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请求各位q友历史上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诗歌辞赋

时间:2010-2-2 专题:飞将军李广
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严武《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还有一首怀念李广的诗“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关:关塞。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不教:不让,不使。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度:越过。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今译: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赏析: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简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30368.html
1.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1)草惊风:即“风吹草动”,形容边地野草在疾风中颤动。旧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这里是用“惊风”烘托猛虎出林的气势和氛围。(2)引弓:开弓。(3)平明:天刚亮时。白羽:指箭,因箭的尾部装有白色的鸟的羽毛。(4)没:陷没,指箭射入石中。石棱(leng):即棱石,指棱角的石头。[简要评析]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内容为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来写将军夜巡时的英武行为。诗作在选材上基本袭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现成材料,显然是诗人有意识地把将军同历史名人李广相提并论,这就起到以古喻今、赞美中唐名将浑瑊的目的。这首诗写得气氛紧张,节奏紧奏,简直使人有不敢喘息的感觉。前两句先说猛虎下山时的林草惊颤,这是以不知惊恐的草木尚且要为猛虎蛟龙的来临而战栗不止,来反衬将军的艺高胆大。他凭着手中的一张硬弓,不怕猛虎蛟龙,敢于横行在林暗草惊的夜幕之中,这需要多少勇气的胆略!后两句写将军寻箭见石的情节,同样也充满着惊险的气氛。读者自然要想到,那只老虎有没有被箭射死,如果受伤后又反扑过来怎么办?一直读到末句“没在石棱中”,读者才松一口气。原来昨夜是误厂石为虎。乃是一场虚惊。这首诗的创作另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方,即弥补了《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射虎没石描写中的某些逻辑上的不足。其原文是这样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笔者初读此文时就曾怀疑,李广是个好近战近射的猛将,难道在射离他并不太远处的草中石时,竟会将它误认为虎?当时就感到应把首句改为“广夜中出猎”,这样就使下文的描写有了依据,后来,当笔者读到本诗时,见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既指明了时间为“夜”,且光度又“暗”。这样,将军的误石为虎的描写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一方面可见是将军的误射另一方面又可见将军的警觉性很高,再则还能见到他确是个膂力过人、武艺高强的大将。因此,卢纶此诗实则是补充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射虎情节描写的某些不足,应该说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诗词中的典故应用,在用的恰当巧妙的时候,便是锦上添花,平添风韵,这首诗借古谕今,赞古人,更是赞将军,比明写更有效果,充分显示了典故的妙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15631.html?si=22.<<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伤温德彝(一作伤边将)温庭筠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赏析】如题所示,此诗为感叹边将有功无赏而作。题一作“伤温德彝”。温德彝,大和四年(830)任河中都将,从诸道兵出征蛮戎,返途又从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温造平息兴元军叛乱,诗疑即作于此时。诗人先濡毫大书边将的卓著功勋:“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为戎,戎虏乃对其蔑称。榆关,古代有二,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龙城,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卫青麾军直驱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是本诗的特色,诗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一败龙城”喻称我边将大获全胜。此两句以夸张的笔墨、雄豪的气势。赞颂边将面对戎虏的进犯,奋起反击,斩获至多,敌军只落个匹马逃归的惨败。昔年建功如此,岂不昂首青云,扬眉吐气,痛哉快哉!接着褒扬之笔一顿,厉扬奋发之气全敛,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语:“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李广,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李广曾反思平生、扼腕怅叹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何也?”丘垄似天山,谓建功天山,死后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连山冢典故。霍去病乃汉武帝后族,夤缘少年得志,十八岁即领兵作战,六次征讨匈奴,将西匈奴驱至祁连山以西,二十四岁病逝,汉武帝特许建冢象祁连山,以示殊恩,世以为荣。其墓在今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五百米处,土冢犹存。诗人借汉庭暗指唐朝,以李广喻比边将,醒警而形象地指责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一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将领却刻薄寡恩,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令人怨恨!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就
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来长点学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里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