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从太平天国的盛衰来看,你对农民起义有什么看法

时间:2010-2-4 专题:洪秀全起义
从太平天国的盛衰来看,你对农民起义有什么看法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当时摆在唐太宗君臣面前的是一副混乱景象。由于隋朝末年连年的战乱,造成了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的局面。面对这种形势,唐太宗和他的臣僚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终于找出一条富国强民之路。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唐太宗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他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政治上励精图治,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
 唐太宗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这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他吸取历史教训,生动地比喻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贞观政要》)他即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同上)又说:“家给人足,本藉于农,纵使瓦砾尽作隋珠,沙石皆为和璧,珍宝满目,何解饥寒。”(《册府元龟》)外出官员回朝,他都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为了不夺农时,他还把皇太子的冠礼(成年礼)由二月改为十月。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至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二百多万户,不到隋盛时八百九十多万户的1/3。加以贞观元年关中欠收,斗米值绢一匹。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资治通鉴》)。唐代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íngyǔ,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或重建。史称他患有“气疾”,住的宫殿“卑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有一年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他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居民修房。 
  
  唐太宗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www.pep.com.cn/200406/ca420815.htm31k2005-9-29
天王洪秀全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囯”,“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太平天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例如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之“中国农民起义”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而于清朝初年剃发留辫后,太平军因拒绝此俗,亦被清廷称作“长毛”、“长毛贼”、“发贼”、“发逆”;因为太平军起自广西,以两广人为主,故清廷称其为“粤匪”(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编辑本段]名称
天国自称太平天囯,其中的“囯”,和一般的书写笔划不同,“囯”字里面是一个“王”,是指一个国家里有王在内;另外“天”字中的横划是上长下短。
[编辑本段]太平天国的疆域版图
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创立及发展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罗孝全拒绝给他施洗。洪秀全离开广州,重返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条”。
1848年春天,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地方团练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而得到释放。
1849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
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会众立即到金田团营编伍,达两万人。同年11月太平军在蓉村江木桥伏击清军成功。农历十二月,他们在金田村内的韦氏大宗祠,举行拜上帝仪式,并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是为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同年秋季,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杨秀清节制。南王冯云山制订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礼制和军制,又创造了一套独特历法,在太平天国内使用,并且实行公有财产制。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5月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6月伤重死亡。8月21日萧朝贵、石达开攻长沙(太平天国第一场硬仗),9月12日萧朝贵在攻城时战死。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五十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