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古代人物
  • 西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 武汉发掘一批古文化遗迹
  • 西安北郊首次发掘出秦刑徒墓严酷刑法历历在目
  • 安世高(约二世纪)
  • 延寿(904—975)
  • 河南新密发现4000多年前古城
  • 乐山大佛又有惊人发现——大佛胸中怀小佛 小佛身后藏宝洞
  • 龙骨坡文化——中华远古历史第一篇
  •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石刀
  • 陕西帝王陵寝一览表
  • 最新热门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font>

    年译)。其中《首楞严经》一种,现已缺佚。另外,从译文体裁上比

    较,道安认为像支谶所译的还有九种:1.《阿闍世王经》二卷,

    2.《宝积经》(一名《摩尼宝经》)一卷,3.《问署经》一卷,

    4.《兜沙经》一卷,5.《阿閦佛国经》一卷,6.《内藏百宝经》

    二卷,7.《方等部古品曰遗日说般若经》一卷,8.《胡般泥洹经》

    一卷,9.《孛本经》二卷。其中后三种现已缺佚。又支敏度《合首

    楞严记》里提到而为道安所未见的还有一种:《閦真陀罗所问宝如来

    三昧经》一卷。

      总计支谶译籍现存九种,缺本四种。僧祐《出三藏记集》依据

    《别录》加了《光明三昧经》一卷,这是支曜译本的误记。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又依各杂录加了《大集经》等八种,也都出于附会,

    不可信。

      支谶译籍里比较重要的《般若道行经》和《般舟三昧经》,原本

    都由竺朔佛传来,支谶为之口译。以支谶学识之博,这两种佛经也应

    该是他所熟悉的,因此译功专归于他,并无不可;但从费长房以来,

    经录家都说竺朔佛也曾翻译这两种佛经,就未免重复了。那时候的翻

    译,因有安世高为先导,遣词造句都已取得一些经验,译文比较流畅,

    读来有“审得本旨”之感。不过翻译的总方针依然是随顺佛说,了不

    加饰,要求尽量保存原本面目;就是在译文结构上做了一些“因本顺

    旨、转音如己”的工夫也是极有限的。所以后人辨别他的译文仍用

    “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为标准。

      支谶译籍的种类恰恰和当时安世高所译的相反,几乎全属大乘,

    可说是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支谶的译籍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

    大乘经典流行实况。例如,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

    《般舟三昧经》都是构成大部《宝积》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

    部《般若》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的序品。可见印

    度的大乘经典开始就是向境、行、果各方面平均发展的。还有支谶译

    出的《阿闍世王经》(异译本题名《文殊普超三昧经》,道安经录说

    它出于《长阿含》不确)、《问署经》(也作《文殊问菩萨署经》)、

    《内谶百宝经》、《首楞严三昧经》,都以文殊为中心,发挥“文殊

    般若”的法界平等思想。这些方面暗示出文殊对于大乘传播的重要关

    系,也属宝贵资料。对于以后义学发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行经》。

    这因为大乘学说本来以般若的缘起性空思想为基础,由于这部经的译

    出便有了趋入大乘的途径。又因当时思想界有道家的“无名为天地始”

    等一类说法,恰好作了接受般若理论的准备,也就是通过这类思想使

    般若理论更快地传播开来(如在支谶的译文里译“波罗蜜行”为“道

    行”,译“如性”为“本无”等,都是借用道家思想来传播般若的)。

    从此《道行》成为研究佛家学说特别是般若理论的入门之籍。只因它

    译文过于简略,好多义理难得彻底了解,引起了朱世行的西行求法,

    与《道行》同源异流的《大品般若》(魏晋的义学家都将《大品般若》

    看作《道行》的母本)也陆续有各种异本的译传。这就丰富了般若学

    说的内容,但《道行》始终受到重视。

      在支谶从事译经的年代中,有一批月支的侨民数百人入了中国籍

    (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支谶传》)。月支人信仰佛教较早,他

    们依照原来的习俗,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其中有支亮

    (号纪明)从支谶受业,发扬了支谶的学说。佛学的初传虽然依附了

    道家,使它外观混同于方术,可是在已入汉籍的月支民族中仍旧保持

    其传统和特点。这对后来佛学传布而逐渐接近真相,起了相当作用。

                                                 (吕 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