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 论老子之学术归止
  • 《论老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 碗喻--论老子的无为
  • 论老子之道
  • 佛教般若与老子思想比较
  •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
  • 央视经典阅读之《道德经》
  • 论“道”
  • 最新热门    
     
    《老子》在西方杂谈

    sp;   当现代西方文明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古代文明--一个与古希腊文明相
    媲美的东方文明--也走向了西方,经欧洲传到美国。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老子》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推崇。今天,有人若想搜集一些老子的英文文献则有着
    十分便利的条件。除各类容量的巨大数据库外,翻一翻网上《不列颠百科全书》,
    可以在中国名人类,哲学类,宗教类和文学类四大类别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其间
    还附有800多篇直接或间接研究老子的文章,分门别类地介绍老子的思想在中
    国历朝历代中的演化,作用及影响。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不少综合性的大学
    还专门开设了老子研究的课程。不久前,笔者曾在美国一所普通大学的数据库里,
    就找出了其他不同学校的十多篇专攻老子的博士论文。

        在哈佛神学院里,中国的道教是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
    太教、印度教和儒家思想一同介绍给学生的。实际上,老子的主张与后来的道教
    大相径庭,而《道德经》却无不成为西方人士研究道教的首选读本。这并不等于
    说西方学者分不清“道家”与“道教”的区别。相反,有些学者还特意地在自己
    的文章中加上“哲学上”的道学(Philosophical Daoism),以示区分。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老子研究动向也有相应的报道。如1996年8月,北
    京首次召开的“国际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东西方哲学》杂志就给予了详尽的
    报道。“马王堆”开掘以后,500年前的《道德经》英译本也随即“应运而
    生”,并冠有“马王堆”英译本的开篇。这多少具有一点广告式的效果,让人觉
    得此译本有根有底,真实可信,以便在诸多的译本中更具竞争性。自1900年
    以来,先后有40多种《老子》的英译本相继问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译本虽
    多,却没有几本权威性译著。这些译者绝大部分为西方人。至今,《老子》的翻
    译问题仍然困扰着西方学者。

                          三、《道德经》与“先知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西方的学者从《圣经》的角度来研究老子,并得出
    《道德经》是中国“先知书”的结论。他们的观点这里不妨撮其一要以窥一斑。
    现以两部书的经文直接作出对比,可能更加容易理解。

        《约翰福音》第一章里讲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
    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这里的“神”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帝”。把这段经文概括起来,就是:上帝
    在万物未出现以前就存在着并创造了万物,或简言之:“神造万物”。这使熟悉
    《老子》的人很容易联想到下面两段经文: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样,老子在这里也是讲:道在万物未出现以前就存在着并衍生出万物,或
    简言之:“道生万物”。对比一下,关键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字之差,即老子
    的“道”与约翰的“神”。

        有人会问:它们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可以达到互通互换呢?这正是不少西方学
    者和海外华人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约翰福音》是约翰为
    当时的希腊人写的。他直接使用了希腊人的“道(logos)”,并开宗明义
    地指出:“(你们的)道就是(我们的)神”,事实上赋予了这个理性的道以
    “灵”性或神性。我们不妨假设(1):B(希腊人的道)=A(上帝)。

        当希腊人把这个字用诸宇宙时,他们是指统管宇宙万物的那个理性的原理。
    有人考证老子的道与早期希腊人的道不仅同属理性范畴,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等
    同性,而且更接近约翰的神。(《道与罗各斯(logos)):老子与〈约翰
    福音〉》,《大使命国际评论》1998年1月)因此,不难假设(2):C
    (老子的道)=B(希腊人的道)。

        有了这两个前提假设,结论自然是(3):C(老子的道)=A(上帝)。
    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则可以进一步推论出一部老子的《道德经》为一部上帝
    的“先知书”了。至于中文的dao,希腊文的logos,和英文的word
    只不过是同一含义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表达罢了。毫无疑问,这一结论是很难为
    大陆的老子研究的同人所接受的。朴素唯物主义不可能与形而上划上等号。(关
    于这一点,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四、“中为洋用”

        除政府,学术和信仰外,老子的思想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和流传。
    我们知道,仅5000字的《道德经》却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并
    在西方的文论中其用无穷。在各类报刊中,恐怕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被引
    用得最多。这是笔者在收集老子的资料时所作的一般统计。偶尔也见到一些张冠
    李戴的地方,如把老子的名言说成是孔子的,孙子的等等。

        如果说孔子是以其伦理价值体系闻名于西方的话,那么老子的智慧则常被认
    为是颠扑不破的哲理。西方人对老子的“互极互补”原理佩服得绝无挑剔,尤其
    是在科学领域,被认为是老子提供给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南。

        谈到“回归自然”,1998年《海明威评论》春季刊物上一篇题为《激流
    深处:从道家观点看〈老人与海〉》的文章认为,海明威所描述那位精神旅游者
    与老子所描述的“循于道”极其相似。这大概是作者看到了两者所共同具有的一
    种超然境界吧。

        “无为”,“无不为”等深邃的用语似乎是西方人极难掌握的慨念,大多还
    只是停留在解释阶段。相反,“道”却被运用得活龙活现。老子说:“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普通人却不管那一套,信手即用。就如同中国人说
    “生财之道”,“经营之道”,“为官之道”,“英特网之道”一样,而且用的
    是汉字“道”的译音dao或tao,而不是英文的“道”(way或path
    )。在一篇“女性之道”文章里,作者认为老子的智慧更适合今天妇女的生存
    (《世界与我》1998年10月)。

        不过,一些学者们的研究却要深奥得多。有人将这两个同音异意的道(dao
    与dow)联系起来(后者是道琼斯的缩写),认为两者都是极难理解和暧昧不
    清的。道琼斯股票指数涨落的不定性直接影响到美国人的希望与恐惧。作者不禁
    发问:道提供了掌握道(琼斯)的钥匙吗?还是偶然遇到了一个异国“知音”?
    (《〈易经〉和大董事会》,《华盛顿邮报》1984年12月9日)。英国著
    名的《经济学家》杂志上也曾刊登过一篇《从道(dao)到道(dow)》
    (1996年6月15)的文章,然而谈的却是亚裔在华尔街上炒股票的盛况。

                          五、“东西合璧”的经营思潮

        真正让东方人刮目相看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这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与西方的管理相结合。正当中国的企业界加快学习
    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西方的企业家们也加速了吸纳中国的传统精华,可谓
    “中为洋用”之又一例。《老子》在其管理中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领导艺术,经
    营之道,均衡与和谐,以及拓展亚洲业务等等。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则是为了弥补他们自身管理理论的不足,提高其效率和竞争的能力。正如
    《智慧之言:2500年前的中国哲学握有新的内涵给当今的创业者:道家》一
    文说的:“道家的哲学可作为今天的商业原则,尤其是他的自然律”(《创业
    者》1997年9月),“《道德经》的原则可以应用于现代大生产”(《真正
    力量的涌泉》,《UTNE读者》1998年9-10月)。也有人把东西方管
    理的差异看作是阴与阳的两极,可以互补(《亚洲管理的阴阳》,《HR杂志》
    1995年3月)。

        二则也是为了到东方去占领那片正在崛起的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要做生
    意,首先得了解文化。而这一点西方人却远远做得不够。在一篇叫做《掌握他的
    阴阳》的文章里,作者发现一群丹麦的,芬兰的,挪威的,瑞士的商人先后在新
    加坡呆了一至三年,得出的答案却是“没有一个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管理评
    论》1996年10月)。也许这批斯堪的纳维亚商人应该去学一学《老子》再
    回来投资。

                                六、阴阳太极

        谈到老子,不能不谈一谈“阴阳”的概念在西方的应用。老子的阴阳观经常
    表现在他的“似非而是”的隽语里,如“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
    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普通的美国人多半不知道太极
    图(或阴阳图)也许与《易经》的渊源更深一些,更不知道与老子同时期的“百
    家”中还有一个阴阳学派。他们却喜欢将这两者与老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大
    概是由于老子太负盛名了吧。这样讲也并非要否定老子的学说对这两者后来发展
    的影响。

        中国的太极图直观明了,是道教的标记,很受西方人喜爱。欧洲的波尔就情
    有独钟地将它拿去设计成会徽,因为阴阳的共存性帮助他理解了曾使他大惑不解
    的光的波粒二向性问题。不仅在书刊里和万维网上经常可见,就是在美国的大街
    上或教室里都不时可以看到青年人T恤上印有太极图。无怪乎一位美国的作者对
    他的英文读者说:“如果你不理解下面这个图(太极图)的含义,至少你也许见
    过它。”接下来便详细地介绍阴阳互极互动互补的原理及其应用。这类文章经常
    可见。仅仅看看这些大大小小的标题就知道了:《计算机科学中的阴与阳》、
    《从阴阳看管理和衡量顾客回头率》、《阴与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合作》、
    《有阴无阳》和《阳性食品》等等,不一而足。有人甚至将这“阴阳大法”用来
    反观中国,如《阴与阳:中国棉花市场调整》、《中国企业营运的挑战:从阳剥
    离出阴》以及《阴与阳:中国吉普》,等等。毫无“班门弄斧”之感。


    (作者注:以上杂志和文章名全部由英文直译。版权所有,1999年3月3日
    定稿于美国。)
    作者:[泽熙]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