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古代人物
  • 西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 武汉发掘一批古文化遗迹
  • 西安北郊首次发掘出秦刑徒墓严酷刑法历历在目
  • 安世高(约二世纪)
  • 汉阳陵是一座由万名囚徒修建的“地下王国”
  • 河南新密发现4000多年前古城
  • 乐山大佛又有惊人发现——大佛胸中怀小佛 小佛身后藏宝洞
  • 龙骨坡文化——中华远古历史第一篇
  •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石刀
  • 陕西帝王陵寝一览表
  • 最新热门    
     
    延寿(904—975)

    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弘懿见灵隐寺颓废倾
    圯,请延寿到杭州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
    加以四面围廊,自山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因而中兴。次年又
    接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
    人。《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因此改名为宗镜堂。开
    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
    十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
    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
    等。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法眼宗旨因
    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
    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
    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
    额曰寿宁禅院。延寿著作,除《宗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
    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
    《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
    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
    引证章。所谓“标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
    镜”,《宗镜录》的立名,即自此义而来。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
    《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达摩标众生心性
    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华
    严六相义颂》。《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
    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
    法藏、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
    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
    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
    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是佛教发展史上
    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
    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
    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
    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
    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
    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沩山灵祐所说
    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
    即得”,并无二致。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
    色,也是历代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
    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宗镜
    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而千回百转也是着眼于此,所
    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集。因此
    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
    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揀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
    题,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
    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和青
    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
    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
    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的教理宗眼,非常明澈,相传他又重视净土法门,未免与六
    祖惠能所说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
    处一般”,有些凿枘,这又是佛教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存而不
    论可也。

      (巨 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