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诸葛亮为啥给周瑜吊孝

时间:2010-2-2 专题:诸葛亮
周瑜死后,诸葛亮为啥去东吴给周瑜吊孝。史学家说,诸葛亮东吴之行旨在加强孙刘联盟。共同抵御北方的劲敌曹操。但老人们说,诸葛亮去东吴吊孝,表面上是修复孙刘联盟中出现的隔阂。实际是诸葛亮对周瑜实行斩草除根,使周瑜永世不得翻身。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才智几近天人的诸葛亮形象,不惜牺牲一代帅才,用三次斗智失败而被活活气死来描绘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值得考证``````
从演义中可以得出结论: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斗智中失败才被气死的。
好,先从周瑜心胸狭隘说起。周瑜出身名门,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统观全局,是难得的帅才,所以才有孙策的“外事不决用周瑜”之托。可见周瑜必定是心胸广博之人,程普周瑜之争更是体现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见周瑜之大度丝毫不逊于司马懿,诸葛亮寥寥数语根本不会刺激到周瑜,更何谈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而且从他“气死”时还推荐和诸葛亮较有交情的鲁肃,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宽广,决非小肚鸡肠之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吗?
据现代医学观分析:周瑜死前症状,只是因为情绪激动大呼几声就转不过气来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发。
那么他又是怎么有这种病症潜伏的呢?从中医理论分析:周瑜少年得志,一心为吴国事操劳,文武双用,日夜操劳,操作了先天元气,肾脏气滞血淤,肝脏解毒功能受损,血气受阴,还伴有吐血,最后心血动力不足,加上常年征战脏腑有旧伤,又不注意调养,肾气虚,肝火盛,心气结,阴阳失调,全身机理失衡。最后心脏病突发而亡。
所以基于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周瑜由于平日工作压力过大,为国事军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又不注意调理,心脑肝肾功能受损,心病潜伏。而最后国为一时情绪激动,血气不行,心脏聚停致死。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对成功的迫切渴求,成功背后的辛酸忙碌,打拼才智的极度付出都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了更甚于周瑜的压力,我们每天漠然的看待自己的心慌心悸,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成功是属于一个好的身体的,或许再给周瑜20年,他未必斗不过诸葛亮。
周瑜死后,诸葛亮为啥去东吴给周瑜吊孝。史学家说,诸葛亮东吴之行旨在加强孙刘联盟。共同抵御北方的劲敌曹操。但老人们说,诸葛亮去东吴吊孝,表面上是修复孙刘联盟中出现的隔阂。实际是诸葛亮对周瑜实行斩草除根,使周瑜永世不得翻身。

周喻从小聪慧过人,七岁点兵,九岁挂都督印,统帅千军万马,驰骋天下,所向无敌。仅在计谋方面,更是高出诸葛亮一筹。在古代三十六计中,诸葛亮是走三步定一计,而周瑜则是走一步定三计,而且计计都中,但周瑜有个毛病,爱生气,一生气就乱了方寸,定下的计谋就容易发生偏差。尽管这样,周瑜仍然是诸葛亮的一块心病。若不除掉周瑜,对刘备未来的蜀汉霸业是很不利的。尽管诸葛亮设计,让周瑜落入圈套,但狗咬刺猬难下口,最终还得放周瑜逃出去。为啥这样呢?老人们说,周瑜是杀不得的,如果杀了周瑜,只要从刀口上流一点血,世上就会多一个周瑜,因此,使周瑜的劲敌都感到棘手。所以,诸葛亮只好抓住周瑜嫉妒心强,气量小的弱点,在每次战役中,诸葛亮只有想方设法气死他,三气周瑜就是基与这点原因,最终达到了诸葛亮的第一步目的。

周瑜死后,东吴上下悲恸。诸葛亮却辞别刘备,去东吴给周瑜吊孝,这举止,让刘备及其部下和东吴的人都无法理解。只有诸葛亮一人清楚。目前周瑜虽死,但死后七天会复活,若周瑜复活,那可是如虎添翼,无人制服。况且,周瑜夫人小乔腹中已有周瑜的后代,这孩子出世可不得了,只因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周瑜死后第三天,诸葛亮不顾众人相劝,宁愿冒杀头之险,亲自带赵云渡江,去柴桑吊唁周瑜。在周瑜灵前,诸葛亮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令在场的东吴将领无不为之动容,由仇恨转为怜悯。诸葛亮念完祭文,又为之大恸。大恸中一头向周瑜的棺木撞去。为周瑜守灵的夫人小乔,急忙起身去挡,诸葛亮一头撞到小乔腹部,至使小乔腹中胎儿在七七四十九天后流产,然后,诸葛亮又乘势扑到周瑜棺材头上,用两手拍着棺材盖大恸。暗中将三根七寸银针钉到棺材头上,针尖正对中棺内周瑜的天灵盖,后来,周瑜就不能复活了。

周瑜被彻底斩草除根。诸葛亮少了一大劲敌。虽然很快帮刘备成就了蜀汉霸业,但象人们所说,谋的狠,伤了本。他是上天北斗七星下凡,每星代表十岁,加上天地各一岁,他本应该活到七十二岁,因本人招数太毒,致使小乔腹内婴儿无故丧命,折寿一纪(一纪即十二年),在七擒孟获时,火烧藤甲军,又折寿半纪(即六年),这些诸葛亮曾自叹做的过火,将折阳寿也!六出祁山,诸葛亮病到在五丈原,他本想祭七星灯,延长寿命。但仅祭了六天,七星灯被魏延撞灭两盏,结果,诸葛亮还是病故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
好人到底是好人,不會那麼輕易忘記自己的知音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