是"有为"的。"无为"虽然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虚幻的、非理性的,它只是超越于理性,它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修养的境界,是体验的、境界的真实而不是认知的真实。我们虽不能凭理性认识就能把握它进入它,但我们仍然可以对它有所认知,在理性的极限处就是那直觉发生的边缘,在有为的充极处就是那无为的显现。"''有''的根本含义在于显示一切现成者的界限,而这种界限的充分完整的暴露也就是"无"的显现。" "有"者有界限,有界限即可有认识;"无"者无界限,无界限即不可有认识,而只能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不是在"知识"的意义上"认识""无",而是在"境界"的意义上"成为""无"。一切对象性的认识只能是对"有"的认识,但对"有"的认识也间接地帮助我们领悟那个"无"的境界。"无"不可言,但非言不可能达"道"。
      用思考的方法只能得到思想,用有为的方法只能导致有为,一切有为的本身就是部分的、分裂的,它不可能成为无为,因此进入无为不可能有任何方法,一切方法的本身都是有为。无为是那本来的,而只有本来的才是不会失去的、永恒的,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努力的结果,你无法追求它,你越是企求它,它离你越远。那么超越自我何以可能?进入无为无限的"虚意识"何以可能?一切修炼又何以成为必要?
      事实上,无为是你本来就是的,它一直在那里;问题只是人的现状已经过于"有为",我们执着于自我,我们不断地追逐外在的客体,把本来的家园忘失了。因此修行的努力并不是去追求那个无为的本身,修行不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它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是因为人的有为已经太多,修行才成为必要,修行不过是去掉常人的"有为",好让那本有的无为显现,无为是一种自然的发生,它将会来临,但它并不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只是准备好无为能够显现的空间。这就好像阳光一直在天空中,但乌云遮住了太阳;把乌云排开,阳光就出来了。但排开乌云并不是制造了阳光,而只是让阳光得以显现。人也是这样,因为有太多烦恼的乌云遮住了本性的太阳,所以需要修行,这修行也成为一种有为,但它是以一种"去掉有为"的方式来运作的,一旦通过有为而使无为显现了,修行本身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有为,它只是相对于常人的执着才有意义,而它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执着,所以因病施药,病愈药去,而不可执药成病也。有为不能导致无为,但不经修行之有为又不能去除常人已有的执着,故需经有为而让无为得以发生。常人已经远离了无为的境界,所以要达到无为甚至需要有为,但有为恰恰是为了去除常人已有的有为,这就是修道现象学中"有无"的辩证法。
      所以在修道的过程中达到无为的努力变成了一种有为,而一切有为都指向那终极的无为。"但是所有的有为,它最后都将归到无为去。归到无为就是归到它的本上去。所有的法,万法归宗,归到无为,也就是返本还原。" 凡有为法才可能有差别,而终极的无为只能是无差别的,所谓"万法归宗"就归到最后的无为上去。有为法有差异,法法不同;无为法无二,法法归宗,从有入无,至道无二。凡修炼中有限的无为皆是相对的无为,实质上还是有为。陆锦川先生在《道家太极学》中指出:"在修为过程中的无为,都是阶段性的无为。一步一步走到头才是真正的无为,到那时,过去的一切全是有为。""无为无二,无为没有第二个。" 无为法的最高境界是一,这为各大宗教修炼的终极境界的相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有为"好像是露出海面上的岛屿,而"无为"是海底广阔的天地,看得见的"有"根源于更广大的看不见的"无"。人的肉体是“有”,但人的无限的精神生命是更深广的"无"。执着于有限的肉体和物质的生命,你就不能认识那无限的超越的精神生命。存在的最深的核心是无,而人的问题是人总是倾向于追求和占有那有形有象的外在对象,以暂时的虚幻的"有"为真实,而以真实的广大的"无"为虚幻,这正是人的根本"无明",而只有进入"无"才能体验最真实的"有",除非你变成一个"无",否则你永远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真实的"有"。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