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怎样评价李鸿章?

时间:2010-2-3 专题:李鸿章
根据历史教科书以前的文章,李鸿章确乎是个卖国贼,大家也学了这种观点。而如今的社会却有“学者”在为他鸣冤,要为他平反。甚至一部《走向共和》,能够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忧国忧民的李鸿章,也不失为一个舆论导向的强力论证了。《走》片有很多进步的一面,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但得寸进尺,不仅“翻供”,还想进一步“美化”,也确实过了头。

李鸿章究竟做过什么事情,会有学者和媒体出面为他翻供?

翻供者的观点无非是这两条:
1。他曾经主导过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是有利的。
2。他参与签订不平等条约,完全是忍辱负重,并且在谈判中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其实是爱国的。

我的观点是:以前看待李鸿章,不讨论他的贡献,却只讨论他卖国的一面,确实有失偏颇。以前偏颇的看法,也让现在的翻供者有机可趁,希望把李鸿章一下子翻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爱国大臣。而翻供者的错,就错在把他翻得太远,本来他依然是个罪人,却被过分的宣扬了功劳而忘却了他的过错。

他确实有功劳,可他的功劳又真的能弥补过错吗?签订不平等条约,确实他曾讨价还价,可这真的是他被迫做的吗?他的做法真的是委曲求全,维护了最大的利益吗?

让我们分析清楚李鸿章的功过,则知道他是否真卖过国。有人会先问,只要卖过国就是卖国贼?当然也要分卖国的大小,卖国性质的严重。小层次的一次卖国,还不至于让大家骂成“贼”,而反复进行的卖国,则真是此人之过了。至于李鸿章,已经是处于卖国十分严重的层次,不是卖国贼已经说不过去了。

他的生平,我想不用过多笔墨介绍,让我们直接切入正题。李鸿章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的,而最终曾国藩1872年就逝世,还没来得及参与后来的多次丧权辱国的事迹。他也因为是洋务运动的主导人物,而没有被历史所否定,唯一被诟病的,是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的故事。镇压农民起义当然是被gcd骂的了。而曾国藩却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同声推崇,自然在历史教科书里还是会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则不同。在早期受到曾国藩提拔,并且从湘军中分离出淮军,接着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后,他走的路逐渐背离他的恩师。这也埋下了湘淮两军相互争斗的恶果。

他在之后参与的事件中,逐渐暴露出他的弱点。多次处理国事的失误,也让国家更加贫乏。这也是他主政的中国,却依然在不断的走下坡路的原因。如果不是中国还有左宗棠、冯子材、邓世昌、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支撑,中国只会沦陷得更加快。左宗棠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还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骂得不仅狠而且对,李鸿章就是因为过于妥协,而落了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做对了什么?他和曾国藩等人主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国家羸弱的事实,却依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很明确的自强道路。这是他最应该肯定的。其次,他曾出面签订条约,作为谈判者,他确实曾为国家利益而讨价还价。部分决策,也是可以说是对的。他当然也很不愿意把台湾割让出去,但迫于历史形势,大战初败,无奈答应了日本的狂妄要求。但他在日本时还是尽力谈判,还挨了一枪,可以说保住了他的一些颜面。

李鸿章做错了什么?这些错误依然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政策依然让国家继续走向衰弱,国家继续割地赔款。卖国最大的罪证,在于他曾经想放弃新疆。沙俄侵略中国,土地占领最多。中国如今收复了大部分土地,却唯独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无法收回,还独立出去了一个蒙古。这真是让人难受的事情。而李鸿章在当时却目光短浅。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新疆领土:“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其根本就没有了解到沙俄的野心如此庞大,除了新疆外还要蒙古还要东三省,如果不及时给这只黑瞎子一个彻底的教训,今天的中国怕是只能哀叹我西域上百万领土,犹如哀叹那外兴安岭库页岛一般。左宗棠却大丈夫气节,不仅主战而且亲自带兵前往,随行还带上一具棺材,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的高尚情操。最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收复了丢失的最大一片领土。左宗棠也由此和李鸿章划清界限,民族英雄左宗棠也因此诞生,民族罪人的称号也降临在李鸿章的头上。

再说甲午中日战争。这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伏笔是在10年前李鸿章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1884年底,朝鲜爆发甲申事变,成立了亲日政权。而当时的清朝应朝鲜的邀请,派兵击溃日军,并且让朝鲜国王恢复王位。1885年2月,伊藤博文前来中国谈判,而李鸿章作为谈判者和条约签订者,却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了妥协的方针,签订内容有三: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这关键的第三条,让日本获得了和中国相同的特权,也是胜利者中国向失败者日本的一大让步!这就是李鸿章的一大败笔,他因此该为整个事件的发生负历史责任。10年后日本向中国开战的借口也就在此。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李鸿章听了国贼袁世凯的报告后,作出错误的决定,只派聂士成1500人进入朝鲜。而日本却持续派兵到8000人。这样促使了中日战争的爆发。虽然有聂士成的多次获胜,但由于得不到其他部队的支援,清军陆地上依然惨败。在战争开始后,他曾多次要求英国进行调停,却最终失败。调停的原因,一是不愿意战争损害个人利益和慈禧的寿诞;二是知道自己的海军依然是羸弱不堪一击,害怕暴露家底。而战争最终进行了。他虽然在战前的舰队准备上有贡献,却依然没有得到慈禧的青睐,钱宁愿放到颐和园也不愿意为舰队购买物资。这样的背景,海战不输才怪。而甲午海战的失败,李鸿章也要付主要责任。外交上的失利或许还有客观原因,但用人上的错误则肯定是他的过错。李鸿章用人来自两块,一块是德国留学生。殊不知这些留学生远逊于东洋留学生,德国人都看不上眼,认为有辱清国尊严(取自姜鸣的说法)。另一块来自于淮军的当年部属。他的错误任命导致一些无能的官员贻误大局。对于战争的指挥,要求军队死守威海卫,最终舰队自成瓮中之鳖,全军覆没。

中法越南战争爆发时,淮军的潘鼎新被命令守卫镇南关,结果法军一来即撤退,并且大肆抢掠周边平民。张之洞则调动冯子材、王孝祺来反击,最终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时候清政府又要见好就收,李鸿章主张讲和,签订了丧失越南宗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张之洞也因此和李鸿章不和。法国本来是失败者,却获得了有利的条约,这也就是主和派李鸿章的大过错。
纵观李鸿章的作为,可见他多半是希望调停主和,尽力避免战争。而最终导致的是中国在19世纪末继续沦陷,这和他错误的指挥和消极的调停有着必然的联系。出卖新疆、甲午惨败和中法胜而败,都是李鸿章卖国的最大过错。若是说什么能够弥补他的过错,我认为他的进步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可惜他生错了时候,判错了局势。

另外他的贪污和官僚之道也是极其深刻的。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虽然他的财产无法估计,但他在家乡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房屋也证明了他的巨资。这一点我不是很清楚,不作评论。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正面的,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16],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17]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大势,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的外交政策,翁同和的内政政策,深为清末不少文士所不满,清末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咏李,下联咏翁:

司农常熟世间荒宰相合肥天下瘦


张伯驹曾著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京城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刘赶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

李二先生是汉奸杨三已死无苏丑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18]


[编辑]李鸿章遇刺事件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到。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因错生年代,一介能臣背上了民族罪人的骂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