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古代人物
  • 西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 武汉发掘一批古文化遗迹
  • 西安北郊首次发掘出秦刑徒墓严酷刑法历历在目
  • 安世高(约二世纪)
  • 延寿(904—975)
  •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 乐山大佛又有惊人发现——大佛胸中怀小佛 小佛身后藏宝洞
  • 龙骨坡文化——中华远古历史第一篇
  •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石刀
  • 陕西帝王陵寝一览表
  • 最新热门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存在的写本是九十五部。其后各家目录续
    有增加,唐代《开元录》刊定法护译本存在的凡九十一部、二百零八
    卷(现经重新对勘,实系法护翻译的只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
    其中有很多重要经典。另有十种法护译本已认为散失了的,现经判明
    仍然存在,但误题为别人所译。这十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
    卷、《般若三昧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悔过
    经》一卷、《温室浴洗众僧经》一卷、《迦叶结经》一卷、《楏女耆
    域因缘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上五种旧题为安世高译)、
    《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四衢经》一卷(旧题康孟祥译)、《梵网六十
    二见经》一卷、《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谦
    译)。

      法护的译本有《般若》经类,有《华严》经类,有《宝积》经类。
    有《大集》经类,有《涅槃》《法华》经类,有大乘经集类,有大乘
    律类,有本生经类,又有西方撰述类等,种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
    西域流行的要籍,这就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
    道安说:“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法护)所出,真众生之
    冥梯”(见《渐备经叙》)。僧祐也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
    之力也”(见《出三藏记集·法护传》)。至于法护的译风,忠实于
    原本而不厌详尽,一改从前译家随意删略的偏向,所以他的译本形式
    上是“言准天竺,事不加饰”,而给人以“辞质胜文”的印象。用作
    对照异译的资料,对理解经义的帮助很大。道安称赞他译的《光赞般
    若》“事事周密”、《放光》“互相补益”、“所悟实多”(见《合
    放光光赞随略解序》)。又说他译的《渐备经》“说事委悉”、《兴
    显经》“辞叙美瞻”、更出《首楞严》“委于先者”(均见《渐备经
    叙》),都对义理研求有相互启发的作用(支敏度曾用法护译本《维
    摩经》、《首楞严经》分别对照旧译,编成“合本”,便利于学者的
    兼通)。另外,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为《法华》最初的全译本,
    经印度沙门竺力和龟兹居士帛元信一再校订,又由法护向一些学徒
    “口校诂训,讲出深义”,并还在檀施大会中日夜讲说(见《正法华
    经后记》)。他这样热心弘扬《法华》,对于其后鸠摩罗什新译本的
    流通,创造了条件。法护其他译本有影响于后世的,大都如此。

      在法护的译经工作中,有许多助手为他执笔、详校。其中著名的
    是聂承远和他的儿子道真,法护的弟子竺法乘、竺法首、张玄伯、孙
    休达、陈士伦、孙百虎、虞世雅等。聂承远父子对法护译事帮助最大,
    他们承旨笔受而外,并还常常参正文句。象法护所译《超日明三昧经》,
    原稿文句繁重,聂承远即曾加以整理删改。又法护译缺本中有《删维
    摩诘经》,似乎也是承远所删的。承远的儿子道真通达梵语,并擅长
    文学。他参加法护的译事,积累了经验,在法护死后更独自翻译了一
    些小部经典。他又将法护的译籍编成目录,即后世所称《聂道真录》
    (有时也称《竺法护录》)。据长房录转印的资料看,此录记载法护
    的存缺译本至少有五十三部,都有年月可稽。最早的年代是秦始五年
    (译《方等泥洹经》),其时或者是道真参加译事之始。

      法护的弟子很多,但行事可考者无几。最著名的要算竺法乘。他
    少年就依法护为沙弥,富于悟解。太康年间,他笔受《修行道地经》、
    《阿惟越致遮经》等,后来在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对那一方的
    教化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的同学竺法行、竺法存,都以隐居山林、
    讲究实践而知名于当世。还有竺法首,于元康年间笔受《圣法印经》。

                                            (吕 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