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人物介绍 >> 世界人物 >> 历史名人正文
百年回看李鸿章 他有哪
李鸿章的做官哲学:要维
李鸿章:“衰世忠臣”在
李鸿章访美:接受《纽约
晚清悲情中的曾国藩和李
骂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
一代大佬:李鸿章和左宗
李鸿章祖上原本姓许后改
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 为
李鸿章为建设中国海军立
最新热门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距

时间:2009-4-17 23:15:29  来源:百家讲坛
相适应的。就连被称为“东方圣哲”、终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晚年也曾深刻反思说:“儒学开不出新天地来。”

伊藤博文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显然要比李鸿章开阔新颖得多。梁启超说:“伊有优于李者一事焉,则曾游学欧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伊藤学过汉语,在倒幕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发起的旨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又学会了英语,不断从洋学中获得启益。1863至1864年间,他曾留学英国,时日虽短,见识却颇丰。他在日本政要中向以“勤学家”和“读书癖”著称。据记载,他不断读书研究,直至做了总理大臣后,依然驱车至丸善书店看书,连外国的新闻杂志都期期必看。

然而,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练淮军、兴北洋;开招商局、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倡修铁路……如果没有点儿真功夫,能办出47个中国“第一”?仅仅从自身文化结构上找原因,显然是不够的。伊藤博文照样精通儒学,乐此不疲(他的名字就来源于《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博学于文”),甚至他的治国名言就是“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他为什么没有“中毒”呢?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尽管他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非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如何正确对待“西化”和西方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大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李鸿章并非没有接受外来文化,但作为士大夫的主流意识,他一方面固守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另一方面也羡慕西洋文明的巨大威力。中西文化的矛盾与不调,妨碍了他在深层次上吸取西方近代文化,这也成为他难于摆脱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培养的西学人才,要么为军事人才,要么为翻译人才。比如他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所奏派的200余名正式留学欧美的学生,全是学习军事和工程技术等,没有学习西方哲学、政治和文史等学科的。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上,他也未能突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弊政,重军事工业,轻基础工业,害怕商民壮大,只为清政府谋财,不重视为老百姓谋利。这种推行缺乏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