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想了解一下霍去病

时间:2010-2-2 专题:霍去病
听说他很年轻就死了.他是怎么死的
从大汉帝国雄风录看到的.
探索千年的迷雾将军之死

十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死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假的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

翻开史记.千头万绪.仿似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然而.如果能够找出一条主线.是否就可以将这团乱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太子刘据.

之所以忽视他.是因为霍去病去世时.卫太子年仅十二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这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与他利益休戚相关的卫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捞取好处的政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将太子与卫氏的关系做一下澄清.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太子需要卫氏的势力来扶持.卫氏需要太子的地位来巩固.

武帝后期也许很想将太子与卫氏分开.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来打压卫氏.想让太子独立.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卫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就是太子与整个卫氏集团的利益.

让我们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武帝暗中尊霍抑卫.

公元前118年.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园.自杀.太子少傅庄青翟继任丞相.霍去病射杀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刘彻立三皇子为王.四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长史陷害.自杀.武帝处死了庄青翟以及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继任丞相.

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死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内朝外朝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着血腥味.

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

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当霍去病作为大将军的一个部将而获封侯时.他是卫氏家族的一个锦上添花者.当他威胁到卫氏的保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便是整个卫氏的敌人.

如果说漠北大战后.卫青面临的是众叛.霍去病面对的则是亲离.卫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地位的.他们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1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04:56|删贴

二.李敢伤卫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卫青的大度有没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来还恨不恨卫青.他的这个举动已经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祸根.

2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06:35|删贴|加精

三.李蔡之死与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杀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

一个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财迷.天下那么大.身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块地.哪里不行.为什么要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占那块地?占了这块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处了?

政治是不讲因果逻辑的.有人证据确凿的指出他犯了这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还没有下狱.李蔡便自杀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的武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3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07:36|删贴|加精

如果说霍去病杀李敢是蓄谋已久的.实在说不通.因为他采取的办法真是太笨了.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种种潜在的恶果.世上有千百种比这更好的办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想来想去偏偏挑中了这种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办法?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这个事件便是一个突发事件.卫青受伤后对外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宫狩猎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猎之时才刚刚得知李敢伤卫青这件事的.依他在战场上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是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的呢?为什么要选在狩猎场?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将此事透露给霍去病.那此人一定与卫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否则不会知道卫青曾经被李敢击伤.

4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08:44|删贴|加精

选择在狩猎场.一是因为这里人多嘴杂.二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杀人.就像他在战场上杀人一样.

此人透露这件事的目的很明显了.借刀杀人!

霍去病如果在冲动之下亲自动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着动手而是把这件事告诉武帝.设计者的目标也达到了.李敢必死无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杀李敢.为什么不立即进行而要隐忍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呢?

这个问题只要联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难解释.李蔡死于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李敢具体死于几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猎时死的.这时应该不是冬季.那时的历法一开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应该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测.李敢之死很可能紧挨着李蔡之死.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是先对付身为丞相的李蔡.杀李敢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时.

5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09:33|删贴|加精

李敢李蔡叔侄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李家几乎没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会有人向卫家寻仇了.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绝不在少数.这势必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连武帝也会对他产生一些不满.这不正是卫氏想看到的结果吗?

一石二鸟.卫氏大获全胜.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势力衰退后.李敢的一双儿女却在后来得到机会亲近太子.并受宠于太子.

若没有人引荐.李家的儿女怎么能进太子东宫?引荐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敢遗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号将李家儿女送进去的.

霍去病杀李敢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的狩猎场一定有很多的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将两个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边.养着.宠着.他想干什么?

6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10:58|删贴|加精

四.霍去病请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领兵打仗.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他两次带头.请武帝册立三皇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张汤的鼎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皇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这个发起者和带头人?难道他不打仗的时候无聊之极.管起闲事来了?

当我们抓住卫太子这条主线时.这桩离奇的怪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册封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卫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宠已久.武帝此时宠爱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没有益封.却得到了千金的赏赐.此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礼.卫青照办了.分了一半的赏赐给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个门客.由此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7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12:48|删贴|加精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

8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16:14|删贴|加精

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9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18:06|删贴|加精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死与卫伉矫制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10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19:50|删贴|加精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11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20:49|删贴|加精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张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死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而亡.临死前传话给武帝.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12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22:23|删贴|加精

张汤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后来在狱中自杀.

这是一场典型的权利之争.最终得利的仍然是太子卫氏一党.他们虽然死了一个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赵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说卫氏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他们很可能因为张汤之死引起的权利真空而得利.在这个事件中.受到打击的是武帝.

.谁是真凶?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一连串的人员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段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激烈.卫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终牢牢的占据着上风.

视卫青为仇敌的李氏叔侄死了.给太子带来压力的三个皇子被分封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与太子少傅争权的张汤也死了.

如果这一切不是巧合.那卫氏的手段真是厉害的吓人.高明的可怕

13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23:50|删贴|加精

卫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一个带头的人.一定会有一个阴谋的主要策划者.这个人必然对权势极端热衷且心狠手辣,这个人必然非常强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够的手段.足够的分量来胜任这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大将军卫青吗?如果是.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宽和大度.仁善退让就全是伪装.这样的卫青太可怕了.但是这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世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皇后卫子夫吗?我们很难将那个阴险强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与这个身不由已的可怜女子联系在一起.太子年幼.卫青长子也年幼.公孙贺平庸.卫氏还有什么人?

除去这些人.卫家还有一个分量非常重的厉害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她的母亲便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庭斗争的厉害角色.当年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宝座.也将她的儿子刘

14楼.[swio]发表于2007-2-1023:24:56|删贴|加精

成年后的平阳公主嫁给了平阳侯.她的这个名号因此而来.平阳远在河东.从此远离了京城长安.与政治绝了缘.(平阳公主一定是到过平阳县的.否则她不会碰到卫氏.卫氏是平阳县土生土长的.卫家的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吏私通足以证明.)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会在平阳县过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种人.她抓住一个机会回到了长安.并且长久地留了下来.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讨好皇帝.捞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无子.她便选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在家里.随时准备献给她那个当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终看上了身份卑贱的卫子夫.在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即贵.愿无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卫子夫虽然进了宫.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陈皇后压制着她.她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宫女.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阳府为仆.地位不会改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