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老子
  • 《老子谈成功之道》
  • 《老子谈心理健康》
  • 《老子谈饮食之道》
  • 情寄《道德经》
  • 用兵以“恬谈为上”为准则
  • 躁·静
  • 反观反思 矫枉过正
  • 老子《道德经》的用兵之道
  • 老子颂“水”与当今社会
  • 老子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 最新热门    
     
    老子的同一思想

    需新思想,我们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智慧,中华文明的结晶——老子的同一之道是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后半生研究统一场二十年未得,但未明其原因,其实就在于未能完全摆脱对立性认识,不能把微宏观视作一体,一个分裂的世界哪有什么统一场!今人应沿着爱因斯坦努力的方向跨出关键一步,走向同一,一个新的世界自然会出现在眼前。科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没有新的思想引导,科学就不会实现重大突破。许多西方科学家都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转向东方哲学,但在对立性哲学中他们找不到真知灼见,莫不无功而返。
    辩证之道——非常之道讲: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正象若反,反象若正;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是谓同一,是谓玄通,常人不解,常道不懂,超越对立,天下一统。大小微宏,都是空间状态,都服从空间场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因而可相比拟。爱因斯坦认为空间场有重力结构,我则推进一步直接把空间场看成重力场和能量场,这是微观宏观同一的基础,这就是统一场的实质。我在说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指出:原子可用太阳系行星模型说明,太阳系也可用原子模型说明,原子的能级分立、轨道跃迁也适用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变化,地球轨道的能级路迁是解开一切地质之谜的钥匙。推而广之,如果能按这个思想去认识自然则无不解之谜,道法自然,自然之法就是思维之法、哲学之法,反之亦同。如果我们都能用“新思想”——老子的同一思想武装起来,中国科学必走在世界前列。但现实难以乐观,人们的思维固化得太厉害了,不来一场头脑的革命,不打破对立思维,恐无科学之繁荣。修补旧哲学,我曾二十年徒劳无功,其他人可有成功范例?诺贝尔奖离中国人远去,皆为僵化教条之故。
    和氏璧的故事妇孺皆知,《韩非子》十三章《和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老子讲“圣人被褐 而怀玉”(七十章),何其相似。此一是说真正的圣贤在民间——“被褐”;二是说世人不识真宝——“怀玉”,致使人类最宝贵的辩证思想被埋没。解老、释老者众,但都是肉眼凡胎,一概是知性对立性思维,常人、常道怎入众妙之门,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我们对于老子的认识一直没有超出前人,一直陷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新意不多,可以说老子研究的现状是停滞的。我今天要奉献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老子,一个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老子,一个超越了历史上一切庸才的圣贤,一个可以和黑格尔比肩的真正的辩证法大师。今方悟特为世人理其噗而得宝,命之曰:同一之道。
    一、天下谁能知之?
    1、心系非常道,终违不言教。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军事上列强纷争、五霸七雄,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国为富国强兵积极延揽人才、尊重人才,鼓励著书立说,诸子百家由此而兴。百家中最早出现的是道家,后又从中分离出名家、兵家和法家。道家虽为显学,但早期道家除老子外未有他人著作流传,看来其嫡传弟子都遵奉老子“贵其言”的教诲,行“不言之教,不为之益”,但这使后人在解老时发生了较多的偏差,老子的《道德经》因年代久远理解不一而成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注释最多的著作。但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看均未能掌握要旨,超越常道才能认识非常道。
    人类知识是分为层次和等级的,小商贩算帐用不着高等数学,治个头痛脑热不需要医学专家,每个人所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各不相同。老子在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的王者之术,却没有哪代王侯来实行,这是老子感到“知我者稀”的最主要原因。知识分子之间的猩猩相惜,臣缭同事的追捧都不具备太大意义。道朴无华,而最浅显的就是最深刻的,有谁能懂得这个道理?道家为显学,弟子众多,为什么还讲“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其弟子所知皆非真知,仅得皮毛而已,不能全面继承老师的思想,都是各取所需。按照教育学规律,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根据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来整合外界信息的,识浅者所得亦浅。由于诸弟子及他人不能掌握辩证理性,就必须写本书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寻觅知音。在先秦诸子中,老子的书是最通俗易懂的,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来写作,在无法规劝天子与诸侯的情况下,老子把承继上古道德之治的希望寄托在普通百姓身上,进一步说是寄托在有朝一日能够从平民中迅速崛起的英雄及圣贤身上。
    2、古今谁能解难疑,非常之道知者稀。
    知识分子的共性是都愿以所学为天下服务,“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故。”(62章)老子也不免俗。把老子看成大隐士,不关心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大错特错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提得比孔子还早(见54章)。但老子宏大思想,内圣外王之道,有谁能全面继承呢?知音世所稀,遗世而独立。“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20章)。二十章与七十章,均与前后章节联结不紧密,似为老子整理全书时感慨系之,后加进去的 ,是内心寂寞与悲情的自然流露。俞伯牙不遇子期,天下可有知音?穿着粗布衣衫怀揣噗玉不为人识的才是真正的圣贤,锦衣高冠者都是欺世盗名之辈。老子名满天下仍感怀才不遇,没有人真正了解老子内心的痛苦,“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士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张孝祥《六州歌头》)老子不重功名,但心系天下,同样是壮志难酬、遗恨千古。身在高山之巅,虽可俯视众生,但不免有孤寂感。出身下层,人间烟火熏大的老子,也免不去人之常情。将胸中饱学浓缩成一本书,若后世有人识之、行之,也可慰藉平生。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道德功。他年若得同一日,公祭勿忘告乃翁。后人如仍以仁义礼智之常心解道,岂不要让老子在天之灵永远哀泣吗?老子希望自己的哲学能被人“勤而行之”,怎会三缄其口。老子若不讲道,世上便无道家。既要作隐者,何不匿迹山林,不授弟子,不劝导王侯,也用着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有人质疑,老子七十八章不是讲:“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怎能说世人不了解老子?他们没有搞清《道德经》七十章与七十八章的区别。七十章讲“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说的是总体指导思想,是老子的整个世界观,没有人知道和了解。而七十八章讲的是老子的部分观点“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大家都知道,但未照着做。为什么?就是因为常人的对立性认识使他们很自然地拒绝同一性认识的真理,只有掌握了同一性思想的人才会实践老子观点。此二章一谈整体,一谈部分,世人不能接受老子的整体思想,不能摆脱对立性认识,知晓个别观点有什么作用,这正是老子悲哀处。
    两千年来,多少人注老、解老,他们的认识虽各有差别,但都未跳出知性圈子,皆曰:“石也”,只不过你说是长石,他说是萤石,我说是白云石。老子身后若有知,仍会悲泣不逢时。研究老子是一大热门,各种研讨会开得不少,但都是表面热闹,实际成果甚少。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纪念、研究老子,如仍拘泥于个别词句,必重蹈他人覆辙,不可能得到老子思想精华,多年来,我一直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都老了,将来如遇老子在天之灵,该怎样作答?如能将一个全新的老子奉献给世人,我们自可坦然面对。让我们回到上古及中古历史中去吧,重新找回那被遗弃的玉璞!
    3、如何理解首句要旨?
    理解老子的思想,最关键的是对第一章第一句话的理解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五千言,首句当为立言之旨,首句理解错,其后皆错;首句理解对了,便一通百通。几乎所有的释者都解释为:道如果可以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如果能够给它以名称概念的就不是永恒的概念。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道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伪书《关尹子》最直截了当:“不可言者即‘道’。”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之学是玄学,非常深奥,你要明白了,它就没有吸引力了,似乎老子根本就不想把他的哲学讲清楚。这种理解完全违反老子本意,都云作者玄,谁解其中缘。一般人(常人)是以对立性认识来认识世界,这样的认识就是老子说的“常道”,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知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带“常”字的词汇:“常人”—一般人、“常物”—一般物品、“平常”—一般的、“非常”—一不一般的,不同一般。“常”做“一般性”理解是它的本义,所以“常道”也应作“一般哲学”来理解。“常”又从一般性含义演化出“永恒”之意,因为在哲学上,二者是同系列的概念,可以通用,但在某些具体场合,它们又不可混同,同系列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老子》首句中就不能混用,不能从永恒不变来理解。“道”的本义为道路、通途,人沿着道路可直达目的地,便又演化为规律代称,人要沿袭某种规则。人心里有话说出来才痛快,才平衡,道作为解决出行困难的途径又演化出解决思想困难的途径的含义,即言说。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老李子 自己的哲学,第二个“道”为言说。“常道”合解,指一般哲学,一般人的哲学,艾思奇有本书叫《大众哲学》,完全符合其哲学特征。“非常道”则是不同于一般哲学、超越一般哲学的特殊理论。大多数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使他们不能掌握老子思想—一同一哲学,因之使人类追求的世界统一性难以实现。一些学者把“常”释为“永恒”,认为老子故作高深,不想让世人了解“道”,所以讲不可言说,而这正是老子深深忧虑的—一常人只识常道。在中国哲学中,名与实对应,一般人认为名是名,实是实,而老子认为名、实同一,故可道、可名也。只有超越“常道”、“常名”才能理解“非常道”、“非常名”。所以开篇应视为一大声疾呼:这不是一般哲学,不是一般概念!何以世人不能跳出惯性思维模式!
    二、必须重新认识老子。
    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积极入世者,道不行时,才会“乘桴浮于海”,但孔子一直想做官,老子只想做“教父”,一个真正的“至圣先师”。老子说“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辱,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一般人理解为正话反说,是激励性的,皆非正解。荣辱相共、吉凶相应,当作同一来理解才可避免以今人之心替代古工人之心,忍辱负重者必显荣、克服凶难者方化吉,故曰:“正言若反”,实说“反言即正”。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与百姓同患难者,百姓必拥戴之;以德治天下者,天下必服之。安享尊荣,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剥天下皮满足一已私利者必亡。“知荣守辱,为天下谷”(28章)。山谷为众水汇聚处,所以“洼则盈”。此辩证之理,常道岂能道之。
    1、还老子本来面目—一上古思想唯一传人。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为什么把老子放在第一位,此非偏爱,乃因其高于众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典藏吏,有条件阅读和学习王室藏书,这些书记载了中华先祖历代圣贤和帝王们的思想和历史,这些东西连各国诸侯都看不到,更莫提孔子一类人物,王室秘藉多不为世人所知,如明清两朝档案秘存于皇史成中,外人看不到。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用所学知识的多少来维持贵族的等级地位,这也是老子“绝学无忧”的真正含义:禁止私人办学,保持等级秩序。王室和贵族子弟都要请名师教诲,饱学之士的老子大概也被王室聘为西席,其学生可能就是周景王庶长子王子朝,所以《道德经》中尽是如何治理天下之言。王子朝败亡后,老子可能将王室教材修改整理为通俗读物以传承古代贤哲的思想。周王室的典籍在春秋中期散失,未能流传下来。王红旗先生曾指出:“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从此,这批无价之宝的图书文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引文为王老师3月2日给我的电邮中的话,其主要观点已写入他的《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发行。)而老子的《道德经》恰恰保留了一些上古和中古思想,汉初称“黄老正确地反映了老子智慧的内涵—一上承炎帝、黄帝直至西周的思想文化。(有人说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我想老子极有可能虚出函谷,俺人耳目,然后由秦入楚至申国,遂葬南阳,死奉典图。楚之属国申侯,是周宣王母舅,王子朝投楚实际也仅到申城—一今宛城,未至楚郢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老子的思想是与中华文明的开创时期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二千六百年前的原因。
    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它是用来观察万事万物和整个世界的,能够说明这世界的才是最好的哲学,你只能说明世界的一部分即使正确也只能算二级、三级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讲君之道,孔子讲臣之道,庄子讲士之道,在视界等级上就存在差别,岂可混同。君之道君临天下,要总揽全局,长在总体认识;臣之道要臣忠君贤,君臣两分;士之道分在野在朝,不为所用便退隐山林,浪迹天涯。而我们今天所缺少的正是整体性认识。老子读了那么多先王典籍,满脑子法先王的思想,一心要复兴道德之治,返璞归真,我们必须从老子自身地位出发,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出发才能理解老子思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沉湎于灯红酒绿、歌舞宴席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
    2、“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和“正言若反”的同一哲学。
    在中国哲学分期上,上古至老子是大一统思维时期,其后是对立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所以不能用后人的认识来解老,无论是庄子还是其他人。我曾说:可怜今人不知古,未入角色先糊涂。千言不晓何意解,妄用己心换圣徒。古人素朴的生活以及人口的稀疏,使当时的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突出,所以上古人类很自然地把这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整体性认识正是后人所缺乏的。人口的压力使两千年来的人类拼命掠夺自然,把自己置于同自然对立的地位上,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性哲学思想。对立意识的起源固有其历史因素,但它不可持续发展的操作使它最终走上绝路,王霸之术、仁义之道皆不足用,现代人类只有求助于上古思想才能摆脱困境。
    其实就世界的统一性而言,世界上只有一门科学,就是自然科学,即广义的大物理学。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所以社会科学要统一于自然科学。老子讲“道法自然”就是讲辩证理性是自然规律的摹写。我们常讲“天道自然”,其实地道、人道也自然。“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讲世界是一个整体,受统一的规律支配,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主观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俯瞰大地,神州5号上看不见长城;仰望夜空,只看见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那些闪亮的恒星的卫星,我们都看不到,他星视我当如是,“蚂蚁缘槐夸大国”,人自视甚高而已。如真有外星人踏上地球,当知有一类自称宇宙主宰的狂妄生物。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似乎有本质的不同,那是知性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的反映。理性辩证法是同一之法,它探求各具体科学的共性,把它们逐级统一起来,最后达到大统一,所以它是“非常之道”。“有名”,相区别也,遂生万物:“无名”,相同一也,遂至本原。用老子的思想看世界,社会科学也是自然科学,哲学不在自然科学之上,而就是自然科学本身,所以从统一性讲,大科学的理论带有一定的绝对性。
    古代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被一些人说成是诡辩论,他们不懂哲学,只会搞大批判。“白马非马”实际是说作为二级概念的“白马”不能当作一级概念“马”来使用,它不及“马”的外延广泛,同样,作为一般哲学的“常道”也不能当作最高哲学看待。虽说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但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观、宇宙观的顶级哲学只有一个,它是由世界的系统性、层次性决定的,“道生一”就包含这个意思,事物在它的终极或说极限就表现出唯一性和绝对性。
    “正言若反”,这是解老的第二关键。我为什么说老子的思想是同一思想,就是从这一句得到的启发。辩证之道—一非常之道讲: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正象若反,反象若正;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是谓同一,是谓玄通,常人不解,常道不懂,超越对立,天下一统。
    老子的《道德经》读过多遍,一直是大众式的浮浅理解,自几年前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对知性形而上学对立性思想的批判才使我如梦初醒 ,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老子在说什么。老子在世时,道家即为显学,而老子却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七十章)名扬天下却找不到知音,正是因为一般人都是用对立性认识来理解老子,使他深为遗憾。从外部因素来说,当时的社会已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进入“礼崩乐坏”的历史时期,统治者只讲王霸之术、纵横之法,谁还需要复古主义者,那“法自然”的上古、中古已成无法重现的历史。从内部因素说,老子整天埋在故低堆中,满脑子先王之法,总想法先王,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轮回,而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老子的同一之道,不抛弃常道莫作老子之徒。
    三、同一之道—一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
    1、思维与存在同一,哲学基本问题之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对立性。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决不一样:知性同一性把两个独立事物看作有一定联系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则只看到一个事物,只看到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所以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知性认为思维有思维的规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规律,老子高于世人的地方就在于认为二者同一,规律只有一个,自然之道即是思维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讲思维规律也是自然规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间,只能看到对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性的优势就在于它远在知性之上。
    世界的统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讲一句“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并不能作结束语,因为人们还把物质和精神对立着,仍然是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二者同出而异名”。当你从具体现象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当你从抽象本质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你把人类社会分成两大阵营,就没有全球化;而放弃对立和平共处,就走上一体化道路,物与事同理。
    有人认为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不都讲两方面吗?《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成他们说明对立统一的范例。其实知性与理性的差异就在对立和对应的差异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关系而言,对立者以人胜天,对应者以人合于天;就历史创造而言,对立者讲人民创造,排除其他,对应者讲合力,承认所有的人都参与历史创造。看事物,对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两个,对应者眼中只有一个,一眼即成。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名称概念都描述对象特点,反映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所以老子才说“有名,万物之母”。你想要获得同一吗?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吧,忘记男和女的区别吧!把它们当作一样的社会、一样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获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级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华—一同一之道。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一大统一规律,所以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现代哲学家们都把它归入唯心主义中,仅说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实际老子及与其思想相近的黑格尔从不认可两大派的划分,黑格尔讲知性、理性,老子讲常道、非常道。黑格尔通过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达同一,老子则直接从对应产生同一。人们释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么。一般人不理解哲学的抽象性,把理论抽象—一“道”看成是无法理解和不可认识的。有人说是自然规律,有人说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说是思维规律。为什么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江南狂客。”(刘克庄《贺新郎》须知“抱一为天下式”!一般人为什么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为他们都把对应关系看作对立关系,对立者相分割,对应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别远,对立、对应莫混一谈。”
    2、架设微观与宏观的桥梁—统一场论的突破。
    二十世纪初,诞生了两大现代科学—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分别适用于宏观和微观领域,关于三十年代完成理论建构。七十年过去,再未有大的突破,新世纪需要有新的思想,需要一种大智慧,它要超越前人,这个任务中国人不来承担谁来承担?科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没有新的思想引导,科学就不会实现重大突破。许多西方科学家都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转向东方哲学,担在对立性哲学中他们找不到真知灼见,莫不无功而返。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后半生研究统一场二十年未得,但不明其原因,其实就在于未能完全摆脱对立性认识,不能把微观、宏观视作一体,一个分裂的世界哪有什么统一场!今人应沿着爱因斯坦努力的方向跨出关键一步,走向同一,一个新的世界自然会出现在眼前。爱因斯坦说:“世界不可理解的是,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换句话说可以这样说:“在常道眼里不可理解的东西,在非常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并不独立于物体而存在,拿掉空间中的物体,时空也不复存在。常人的观点与牛顿的绝对时空相同,即时、空、物为三个独立的东西。爱因斯坦理论超越了牛顿,只要再向前跨一步,统一场就建立起来了,但他把微观与宏观对立起来,反对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因而不能把相对论运用于微观或说用量子力学理论来修正相对论。要摆脱知性对立性认识真的是很难很难,而我是依靠老子的同一思想才迈出了这一步。大小微宏,都是空间状态,都服从空间场规律—一能量守恒定律,因而可相比拟。爱因斯坦认为空间场有重力结构,我则推进一步直接把空间场看成重力场和能量场,这是微观宏观同一的基础,这就是统一场的实质。1993年荷兰物理学家霍 夫特提出引力全息理论,美国萨斯金德加以完善。它是说,引力理论与量子场论等价,即可以用量子场论来描述引力理论,其实质是说反映宏观的引力理论与反映微观的量子场论同一、微宏观同一。实际上从空间场论而言,四种自然力不过是空间重力场性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我在说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指出:原子可用太阳系行星模型说明,太阳系也可用原子模型说明,原子的能级分立、轨道跃迁也适用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变化,地球轨道的能级跃迁是解开一切地质之谜的钥匙。推而广之,如果能按这个思想去认识自然则无不解之谜,道法自然,自然之法就是思维之法、哲学之法,反之亦同。空间场论已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一无所不能,此即为“一生万物”、“一管万物”。有人会说“空间场在物理上起作用,不一定在事理上起作用。”用对立性认识看世界,必把物理和事理对立起来,认为二者绝对不同,一如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一样,是不可能得到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识的。“金字塔顶为一”,必须把被割裂的事物同一起来,才能得到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识和“最终认识”,这个“最终认识”只代表人类认识主体架构的完成,其细节的填补则需人类终生。我们常说“事物”、“事物”,可见人类认识是把事与物同一看待的,物理即是事理。空间场规律或大统一规律即能量守恒规律,它在人类社会中怎样看或运用?大统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表现形式,在物理场中用能量、质量来表示,社会场中则用力量来表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以及人的能力。因一切社会力量都以人和物为载体,事以物为基础,所以它可用能量守恒规律转化形式说明,但说明它需大量篇幅,故这里只作概要解释。如果我们都能用“新思想”—一老子的同一思想武装起来,中国科学必走在世界前列。但现实难以乐观,人们的思维固化得太厉害了,不来一场头脑的革命,不打破对立思维,恐无科学之繁荣。修补旧哲学,我曾二十年徒劳无功,其他人可有成功范例?诺贝尔奖离中国人远去皆为僵化教条之故。
    微观与宏观被人们看作一条线段的两端,永不相接,它使从知性出发的人永远不可能把这个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世界才有统一场,知性自己设置的障碍使“常人止步”。事物对应的两方面同一,事物才能真正被视为一个整体,总讲对立,统一也是貌合神离。“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章)微观与宏观之间不需要架设什么“跨海大桥”,它们通过自身即可抵达彼岸,“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章)。卢瑟福用行星模型来说明原子结构,我用原子模型来说明太阳系结构,都是同一原理的实际运用,近期的一些科学发现是很好的证明。1977年9月5日、8月、22日,美国的旅行者1号、2号发射升空,现已抵达太阳系边缘区域,但科学家们发现它们距地球的距离比理论值少了40万公里,是飞船时速减慢了还是别人什么原因,令人迷惑不解。空间场论的解释是:能量减少,空间缩小。太阳每天辐射出大量能量,接能量守恒定律其占有的空间就要缩小。有人会问:空间缩小,飞船应飞越更大距离,怎么反显慢了呢?别忘了,飞船本身也在太阳系内,也受太阳引力支配。空间收缩是引力作用加大表现,飞船受更大引力或说重力影响,为克服它就需耗费部分能量,所以飞船就显得慢了些,它也说明太阳系空间场36年间径向收缩40万公里,每年1万多公里。今年6月30日,卡西尼号飞船抵达土星,成为第一颗环绕土星的人造卫星。据卡西尼号2003年4月29日至2004年6月10日收集的土星无线电信号显示,土星最新自转周期为10小时45分45秒,误差为36秒,比1980年和1981年旅行者1号、2号测到的结果长出近6分钟,此现象亦无人能解释。太阳能量减少,空间缩小是各行星进动的主要原因,行星进动使其椭圆轨道缩小,公转时间缩短而自转周期变长。但土星24年间自转减慢6分钟则是危险信号,它表明行星进动加快,面临周期性轨道跃迁的质变阶段,人类需预防重大地质和气候灾变。同时,卡西尼号确认了土星环为大大小小的冰块所组成,证实了空间场论关于太阳系及各行星都是按空间密度来排列的论断。由于土星自身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光环中没有密度大的石块或陨铁类物质。还可推知,土卫诸星也主要是冰块构成,仅在其内核有固体岩石类物质。根据银河系、太阳系、土星系的扁形结构可知微观原子也应是扁形构造,它未被电子云完全包裹,电子云只存在于同核轴垂直的平面上。所以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老子的智慧,同一之道,按“道”的本义,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条通向未来的金光大道。
    宋人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成心而师之。”他懂得后人应突破前人的认识,老子之研究才会有所发展。从历史发展来说,今人比古人更聪明,这是大脑和知识进化的结果。当年老子还不得不用“惟恍惟惚”这类模糊语言来描述“道”。但从认识发展来说,古人比今人聪明,他们尚能从整体上去观察事物,所以进化亦是退化。我们在细节上的进步导致人们更重视局部,更重视“分”,而不再重视“合”。历史循环进动,从合到分,应再到更高层次上的合,完成人类认识三段式的最后发展过程,我们今天直接用同一原理和空间场论来说明道,乃历史之必然。历史机缘将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金钥匙交到国人手上,我们需把它用好。
                                                   2004年6月30日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