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世界人物
  • 奥古斯都·凯撒
  • 毛 泽 东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路易·巴斯德
  • 伽俐留·伽俐略
  • 亚里士多德
  • 列 宁
  • 摩 西
  • 查理·达尔文
  • 最新热门    
     
    成吉思汗

    汗和花剌子模国王穆罕默德之间发生了一场论战,穆罕默德统治着一个位于波斯和中亚的庞大帝国。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向花剌子模国王进攻,侵战了波斯和中亚,花刺子模国王统治的帝国彻底土崩瓦解了。正当其他蒙古部队向俄国进攻的时候,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对阿富汗和印度北方发动了一次袭击。1225年他返回蒙古,1227年在那里溘然而逝。

    成吉思汗在死前不久立下遗嘱,要他的三儿子窝阔台继位。这是一项英明的选择,窝阔台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杰出将领。在他的统帅下,蒙军继续向中国挺进,完全占领了俄国,并向欧洲进攻。1241年蒙军接连彻底歼灭了波兰、德国和匈牙利的军队,远远越过了布达佩斯。但是窝阔台在当年去世,蒙军从欧洲撤退,永未复返。

    一时间入侵活动实际上出现了中断,因为蒙古酋长之间在继承权上发生了纠纷。但是在下任两位可汗(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和忽必烈)的领导下,蒙古恢复了对亚洲的扩张。1279年忽必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蒙古人统治的帝国的领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的面积最大。他们的版图包括中国、俄国和中亚,此外还有波斯和大部分西南亚。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从波兰直到印度北方,连朝鲜、西藏和东南亚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忽必烈的统治。

    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一个拥有这么大面积的帝国不可能长久保持统一,因而不久就发生了分裂。但是蒙古的统治在几个从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中却持续了一个很长的时期。1368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驱逐了蒙古侵略者,但是他们在俄国的统治却长久得多。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俄国建立的蒙古王国──人们通常称为黄金游牧部落── 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而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可汗之位一直继承到1783年。成吉思汗的其他儿子和孙子也在亚洲和波斯建立了统治王朝。这两个地区在十四世纪被帖木儿所征服。帖木儿本人是蒙古血统,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孙。帖木儿王朝终于在十五世纪土崩瓦解,即使这样也不是蒙古征服和统治的完结。帖木儿的第五代曾孙巴卑尔入侵印度,在那里建立起莫俄儿(蒙古)王朝。莫俄儿统治者最后几乎征服了整个印度,直到十八世纪中期还在掌握大权。

    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就会注意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系列人──狂人,他们决心要征服世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狂人中最著名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仑·波拿巴和阿道夫·希特勒。为什么这四个人物在本册中名列高位呢?难道从根本上来讲思想就不比武力更重要吗?我当然认为从长计议笔比剑更有力量。但是从短计议也不容忽视,这四个人中的每一个都控制过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对其同时代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能轻率地说他们是一般的土匪便一言了之。

    我为什么认为成吉思汗比其他三人更重要呢?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所影响的区域比其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个都要大,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响远比其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个持久。拿破仑和希特勒在其生涯中都被打败过,而且他们的征服是短命的。虽然亚历山大的军队到其死时皆保持不败,但是由于他没有指定接班人,他一死他的帝国就倾巢覆灭了。然而成吉思汗却对他征服的领地治理有条,他的子孙又是才干非凡的接班人,所以他死后蒙古人继续统治着亚洲的一些辽阔地区长达好几个世纪。

    成吉思汗的生涯所带来的一个间接的结果值得一提。蒙古的征服统一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因而使通过该洲的贸易路线比过去更加安全。这促进了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往来,使象马可·波罗这样的欧洲商人有可能到中国来旅行,并把有关中国财富的情况带回欧洲。与东方贸易的增加和对中国兴趣的增长是最终导致欧洲航海探险的因素之一。

    最后要提的一点是:假如没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蒙·玻利瓦尔和托马斯·爱迪生,其他人也会发现美洲大陆、解放南美和发明电灯。但是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看来不可能出现任何可以与蒙古人在十三世纪所进行的大规模征服相提并论的事件。蒙古各部落之间在十三世纪以前从未能统一过,并且也从未能再度统一。由此看来,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原动力之一。

    ①花剌子模(Khorazm ) 旧译“火寻”。古国名,位于阿姆河下游,古代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约公元700年前后为阿拉伯人征服。十一到十三世纪受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大到波斯、阿富汗一带,继成吉思汗的征服后,1388年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属乌兹别克,1873年为俄国所并。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